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面臨40年一遇的“拐點”

以1981年為分水嶺,之前的40多年,美聯儲的歷次加息,高點一次比一次高,分水嶺以後的近40年,美國曆次加息的高點卻一次比一次低;分水嶺之前,聯邦債務與GDP的比率逐年下降,而分水嶺之後的近40年,聯邦債務卻逐年攀升。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因為分水嶺之前是“凱恩斯主義”,分水嶺之後是“里根經濟學”。現在,“里根經濟學”也快走到盡頭,全球經濟等待另一次“拐點”,期待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

為了不免過於晦澀雜亂,文中化繁為簡,把凱恩斯之前的經濟學流派統稱為“古典經濟學”,把羅斯福至里根時期的各種流派統歸於“凱恩斯主義”,而里根之後的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等流派統歸於“里根經濟學”。

圖表說話,有圖有真相:

世界經濟面臨40年一遇的“拐點”

這是一張非常重要的圖表,後面會反覆地使用。圖中,第一條曲線為美國利率長期走勢,第二條曲線是反映通脹率到CPI走勢,第三條曲線是債務比率圖表(美國聯邦債務與GDP的比率)。雖然圖表是反映的是美國的情況,但全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大同小異。

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1981年(紅色豎線處)是一條分水嶺:1981年之前是“凱恩斯主義”盛行的年代,利率和通脹率都運行在一個巨大的上行通道中,債務率則在一個下行通道內;1981年之後是“里根經濟學”當道的時期,利率運行在一個巨大的下行通道內,通脹率被牢牢控制住,波動越來越小,而債務比率則不斷攀升,一浪比一浪高。其中的原因我後面會分析。

先說說圖表中“拐點”處脫穎而出的兩位美國總統,他們是近百年間美國兩個偉大的總統:羅斯福和里根。

1929年至1933年之間發源於美國“大蕭條”,後來成為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結束了亞當斯密開創的古典經濟學100多年的統治地位,將主導地位讓位於“凱恩斯主義”。羅斯福總統正是在這個“拐點”隆重登場,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羅斯福力挽狂瀾,“畫”出了這個1933年這個重要的“拐點”。

1933年就任32屆美國總統的羅斯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揚棄了“古典經濟學”只能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調節經濟的做法,不再放任市場,而是主動大規模干預經濟,史稱“羅斯福新政”。“羅斯福新政”帶領美國經濟走出了危機重獲新生,有了新政奠定的基礎,再加上把握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遠離美國本土的機會,羅斯福帶領美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

羅斯福的做法與“凱恩斯主義”不謀而合,以至於後來有人說是“凱恩斯主義”指導了羅斯福新政,其實不是。“凱恩斯主義”的標誌性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發表於1936年,該書系統性地闡述了國家應該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這本書的出版比羅斯福新政出臺晚了三年,說凱恩斯總結、提煉了“羅斯福新政”更為合適。

不管如何,與凱恩斯主義不謀而合的“羅斯福新政”成功地帶領美國走出了“大蕭條”,也使隨後四十多年中,“凱恩斯主義”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主流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誕生於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認為古典經濟學依據“看不見的手原理”,無法克服週期性經濟危機,無法解決“大蕭條”帶來的大量的失業問題。而凱恩斯主義正是為了解決失業而生,這從凱恩斯主義“聖經”的書名就可以看出來:《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書中關於就業的問題佔了很大篇幅。

凱恩斯主義認為失業只會存在於經濟低迷的時候,這時候生產停滯,利率降低。而通膨則只會存在於經濟高漲時候,這時候生產發展,利率提高。凱恩斯認為失業與通脹這二者絕對不會並存,由此提出瞭解決失業問題的“妙招”——增加貨幣供應以刺激需求。凱恩斯主義對失業零容忍,但卻對通脹有極高的容忍度,並因此埋下禍根。

世界經濟面臨40年一遇的“拐點”

