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業內人士揭保健食品營銷黑幕:瞄準留守老人,騙局環環相扣

「温馨提示」业内人士揭保健食品营销黑幕:瞄准留守老人,骗局环环相扣

以各種方式獲取信息 摸清心理 –

– 騙局環環相扣

陝西的陳大爺患心血管病已有多年。女兒要帶他去醫院體檢,他死活不肯去,堅持稱:“人家說我有腦梗,要吃專門秘製的‘瑪卡’才有效,不然的話,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最近,陳大爺又去參加了一個講座,買回來一些“皇家御用補品”。陳大爺對這些保健食品深信不疑,“吃了能夠補氣,人沒氣了,就會死的”。

有時陳大爺吃了保健食品感覺不適,推銷人員馬上告訴他,“吃了不舒服,正好說明產品有效果,這是和體內疾病作鬥爭的正常反應”。

聽了陳大爺的事,肖霞(化名)抿著嘴笑了,“套路,都是套路”。

肖霞曾是保健食品銷售公司從業者,“我現在已回頭是岸了”。

“剛開始賣保健食品的時候,不知從哪裡入手。後來經過公司的專業化培訓,才知道有一個固定流程,各個層級的人員分工清晰,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營銷鏈條。”

肖霞所說的營銷鏈條,包含信息獲取、客戶分析、上門約訪、專家講課、開單收款與反退貨等步驟,各步驟環環相扣,終極目的就是讓老人掏錢。

“獲取老人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也容易。如派送雞蛋讓老人填表、免費測血壓蒐集信息、贈送牙刷要登記資料等。拿到老人資料後,講師、業務員會坐在一起進行客戶分析,然後圈出優質客戶。”

據肖霞介紹,優質客戶就是可能購買保健食品的老人。接下來,就是上門約訪。每名業務員的書包裡都有血壓測量器、血糖儀,以摸清老人病情。除此之外,還要摸清老人家庭情況、經濟狀況。“經過多次聊天,跟老人熟絡了,就可以邀請老人參加健康講座”。

自稱已經“金盆洗手”的陳緯民(化名),曾經是一家保健食品公司的會議營銷講師。他對老人進行洗腦時的身份,是“健康專家”。

陳緯民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很多會議營銷,都是用免費贈送小禮品的手段吸引老人參加的。“對於有些老人來說,免費禮品不拿白不拿。只要一個小區的老人知道了,大家都會相互轉告,一起來聽課拿禮品”。

“老人來了,一開始不要講產品,而是傳授一些保健秘笈,給老人講養生常識。在講座中,還要時不時引入一些生物科技、量子科學、激光治療等時髦概念。”

講課第一天,陳緯民會向老人推薦一種小型按摩器。“這款德國產的按摩器,能起到磁療和理療、治療慢性病的作用。但這麼好的東西不賣,只用於獎勵那些積極參加互動的老人”。

於是,很多老人為了獎勵,不論是回答問題還是上臺互動都非常積極。用不上兩三天時間,老人的胃口就被吊起來了。

在會場,陳緯民聲稱,“資深的體檢醫生”可以通過一款價格過百萬元的“量子弱磁場分析儀”為老人進行免費體檢。

“體檢結果出來後,業務員一臉焦急地告訴老人,病情現在已很嚴重,為賣保健食品做好鋪墊。”陳緯民說,對於保健食品的銷售,一般是採取限時搶購的形式,聲稱只賣兩三天就不再銷售了,讓那些還在猶豫的老人趕緊掏腰包,以免因停售而後悔。

“這個行業的利潤可謂暴利,絕對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成本價也就兩三百元的產品,經過包裝,賣給老人的價格翻了好幾倍。”

「温馨提示」业内人士揭保健食品营销黑幕:瞄准留守老人,骗局环环相扣

– 保健食品欺詐向農村蔓延

不法分子多瞄準留守老人 –

知情人告訴記者,隨著城市打擊力度的加大,保健食品欺詐亂象開始向農村轉移。

家住安徽省合肥市郊區的吳奶奶今年70多歲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很孝順,每月能給她提供3000元以上的生活費。

吳奶奶的身體狀況在同齡人中還算不錯,生活能夠自理。可一年前,村裡來了一批賣保健食品的人。吳奶奶跟著別人去聽了一次講座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經常早上5點就出門,哪裡有講座就跑到哪裡。跟被洗腦似的,認為保健食品能治百病。每次聽完講座,就帶回一堆保健食品。”吳奶奶的兒媳告訴記者。

對於兒媳說的走火入魔,吳奶奶壓根兒就不承認:“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就是想多活幾年,不想早早離開。這麼多老人都在買,我把身體調養好了,也是不想給兒女添麻煩。”

