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退坡力度加大,新能源汽車將回歸“硬實力”

新京報訊(記者 魏帥)在車市一片寒冬之中,新能源汽車成為唯一一抹亮點。

據1月15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共計銷售新車2808.1萬輛,同比下降2.8%;但新能源汽車共計銷售125.6萬輛,同比大增61.7%。

在數據一片大好的情形之下,補貼退坡也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面臨的挑戰。近期,有媒體曝料指出,今年年內,補貼退坡或將達50%。

無論補貼退坡程度如何,2019年都將是補貼逐漸退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關鍵過渡期。有業內人士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隨著補貼退坡力度加大,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將回歸到產品和技術這類硬實力競爭之中。

政策持續收緊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之下,中國在2015年-2017年連續3年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如無意外,2018年也必將成為全球市場中的冠軍。但伴隨著產銷提升、市場壯大,中國新能源車市過分依賴補貼的問題日益凸顯。

有業內專家此前曾表示,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兩輪驅動,一個輪子是市場,另一邊輪子則是政策和補貼。政策和補貼,為新能源汽車帶來了龐大的市場需求。

但事實上,政策並不是新能源全行業發展的永久助推力。早在2015年,財政部等四部委就印發了《關於2016年-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確提出,2017年-2020年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車型補助標準適當退坡。其中,2017年-2018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20%,2019年-2020年補助標準在2016年基礎上下降40%。

而在近期,有媒體曝光疑似今年補貼退坡新政,其中提到2月-6月為過渡期,補貼退坡幅度為30%;此後自7月1日開始,補貼退坡將達到50%。

在不久前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9)上,工信部部長苗圩曾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也要看到,在財政補貼逐步退出的背景下,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保持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所面臨的挑戰。苗圩指出,今後將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

迴歸硬實力競爭

補貼退坡的繼續,是對市場和企業的一大考驗。但在行業端,卻並未將退坡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對市場未來的潛力普遍看好。

中啟資本投資副總裁高雲曾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各環節正逐步走向理性發展階段。隨著未來動力電池成本進一步下降,原材料價格下降、規模化生產、產品模塊化、能量密度的提升,技術和產品也將更具競爭優勢。

正如高雲所說,補貼的退坡並不能阻礙技術的進步,而技術的進步也是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的硬實力。

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營銷公司總經理李一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19年新能源市場肯定正增長,預測是10%-50%的增長區間。”目前,北汽新能源已經完成A00級、A0級、A級、B級等細分市場的覆蓋,續航里程最高突破400公里。基於對產品的全方位佈局,北汽新能源對於市場的期待度更高。

而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趙長江則認為,汽車產業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以產品為核心。比亞迪在新能源方面佈局已久,其在純電動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方面都有著一定技術優勢。此外,在動力電池上的提早佈局,讓比亞迪在產業鏈上的技術儲備更為豐富。趙長江表示,現在比亞迪已經具備BMA、BSP、BMP和BLP和E平臺,在不同用戶對產品需求中,可選擇的餘地更大,另外通過技術和平臺,也可以實現用戶個性化需求定製。

據艾瑞諮詢對外公佈的《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究報告》,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政策不斷出臺,新能源汽車行業步入更深層次的市場化進程。這種深層次的市場化過程,正是主機廠走向產品和技術的良性競爭。

因此,在主機廠看重產品和技術的趨勢之下,補貼退坡並非是對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全盤否定。一位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從業多年的工程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補貼的退坡甚至取消,正是促進市場良性發展的訊號,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必須憑藉自身的硬實力,這也是彎道超車的意義。儘管補貼退坡可能會導致市場縮減、增速放緩,但這也意味著未來新能源市場發展更加成熟。

新京報記者 魏帥 編輯 張冰 校對 盧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