從圖中我們看到,“凱恩斯主義”流行的四十多年間,通過不斷刺激需求,失業問題被有效控制了,但因為過度刺激,通貨膨脹愈演愈烈。60年代後期與70年代中期,出現了兩輪通脹帶動的利率上漲週期:貨幣刺激——拉動經濟高漲——通脹上升——利率被動提升——經濟回落——進入下一輪週期,符合“凱恩斯主義”的理論。但是到了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期,美國出現嚴重的“滯漲”,即更高的通脹和更高的利率,卻伴隨經濟衰退和嚴重的失業,通脹與失業同時出現,“凱恩斯主義”徹底失靈了。

回顧“凱恩斯主義”盛行的這四十多年,利率和通脹波浪式上升。至1980年,反映美國通脹的CPI爬升至14%以上,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被動跟隨,在1981年6月達到歷史最高值19.10%。有意思的是,這40多年間,伴隨利率水平波浪式攀升,美國聯邦債務與GDP的比值卻逐級下行,合理的解釋是,利率太高了,抑制了借債需求。

1981年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一個大“拐點”,從那時起到現在的近40年,聯邦基金利率一波比一波低,直逼零利率。所謂時勢造英雄,這個大“拐點”,催生了另一位偉大的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當然,和羅斯福一樣,我們也可以認為,是里根總統“畫”出了1981年這個“拐點”。

世界經濟面臨40年一遇的“拐點”

1981年,里根就任第40任美國總統,美國經濟迎來新的理論與新的發展。在“里根經濟學”的指導下,施行供給側改革,削減政府預算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控制貨幣供給量以降低通貨膨脹,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投資,放寬企業管理規章條例以減少生產成本。“里根經濟學”取得了重大成就,不僅使經濟復甦,同時為最終拖垮蘇聯取得冷戰勝利奠定了基礎。因為“供應學派”是里根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顧名思義,與凱恩斯傳統“需求”經濟理論相反,“供給學派”強調的是“供給”與“需求”關係中的“供給”一側。中國現在推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依據亦源於此。

“里根經濟學”為解決通貨膨脹而生,與凱恩斯“視失業率為大敵,容忍通脹”截然相反,“里根經濟學”將通貨膨脹視為大敵,對失業相對容忍,提出了“自然失業率”的概念,認為合理的失業率對經濟發展是好事。

世界經濟面臨40年一遇的“拐點”

所謂“求仁得仁”,既然里根經濟學以控制通脹為核心目標,從CPI近40年的走勢來看,他們做到了。除了08年經濟危機期間出現短暫的波動外,美國的的CPI被牢牢控制在2%左右。

再看利率。“里根經濟學”理論上反對干預,但實際上並沒有放棄干預。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一點都不比“凱恩斯主義”來的少。更為重要的是里根經濟學的利率政策,不同於凱恩斯主義的被動加息,里根經濟學採取的是主動提前加息。

詳細分析“里根經濟學”的利率政策之前,先回顧一下“凱恩斯主義”的加息:凱恩斯主義通過增加貨幣供應刺激通脹,通脹率上去了,才被動加息,通脹率有多高,利率就跟隨到更高。上面提到過,1980年CPI到了14%,美聯儲緊隨其上,到1981年基準利率一直加到19.1%才將將CPI壓住。被動加息是通脹上升後“不得已”的加息,沒有預設高度,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可以說,被動加息才是“真”加息。這是造成“凱恩斯主義”的40多年,利率一直處於一個巨大的上行通道的直接原因。因為基準利率長期處於高位,發債的成本非常高,不斷走低的債務比率就成為“凱恩斯主義”一個“好的”的副產品。

再看“里根經濟學”的利率政策:因為視通脹為大敵,“里根經濟學”採取的是主動加息,未雨綢繆式的加息。美聯儲盯住事先設定的通脹目標,並且昭告天下,接近或超過此目標美聯儲一定要加息,直至通脹被遏制,市場已經對此形成統一的預期,CPI被牢牢地控制在設定目標之內。所以,美聯儲近40年的6輪加息都是虛張聲勢的加息,一半靠打提前量“漸進式”小幅加息,一半靠恐嚇市場。因為央行太過強大,市場自是忌憚,每輪加息不用加到上一輪加息的高點,便能奏效。倒是“里根經濟學”的降息,反而是被動的,出現危機或者經濟衰退,美聯儲以降息拯救經濟,降息沒有下限,直到經濟復甦為止,所以降息週期的低點一次比一次低。即便如此,降息的效果也一輪比一輪差,零利率直至負利率,經濟尚不能復甦,近40年來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處在一個巨大的下行通道就不難理解了。

