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的背后是格局

“争”的背后是格局

人有争强好胜的本性,之所以称之为本性,是因为这是人几十年进化的结果。现代社会的资源相对丰富后,人们的争斗形式变得多样化,也相对比较温和。这种属性在自然界的动物中体现的更加猛烈,可能没有机会去亲自研究,但很多影视作品《动物世界》、《猴子王国》、《狮子王》、《奇幻森林》都对此有所描述,它们有个特点,都属于内部斗争。

这是资源稀缺的必然结果,争斗是为了资源,动物世界的争夺多为具体物品,例如水源、食物、地盘等,而人就不一样,经常会为了面子、尊严和权利这些虚无缥缈的概念而争夺。损到面子、伤到尊严、威胁到权利,这些概念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的本质是恐惧,对失去社会关系、控制权的恐惧,因为社会关系和权利是资源分配的另一个标尺。

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自我意识的争夺,多数人做事总是把“不伤害自己的感情”放在首位,一天到晚担心这个害怕那个,特别脆弱,别人的一句话就可能伤到自己,这也是曾国藩说“与世俗文法斗者十之七八”的原因,除了规章制度的限制之外,伤害感情所形成的阻碍也是多如牛毛。人是情感动物,情绪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快捷模块,外界的刺激调动刺激然后我们直接采用相应的行动。就像原始时代人看到老虎,产生恐惧掉头就跑,这个过程是不需要思考的。

在一个族群的内部而言,社会关系决定着资源的分配,所以对别人的评价和意图很敏感,现在同样如此,人们对别人的意图和负面的言语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敏感度。如今的时代,人们所争夺的东西有很多层次,抽象很多,最底层的仍然是感情,“伤害感情”可能只是争夺的一个信号,若是在这个维度只能是吃毛求疵,你扣我鼻子我扣你眼的小格局斗争。

两个level相同的人才会正面起冲突,并常常以情绪开始,以情绪结束。在人类世界中这个维度的双方誓死必争的东西,在高层次的维度来看就微不足道,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获取。抗战时期,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930年共产党第一次确立放弃攻打城市,优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方针,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雏形。城市是国民党力守的目标,就当时的局势而言,中国的核心力量在农村,这场战争不是为了占领城市,而是力量的争夺。在城市上与对方死磕,只会消耗自己的能量,对更核心的事情——强大农民武装毫无益处。

这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教练员不会和球员抢球,淘宝不会和商家抢生意,老板不会和与员工抢活干.....人类世界的争夺,都会有更高维度的解决办法,只有拥有更高的视野,才能知道当下的冲突是应该誓死必争还是化干戈为平和。每当有冲突的时候,就该醒自己,你是为什么而争?为面子、尊严?还是为了更高的目标不得不争?以此自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