“爭”的背後是格局

“爭”的背後是格局

人有爭強好勝的本性,之所以稱之為本性,是因為這是人幾十年進化的結果。現代社會的資源相對豐富後,人們的爭鬥形式變得多樣化,也相對比較溫和。這種屬性在自然界的動物中體現的更加猛烈,可能沒有機會去親自研究,但很多影視作品《動物世界》、《猴子王國》、《獅子王》、《奇幻森林》都對此有所描述,它們有個特點,都屬於內部鬥爭。

這是資源稀缺的必然結果,爭鬥是為了資源,動物世界的爭奪多為具體物品,例如水源、食物、地盤等,而人就不一樣,經常會為了面子、尊嚴和權利這些虛無縹緲的概念而爭奪。損到面子、傷到尊嚴、威脅到權利,這些概念更多的時候只是一種情緒,這種情緒的本質是恐懼,對失去社會關係、控制權的恐懼,因為社會關係和權利是資源分配的另一個標尺。

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自我意識的爭奪,多數人做事總是把“不傷害自己的感情”放在首位,一天到晚擔心這個害怕那個,特別脆弱,別人的一句話就可能傷到自己,這也是曾國藩說“與世俗文法鬥者十之七八”的原因,除了規章制度的限制之外,傷害感情所形成的阻礙也是多如牛毛。人是情感動物,情緒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快捷模塊,外界的刺激調動刺激然後我們直接採用相應的行動。就像原始時代人看到老虎,產生恐懼掉頭就跑,這個過程是不需要思考的。

在一個族群的內部而言,社會關係決定著資源的分配,所以對別人的評價和意圖很敏感,現在同樣如此,人們對別人的意圖和負面的言語仍然保持著較強的敏感度。如今的時代,人們所爭奪的東西有很多層次,抽象很多,最底層的仍然是感情,“傷害感情”可能只是爭奪的一個信號,若是在這個維度只能是吃毛求疵,你扣我鼻子我扣你眼的小格局鬥爭。

兩個level相同的人才會正面起衝突,並常常以情緒開始,以情緒結束。在人類世界中這個維度的雙方誓死必爭的東西,在高層次的維度來看就微不足道,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種形式獲取。抗戰時期,毛主席農村包圍城市就是一個典型例子,1930年共產黨第一次確立放棄攻打城市,優先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方針,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雛形。城市是國民黨力守的目標,就當時的局勢而言,中國的核心力量在農村,這場戰爭不是為了佔領城市,而是力量的爭奪。在城市上與對方死磕,只會消耗自己的能量,對更核心的事情——強大農民武裝毫無益處。

這樣的例子現實生活中數不勝數,教練員不會和球員搶球,淘寶不會和商家搶生意,老闆不會和與員工搶活幹.....人類世界的爭奪,都會有更高維度的解決辦法,只有擁有更高的視野,才能知道當下的衝突是應該誓死必爭還是化干戈為平和。每當有衝突的時候,就該醒自己,你是為什麼而爭?為面子、尊嚴?還是為了更高的目標不得不爭?以此自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