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利用視頻遊戲反校園欺凌:別做旁觀者

導語

KIVA(Kiusaamista Vastaan)是由芬蘭政府資助的,全國性的防校園欺凌及暴力項目。芬蘭政府認為,欺凌是一種群體現象。該計劃的基於尖端學者研究的數據,建設群體意識,讓所有人一起承擔反對欺凌的責任,並支持弱勢群體,防止欺凌行為發生。

換句話說——KIVA更注重事前預防,而且不是注重欺凌者本人,是針對所有兒童的一種教育。

讓學者和政府喜出望外的是,KIVA的效果非常驚人:根據調研,在實施KIVA之後,霸凌受害者竟然減少了52%。

可能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一點是,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成功將“霸凌”這種行為遊戲化,才實現上述壯舉的。

喚醒目擊者

什麼是旁觀者?下述小漫畫可能會能讓你更直觀的瞭解:

芬蘭利用視頻遊戲反校園欺凌:別做旁觀者

後三種人群都是“旁觀者”

研究表明,旁觀者在霸凌行為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旁觀者反對或者不感興趣,那麼霸凌者的興趣也會大大降低。

而旁觀者又分為三種:強化者(對霸凌者表示支持)、協助者(為霸凌行為提供協助、甚至主動加入霸凌行為)以及局外人(看客心態);絕大多數旁觀者都是局外人,雖然沒有主動支持霸凌行為,但卻是縱容和默許甚至助長了霸凌者的行為,而KIVA希望做到的就是讓局外人不再旁觀,而是主動行動和反對。

除了日常的多樣性和反霸凌教育,在課堂上,老師將三人一組的讓每個人分別扮演受害者、霸凌者以及旁觀者,讓每個學生了解霸凌者的感受。

遊戲反霸凌

芬蘭利用視頻遊戲反校園欺凌:別做旁觀者



除了課堂上的,發揮最重要部分的是隨堂和課後,心理學家研發的情境模擬遊戲,通過增強對受害的同理心,來減少甚至抵消旁觀者效應,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

芬蘭利用視頻遊戲反校園欺凌:別做旁觀者

KiVa還通過不同年齡段青少年及兒童的心理及生理上的不同,研發了三套遊戲——分別針對6-9歲、10-12歲、13-16歲。


芬蘭利用視頻遊戲反校園欺凌:別做旁觀者

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三款遊戲

遊戲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讓責怪受害者這一錯誤且有毒的印象,"為什麼欺負ta,不欺負別人,肯定ta也有錯”這種想法往往讓受害者受到更大的傷害,因此遊戲的另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讓每個人體會到霸凌是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責怪受害者是非常不恰當的,而且實際上也是在縱容霸凌者。


芬蘭利用視頻遊戲反校園欺凌:別做旁觀者

換句話說——KiVa用十分簡單方式的,遊戲的方式寓教於樂,巧妙的將沉重的、不願面對的話題,變為一個人人討論、人人參與、人人反對的事情。

不止是遊戲

Kiva用”表演、觀察和行動“提前預防的形式大幅度降低了霸凌行為的發生幾率,但是,霸凌卻總是難免發生。一旦發生,他們當然也不會視而不見。

Christina Salmivalli教授和特殊研究員Elisa Poskiparta博士表示,KiVa並不是一個為期一年的項目,而是學校反對霸凌工作的永久部分。

芬蘭利用視頻遊戲反校園欺凌:別做旁觀者

參與Kiva計劃的學校會首先要求雙方在特定時間,在經過訓練的,高年級學生的監督下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並讓他們自己想出和協商如何處理該事情。

如果雙方達成了協議,那麼Kiva要求學校如實記錄並監督雙方是否遵守了協議,如果雙方沒有達成或者沒有遵守協議,會由學校設立的反霸凌小組出面,全程受害者均會在學校的保護之下。

此後,學校以及反霸凌小組也會持續監督、跟蹤並持續的瞭解後續情況,心理輔導師也會適時介入,確保受害者能不受到影響,而霸凌者能早日走出可能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專題。

結語

根據大型隨機對照試驗中的結果,實施KiVa的學校中98%的受訪者表示更加喜歡學校了,積極影響還包括焦慮和抑鬱的減輕,KiVa於2009年獲得歐洲預防犯罪獎,2012年獲得最佳文章社會政策獎。

芬蘭利用視頻遊戲反校園欺凌:別做旁觀者

目前,比利時、意大利、荷蘭、英國、瑞典等國已經實施了Kiva,而美國、希臘等國正積極計劃將Kiva帶入自己的國家。

芬蘭利用視頻遊戲反校園欺凌:別做旁觀者

雖然Kiva遊戲十分有效,但是也離不開學校,家長,社會的支持和努力,中國社會仍然缺乏對“校園霸凌”的系統性認識,甚至還發生了8歲小女孩趙某因被誣陷偷班主任口紅,在老師的縱容下被二個男孩子打致下體出血,

事後均無處罰

芬蘭利用視頻遊戲反校園欺凌:別做旁觀者

希望芬蘭大膽創新和研究能夠為我們借鑑,並最終能做到同樣的重視,並讓老師真的對得起自己為人師表的承諾,畢竟老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對學生來說可能都是致命的。

畢竟,“一個人,無論多小,都是一個人。”,忠心希望每個兒童都能快樂的成長。

最後,假使霸凌真的出現在讀者身邊,也希望讀者不要做旁觀者,而是做一名真正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