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村:昔日荒山坡成就今日蔬菜基地

大河村:昔日荒山坡成就今日蔬菜基地

大同鎮大河村4組彭水方氏農業專業合作社辦公室裡熱鬧非凡,來自大河村42個家庭的負責人聚集在辦公室討論年底分紅的事情,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臉上樂開了花。

大河村:昔日荒山坡成就今日蔬菜基地

劣勢變優勢

荒山坡成蔬菜基地

當天下午2點,蔬菜基地。

“你看,那就是我們合作社的高山蔬菜基地,今年已經賣完了,這裡只剩下一點,別看被雪壓過的,吃起來卻很清甜。”合作社負責人方祖華指著基地告訴嬌嬌妹。

遠遠望去,只見成片菜地覆蓋著一層白雪,但還是能看出地裡捲心菜(包包菜)長勢很好。

幾年前,這裡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大河村地處高寒地區,生態環境非常好,這裡土地很肥沃,但是因為比較偏遠,加上種莊稼的村民也比較少了,大多選擇外出務工,所以前幾年這些地都荒了,長滿了雜草。

如何找到一種適合的產業,把地理條件上的劣勢轉為優勢,為當地貧困群眾找到一條脫貧致富的途徑?

答案就是:發展高山蔬菜。方祖華告訴嬌嬌妹,山區生態環境優越,讓種植高山蔬菜擁有了先天優勢。同時,高山蔬菜在生長時間上的差異,贏得錯峰上市的好時機,經濟效益更加凸顯。

“自從準備發展蔬菜種植之後,便安排了幾個人開始除草、翻地,將這些荒地利用了起來,全種上高品質的高山蔬菜,既發展了產業又得到了資源合理利用。”方祖華說。

合作社牽頭

貧困戶脫貧有保障

在方祖華和方祖倫六人的合計下,大河村自發組建彭水方氏農業專業合作社,與彭水均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實行訂單種植,公司前期墊付資金購買種子、肥料,免費提供種植技術,後期上門收購,免去了村民的後顧之憂。

為了解決資金和土地問題,村民可以將土地流轉給專業合作社,或者以土地、現金、勞力入股的方式參股,由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除了每年支付流轉金或分紅外,還會僱傭當地村民在合作社裡務工,一年長期都有30人在基地務工,農忙的時候達到50多人。

嬌嬌妹瞭解到,一年的時間,合作社從剛開始成立的6個人,發展到22家,再到現在的42家。其中貧困戶12家,低保戶3家。

“2018年,合作社一共流轉了800畝土地,其中600畝種植包包菜,剩下200畝分別種植青椒、烤煙。”方祖華算了一筆賬,600畝包包菜,畝產3500元,成本1000元,利潤是非常可觀的。 就年底的利潤,除去技術上失誤造成的損失,合作社年底僅工資就要發40萬,分紅近20萬。

年底分紅

蔬菜種植有盼頭

在合作社裡,方神餘一家最高興,方神餘是貧困戶,家裡三個人都在合作社裡,年初入股了22畝土地。

嬌嬌妹瞭解到,方神餘雖然身有殘疾,但他精通捲心菜(包包菜)種植,合作社便聘請他當起了監管員,一年3萬元工資。妻子段照芬在基地務工,一天100元。兒子方東林是合作社的負責人之一,以現金入股了2萬元,每月有500元的管理費。

“今年我們一家在合作社的純收入就有6萬多元,還不包括合作社之外種的莊稼和其他收入。”方東林介紹,一年6萬多元是他們這種貧困家庭以前不敢想的,所以他打算分紅的時候繼續用今年的紅利入股。

“成立合作社的目的就是帶動當地更多的村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早一日脫貧致富。如今,一年的時間,合作社也發展得不錯,讓大家也都增收了。” 談到合作社的發展,方祖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今年,合作社將繼續擴大規模,再流轉400畝土地種植捲心菜(包包菜)和辣椒,同時,增加蘿蔔、白菜等品種,吸引當地更多的村民入股合作社,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增收。

為了幫助合作社擴大規模和進一步打開市場走出去,大同鎮黨委政府正在積極完善交通基礎設施,聯繫市場,實現合作社直接對接商場和超市,自產自銷,減少中間環節,進一步擴大高山蔬菜的品牌效應和市場,讓更多群眾參與進來共同致富。

大河村:昔日荒山坡成就今日蔬菜基地

全媒體記者:冉江陵 | 編輯:甘勳樂

↓↓↓ 點擊"閱讀原文" 下載苗鄉彭水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