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生命裡,如何裝下豐盛的理想?

在有限的生命裡,如何裝下豐盛的理想?

天地之大,人如螻蟻,禹禹獨行數十年,倉皇,無措,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裡,如何裝下諸多豐盛的理想?——從為自己的每個選擇負責開始,從積極主動的做好每一件事開始,從互賴型人格變為獨立型人格開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為我們指出了一條掌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書中闡釋了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

作者史蒂芬·柯維博士,他是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入選“影響美國曆史進程的25位人物”,被《時代週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得到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特別接見,是前總統克林頓倚重的顧問,《經濟學人》雜誌推舉其為“很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書中從七個方面循序漸進地給出了好習慣的養成。

習慣一:積極主動

人類的成熟分為三個時期:

依賴期:相當於孩提時期,以“你”為核心,你得照顧好我,你得為我的成敗負責。

獨立期:以“我”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靠自己,我有選擇的權利併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互賴期:以“我們”為核心,我們可以合作共贏,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創前程。

我們學習這七個好習慣,就是要從依賴期走向獨立期,再走向互賴期。

“這都是我媽決定的,你知道我媽那個人,我必須聽她的。”

“他太不聽話了,我只能吼他一頓。”

“離婚太複雜,我只能和他在一起繼續過日子。”

“這個老師我不喜歡,講的課不好聽,所以我成績不好。”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我們把選擇後所造成的後果推卸到別人身上——但記住,這最終是經由你自己選擇的,而不要再說自己是被逼無奈。羅斯福夫人說過一句話:“沒有人能夠傷害你,除非你自己同意”,同樣,沒有人能夠逼你,除非你自己同意。

這就是積極主動的開始,習慣主動負責,即使遇到再不好的境遇,也知道沒有人可以逼迫你,你永遠有選擇的權利。

習慣二:以終為始

任何事物都需要經過兩次創造,一次在頭腦中,一次在實際中。比如要建造宮殿,總是先在腦中有構思,再繪製藍圖建造。我們的人生也一樣,要為生活預先設定好目標,這樣的人生才不會偏離航向,然後,為這個目標付出行動和努力。

習慣三:要事第一

日常需要處理的事務可分為四類:

第1類,重要且緊急

第2類,重要不緊急

第3類,緊急不重要

第4類,不重要且不緊急

那麼最該要處理的要事是哪個呢?答案是第2類,因為這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沒有截止日期的催促,常常被我們一拖再拖,令我們陷入第1類甚至第3類那些緊急事務的焦慮狀態,而一旦有空閒,我們又將時間投入了第4類那些打發時間的娛樂或者無關緊要的瑣事裡。比如教育孩子,不緊急但很重要,可是卻常常不處理,回過頭來才發現,孩子大了,也叛逆了。

習慣四:雙贏思維

雙贏需要雙方都從中努力,既要顧忌他人的利益,以維護合作關係,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雙方需要進行真誠的溝通、理智且適度的後退,以達成令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如果不能雙贏就好聚好散,買賣不成仁義在,可以期待下次的合作。

習慣五:知彼解己

在與他人建立情感鏈接時,要學會移情式聆聽,代入傾訴者的角色,感同身受的瞭解對方此番談話的真正目的,並掌握準確清晰的事實,再通過對方情感的客觀反饋,來實現真實有效的溝通。記住,要說出對方的感受,同時,不引導,不批判。

習慣六:統合綜效

溝通分為三個層次:互相提防、互相尊重、統合綜效

舉個例子:

我準備了很久,想趁國慶期間一家四口去度假。可老公卻想利用假期回老家看望母親。我們爭辯了很久,誰都無法說服誰。如果全家出遊,老公掛念母親,都會玩的不痛快,如果去老家探望婆婆,我心中又會為準備已久的度假泡湯而悶悶不樂。經過溝通和調整,我們最終選擇了第三個方案:先去探望婆婆,再在老家附近的景點度假。

遇到分歧時,不要先急著妥協或對抗,要有信心找出雙方都滿意的第三選擇,用開放、創造的眼光重新審視面前的問題,化阻力為動力。

習慣七:不斷更新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個層面和建議:

關於身體的建議:健康飲食、充足休息、定期鍛鍊。

關於精神的建議:欣賞文學作品、思考與獨處。

關於智力的建議:不斷學習知識,閱讀、寫作、參加課程或培訓等身體力行的方式使用智力。

關於社會情感的建議:注意多投入情感賬戶,無需特意花費太多的時光,在日常與他人交往中完成。

每天花一小時,去實現這四個層次的“個人領域的成功”,是培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關鍵。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為我們建立好習慣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好習慣的形成是走向成功的開始。如果,你也想和那些金字塔的人一樣積極、高效、自律、成功,那麼,先從這七個他們共有的好習慣學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