世界經濟面臨40年一遇的“拐點”

“里根經濟學”在成功控制通脹的同時,壓低了市場利率,使主要經濟體長期處於負利率甚至零利率和負利率的環境,鼓勵了政府、企業和個人的負債行為,全球債務像滾雪球般增長。這是“里根經濟學”非常“糟糕和致命”的一個副產品。與此相關聯的另一個副產品是,全民加槓桿導致資產價格虛高,全球高房價原因亦在於此。下圖是中國的利率走勢,不改變這一狀況,抑制房價就只能靠政府限價。

世界經濟面臨40年一遇的“拐點”

“里根經濟學”開創至今近40年來,通貨膨脹被徹底遏制,但債務問題卻成為全世界的噩夢。債務危機的爆發不可避免,“里根經濟學”將面臨終結。原因有二:第一,造成債務水平高企的原因是制度性的,因為借債的成本太低了,債務還會加速滾雪球般增長,而債務水平是有“頂”的。更為嚴重的是,現有的債務中,很多屬於海曼·明斯基所定義的“龐氏融資(ponzi firm)”,即債務人的現金流什麼都覆蓋不了,債務人需要靠出售資產或者再借新錢來履行支付承諾。政府和企業的債務,沒有幾家是打算還債的。美國國債已經達到創紀錄的22萬億美元,特朗普還在減稅,同時增加政府支出,赤字不斷擴大,償舊債只能靠不斷髮行新債;中國宇宙第一的房企,負債上萬億,每年利潤才兩百多億,償債只能靠出售資產……第二,經過近40年的下降通道內運行,歐美日的利率都已觸及到零的水平,歐洲和日本還觸及負利率,利率已經降無可降。美國經過經過本輪為期三年的“加息”,勉強為下一次危機騰出了一點點空間,但餘地已經不大。向下沒有餘地,向上更無空間,鉅額債務不去除,再往上加息就是作死,因為再加息,利息支出就會吞噬企業的全部利潤。

利率上下兩難,不斷增長的債務又離“頂”越來越近,這是40年之大“拐點”來臨的先兆。“里根經濟學”已經是黔驢技窮,各國央行對目前處境心知肚明,但無能為力。美國的加息縮表和中國的去槓桿都是在做最後的努力,但幾乎可以肯定,債務危機的爆發是確定的,不確定的只是爆發的時間和路徑。無論是堅持“裝X式加息”、縮表、去槓桿,或者重新吸食貨幣寬鬆的大麻,都可能引爆債務危機。

解決危機的的途徑大概有三個: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債務人償債能力、破產賴賬、以通貨膨脹的隱蔽方式賴賬。第一種當然是最好的也是最難的,第二種方式簡單但最具破環性,第三種恐怕是最可能的選項,但或許在第二情形發生之後才能見到。

危機、危機,有危就有機,這場危機或許成為改變40年之大趨勢的一個契機。當然,按照之前的慣例,“拐點”的最終形成,可能還需要一個新的經濟理論和一位“偉大的總統”。

特朗普以里根為偶像,立志成為里根式的總統,但他不是。在“里根經濟學”的尾部,祭出“里根經濟學”的大旗,不可能讓美國再次偉大,只會迅速提升聯邦政府的債務水平,加快債務危機的到來,加速“里根經濟學”的終結。與特朗普的願景相反,他很可能成為里根經濟學的終結者,成為像胡佛或卡特式的過渡式總統,而真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總統或許是他的下一任____46屆美國總統。

中美博弈,貿易戰只是序曲,即將來臨的全球債務危機才是真的分水嶺。誰能在債務危機中率先復甦,取得先機,誰就是王者。風險與機遇對雙方都是均等的,做好自己的事,置身於危機之外或是率先脫身尤為重要。祝福中國!

————————————————————

觀點由@Herbiewu首發,微博大號:Herbiew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