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杀场景,鲁迅笔下麻木的中国人,你有没有替谭嗣同惋惜?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经历了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了,“百日维新”就这样死在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之下。而作为“维新派”的主要人物,如谭嗣同、康广仁、康有为等,慈禧当然要尽数捉拿,其他的较为次要或是倾向变法的官员,有的被罢黜,有的被放逐,“戊戌变法”的成果就剩下了一个“京师大学堂”。

谭嗣同被杀场景,鲁迅笔下麻木的中国人,你有没有替谭嗣同惋惜?

康有为由于在慈禧发动政变前,奉光绪旨意,前往了上海,并在英国大使馆的帮助下逃往香港,最后到了日本;梁启超也在日本使馆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

而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六人,便没有康梁二人这么幸运了。这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被杀场景,鲁迅笔下麻木的中国人,你有没有替谭嗣同惋惜?

在这六人中,我们不得不来说一说一个人,他本来有机会逃走的,但为了“以血唤醒国人”,他选择慷慨赴死,英勇就义,他便是谭嗣同,一个一心救国的志士。

在慈禧发动政变后,“维新派”人士便已经预感到危险即将来临。谭嗣同的许多朋友,一直在他身旁苦劝,要谭嗣同东渡日本,保住性命。谭嗣同大义凛然,一心求死,说道“世界各国的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现在中国没有听说有因为变法而牺牲的人,那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并在狱中墙壁上写下了至今为我们称道的“绝命诗”《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被杀场景,鲁迅笔下麻木的中国人,你有没有替谭嗣同惋惜?

他是那么的豪迈,那么的慷慨,“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他的写照,生与死于他来说已没有什么值得畏惧,救国救民是他人生的信仰,他的心中坚定着一个信念“没有不流血的变法,那么就让我的鲜血来唤醒国民吧”。

谭嗣同一身肝胆,本想用鲜血唤醒国民的反抗意识,但是,在谭嗣同被斩首时,大清国民又是怎样看待他的呢?

谭嗣同被杀场景,鲁迅笔下麻木的中国人,你有没有替谭嗣同惋惜?

1898年9月28日,慈禧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押往北京菜市口斩首。谭嗣同等人的死,并没有像他理想的那样,唤醒百姓,变法图强,反而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有的人说“老天有眼,太后老佛爷有眼,再也不能让那些无父无君的乱党们胡闹下去了”;又有的老百姓朝谭嗣同等人丢菜叶,骂他们是反贼;更多的老百姓以看热闹的心理观看“戊戌六君子”被杀,甚至发出了笑声!

谭嗣同被杀场景,鲁迅笔下麻木的中国人,你有没有替谭嗣同惋惜?

谭嗣同在临刑前放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你为了你的理想,不惜以性命;你生前的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你当时心中该是多么的无奈啊!

可是你的牺牲,并没有如你理想的那样--唤醒国民,反而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谭嗣同被杀场景,鲁迅笔下麻木的中国人,你有没有替谭嗣同惋惜?

你的死到底值不值得?

小编认为,谭嗣同的理想崇高,他想唤醒国人的愿望美好,他的死更是难能可贵,但他忽略了国民所处的“思想牢笼”。当时人们的观念大多都是“三纲五常”、“尊卑有序”,你剪辫子便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而且所受教育甚少,大多都是“文盲”。谭嗣同的死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是杀了一个该死的刑犯,事情过后仍是考虑他们的“柴米油盐”,生活风平浪静。

谭嗣同被杀场景,鲁迅笔下麻木的中国人,你有没有替谭嗣同惋惜?

鲁迅先生一生写过太多的批判中国人“麻木思想”文章,在他看到中国人被杀中国人却在下面嘲笑,他便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思想救国。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药》中写道:大家以为,用血来蘸馒头吃,可以治肺结核。因此人们就去买热馒头,这些馒头上沾着断头台上的血!

谭嗣同被杀场景,鲁迅笔下麻木的中国人,你有没有替谭嗣同惋惜?

谭嗣同若是留的有用之身以图后计,那该有多好?

历史没有假如,如今的我们只有缅怀先烈, 警惕那“麻木”再次禁锢我们的思想。

更多世界历史文化,敬请关注:社稷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