記者採訪得知,目前青壯年都進城打工了,村子裡多是些留守老人和婦女,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機會,他們抓住老人婦女的心理弱點,製造一些騙局坑蒙拐騙,令人防不勝防。

在合肥打工的朱毅告訴記者,從今年夏天開始,在他農村老家附近的廣場上,經常有人開車過來,推銷一款說是可以治好高血壓的保健食品。

最近回老家一次,朱毅的母親給他講了“撿便宜”的經歷,讓他哭笑不得。

朱毅的母親閒著沒事,經常去廣場“看熱鬧”。賣保健食品的人聲稱保健食品效果很牛,保證藥到病除。由於每盒藥要100元,不少老人都不捨得買。於是,賣保健食品的人承諾,誰先買誰優惠,第二天藥錢全部返還,前三名倒給100元。也就是說,這些藥是白給的,還有可能賺到錢。於是,一些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就買下來了。

第二天,村民真的收到了賣保健食品的人原封不動的退款。於是,包括朱毅母親在內的大半個村子的人都買了保健食品。

可是等到第三天,賣保健食品的人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朱毅所在村的婦女主任呂女士對《法制日報》記者說,以前在新聞中經常看到,城裡的老年人因購買保健食品上當受騙,沒想到現在這些騙子轉戰農村,騙起農村的留守老人。“而農村這些老人多數是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邊,老人又缺乏辨識能力,希望相關部門多做防騙宣傳,提高老人防騙意識”。

「温馨提示」业内人士揭保健食品营销黑幕:瞄准留守老人,骗局环环相扣

– 現場取證困難 監管不易

建新格局 避免分散而治 –

有心理專家認為,老人之所以對保健食品“著魔”,是因為老年人大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疾病,他們非常渴望自己的身體能夠健康。而這些所謂的保健食品講座,常常誇大其詞,宣傳自己的產品能夠治好各種疾病。

南昌的方大爺買了一盒“瑪卡”,花了3800元,推銷人員聲稱能治腦梗、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方大爺信以為真,可服用一段時間後,發現毫無效果。

在確認為“三無”產品後,方大爺先後向當地派出所、工商局、食藥監局求助,但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記者採訪發現,在對保健食品虛假宣傳的查處上,除了方大爺這樣的消費者遭遇投訴無門外,監管部門也有一肚子苦水。

廣西桂林一市場監管執法人員告訴記者,在審批機制日益放開的大背景下,生產保健食品的審批機制十分簡單,企業很容易就可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產品註冊號或備案號。相反,虛假宣傳的取證,一直是擺在監管部門面前的難題。“2018年,我們投入了更多力量整治保健食品市場,但破案率卻直線下降。而且很多時候查出來的產品,有批號和藍帽子,是貨真價實的保健食品”。

事實上,在與執法部門玩了多年的“貓鼠遊戲”後,一些保健食品公司也在研究如何規避打擊。

“健康講座一般選擇早上5點到6點之間,這個時間段執法部門基本上都沒有上班,不會有執法人員來干擾會場。”成都市市場監管部門一名工作人員說,他們想進入會場暗訪,但會場門口的保安發現是年輕人就堅決不讓進,執法人員要想獲得一手證據相當困難。

河南某食藥監局保化科的曾科長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以前,保健食品公司大多在會場宣講產品功效,然後開始營銷,執法人員很容易抓到證據。但如今這些公司都改成了會議營銷,讓老人去指定地點購買。“這種把營銷推廣與實際銷售分開的模式,給執法監管帶來了很大難度”。

曾科長還說,一款普通的壓片糖果,包裝盒上印著是保健食品,但銷售員卻對老人說,這是能治百病的“神藥”。可我們一檢查,銷售員馬上改口說是保健食品,沒說能夠治病。更多的時候,老人不配合我們,反而配合銷售員。“以前保健食品推銷,還製作印刷品和資料,現在都是面對面宣講,我們很難查處”。

有專家認為,保健食品監管的難點,還在於缺乏有效的執法手段。對於監管部門而言,因單個部門職能所限,一般採取多部門聯合執法,然而要形成大規模聯動機制並不容易。“2018年3月,國家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將過去分散式的各部門監管變為統一的集中監管。在新的監管格局下,可以在組織市場監管、推進綜合執法方面形成良好的制度模式,真正避免以前分散而治、職能交叉等問題”。

「温馨提示」业内人士揭保健食品营销黑幕:瞄准留守老人,骗局环环相扣「温馨提示」业内人士揭保健食品营销黑幕:瞄准留守老人,骗局环环相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