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被殺場景,魯迅筆下麻木的中國人,你有沒有替譚嗣同惋惜?

從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經歷了103天的“戊戌變法”失敗了,“百日維新”就這樣死在慈禧太后發動的政變之下。而作為“維新派”的主要人物,如譚嗣同、康廣仁、康有為等,慈禧當然要盡數捉拿,其他的較為次要或是傾向變法的官員,有的被罷黜,有的被放逐,“戊戌變法”的成果就剩下了一個“京師大學堂”。

譚嗣同被殺場景,魯迅筆下麻木的中國人,你有沒有替譚嗣同惋惜?

康有為由於在慈禧發動政變前,奉光緒旨意,前往了上海,並在英國大使館的幫助下逃往香港,最後到了日本;梁啟超也在日本使館的幫助下逃到了日本。

而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等六人,便沒有康梁二人這麼幸運了。這6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被殺場景,魯迅筆下麻木的中國人,你有沒有替譚嗣同惋惜?

在這六人中,我們不得不來說一說一個人,他本來有機會逃走的,但為了“以血喚醒國人”,他選擇慷慨赴死,英勇就義,他便是譚嗣同,一個一心救國的志士。

在慈禧發動政變後,“維新派”人士便已經預感到危險即將來臨。譚嗣同的許多朋友,一直在他身旁苦勸,要譚嗣同東渡日本,保住性命。譚嗣同大義凜然,一心求死,說道“世界各國的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現在中國沒有聽說有因為變法而犧牲的人,那就從我譚嗣同開始吧”。並在獄中牆壁上寫下了至今為我們稱道的“絕命詩”《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被殺場景,魯迅筆下麻木的中國人,你有沒有替譚嗣同惋惜?

他是那麼的豪邁,那麼的慷慨,“我以我血薦軒轅”是他的寫照,生與死於他來說已沒有什麼值得畏懼,救國救民是他人生的信仰,他的心中堅定著一個信念“沒有不流血的變法,那麼就讓我的鮮血來喚醒國民吧”。

譚嗣同一身肝膽,本想用鮮血喚醒國民的反抗意識,但是,在譚嗣同被斬首時,大清國民又是怎樣看待他的呢?

譚嗣同被殺場景,魯迅筆下麻木的中國人,你有沒有替譚嗣同惋惜?

1898年9月28日,慈禧將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押往北京菜市口斬首。譚嗣同等人的死,並沒有像他理想的那樣,喚醒百姓,變法圖強,反而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有的人說“老天有眼,太后老佛爺有眼,再也不能讓那些無父無君的亂黨們胡鬧下去了”;又有的老百姓朝譚嗣同等人丟菜葉,罵他們是反賊;更多的老百姓以看熱鬧的心理觀看“戊戌六君子”被殺,甚至發出了笑聲!

譚嗣同被殺場景,魯迅筆下麻木的中國人,你有沒有替譚嗣同惋惜?

譚嗣同在臨刑前放聲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你為了你的理想,不惜以性命;你生前的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你當時心中該是多麼的無奈啊!

可是你的犧牲,並沒有如你理想的那樣--喚醒國民,反而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譚嗣同被殺場景,魯迅筆下麻木的中國人,你有沒有替譚嗣同惋惜?

你的死到底值不值得?

小編認為,譚嗣同的理想崇高,他想喚醒國人的願望美好,他的死更是難能可貴,但他忽略了國民所處的“思想牢籠”。當時人們的觀念大多都是“三綱五常”、“尊卑有序”,你剪辮子便被認為是大逆不道,而且所受教育甚少,大多都是“文盲”。譚嗣同的死對他們來說,就好像是殺了一個該死的刑犯,事情過後仍是考慮他們的“柴米油鹽”,生活風平浪靜。

譚嗣同被殺場景,魯迅筆下麻木的中國人,你有沒有替譚嗣同惋惜?

魯迅先生一生寫過太多的批判中國人“麻木思想”文章,在他看到中國人被殺中國人卻在下面嘲笑,他便毅然決定“棄醫從文”,思想救國。魯迅先生在他的文章《藥》中寫道:大家以為,用血來蘸饅頭吃,可以治肺結核。因此人們就去買熱饅頭,這些饅頭上沾著斷頭臺上的血!

譚嗣同被殺場景,魯迅筆下麻木的中國人,你有沒有替譚嗣同惋惜?

譚嗣同若是留的有用之身以圖後計,那該有多好?

歷史沒有假如,如今的我們只有緬懷先烈, 警惕那“麻木”再次禁錮我們的思想。

更多世界歷史文化,敬請關注:社稷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