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縣城公務員到掌舵220億資產企業:解碼東明石化掌門人李湘平

从县城公务员到掌舵220亿资产企业:解码东明石化掌门人李湘平

如今的李湘平,身兼山東東明石化集團董事長、山東省工商聯副主席、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以及山東煉化能源集團董事長等數個職務,而30多年前,他還是菏澤東明縣審計局的一名公務員。

从县城公务员到掌舵220亿资产企业:解码东明石化掌门人李湘平

中原油田的機遇

國慶前夕,中國能源市場被一則來自山東的消息擾動,這就是七家地煉企業聯合組建了山東煉化能源有限公司(簡稱山東煉化)。

這家註冊資本超過300億的“巨無霸”,被部分媒體解讀為繼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後的“第五桶油”,而除了公司本身外,更多人則將目光投向了背後的牽頭方山東東明石化集團(簡稱“東明石化”),以及公司董事長李湘平。

在外人眼中,李湘平給人的印象是少言低調,甚至表情有些木訥,曾有記者在全國兩會期間試圖對其進行採訪,追了一路李湘平謝絕了一路,而同行的魏橋集團老總張士平則侃侃而談。而正是這樣一位低調的企業家,用了不到20年,就搭建起了規模近千億的石化帝國。

據瞭解,東明石化總部位於菏澤市東明縣。在菏澤市的產業結構中,石化行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東明石化外,還有玉皇化、洪業化工集團等明星企業。據瞭解,化工主要依託石油和煤炭兩種基礎原料,而東明石化無疑承擔了源頭重要供應商的角色。

山東煉化企業主要集中在黃河入海口附近,以擁有勝利油田的東營最為密集,而東明石化出現在菏澤,也與東明縣開發地方油田資源有關。

據史料記載,東明石化的前身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立的東明縣煉油廠,煉油廠的成立起因是國家開發中原油田。1975年,國家發現中原油田,東明縣抓住這一機會,挖掘中原油田東明油區的資源,於1986年在縣城東北角的一片林地成立了煉油廠。

1987年,東明縣煉油廠更名為山東省東明縣石油化工廠,首任廠長並非李湘平,而是東明縣縣團委書記楊永昌。1988年,東明石化12萬噸/年常減壓裝置及配套工程完工,次年試車成功。

此後十年中,東明石化的發展並不順暢。1998年播出的一期《山東新聞聯播》裡,對口幫扶菏澤東明縣的齊魯石化公司負責人曾稱其為一文不值的、虧損的、技術設備陳舊的地方煉油小廠。

前審計官員改造煉油廠

1997年,經山東省經貿委批准,東明縣以東明縣石油化工廠為核心企業,組建了山東東明石化有限公司,並在當年更名為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

新成立的東明石化,註冊資本為10000萬元,東明縣石油化工廠作為股東持股比例100%,這也意味著當時的東明石化還是一家縣屬企業,而李湘平成為公司董事長則是在4年之後,於2001 年12 月接替馬利亭上位。

從李湘平的公開簡歷看,出生於1962的他,曾歷任東明縣審計局副科長、東明縣審計師事務所所長、東明縣審計局紀檢書記等職務,此後進入東明縣石油化工廠,出任財務處長、總會計師、東明石化副總經理等職。

對於李湘平上任時東明石化的狀況,山東省政協官網的一篇傳記中曾這樣記載:“新千年之初,金融風暴席捲亞洲,石化市場跌蕩起伏,煉油企業難以為繼……原本抗風險能力就弱的東明石化身陷內外交困的境地不能自拔,跌入了虧損的深淵。”

而《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則稱,當時(2001年)“東明石化由2000年的盈利2600餘萬元,一下子猛跌到2001年虧損2800餘萬元,陷入前所未有的險境。”

公開報道顯示,李湘平上任對東明石化的發展戰略做出了調整,即啟動了“油頭化尾”。所謂“油頭化尾”,是目前大型石化企業普遍採用的戰略,即在石化產業鏈的上游發展原料油貿易,為下游的石油化工打通原材料渠道。

為打通原料進入菏澤的通道,東明石化此後開始投資修建鐵路和輸油管線,並在日照嵐山和青島黃島租用了油庫和碼頭,形成了自己的運能。在當時地煉企業普遍“小散亂”的環境中,先建好上游將為下游產能擴張形成有力支撐。

事實也證明戰略調整發生了作用,“2001年到2006年的,銷售收入增加了近10倍,利稅總額增加了25倍,2007年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大眾日報》在2009年的一篇報道中這樣寫道。

東明石化私有化之路

从县城公务员到掌舵220亿资产企业:解码东明石化掌门人李湘平

就在業績持續走高時,東明石化的私有化改制也悄然啟動。

據東明石化發債募集說明書記載,2006年10月,東明石化股東增加北京萬海石化工貿有限公司(簡稱萬海石化)、東明中油燃料石化有限公司(簡稱東明中油),註冊資本變更為2.2億元。

這次股權變更後,東明石化不再是東明縣石油化工廠的全資子公司,公司持股比例為東明縣石油化工廠佔45.46%,東明中油佔36.36%,萬海石化佔18.18%。2008年5月,萬海石化將股權全部轉讓於東明中油。

次年,東明中油將所持東明石化股權,全部轉讓于山東宏利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宏利源股份),這是東明石化私有化過程中的一件大事。

公開信息顯示,宏利源股份成立於2007年7月,註冊資本2.09億元,由李湘平持股過半的山東思遠經貿有限公司(簡稱山東思遠)、以及東明石化的多位高管共同出資設立,實際上是東明石化的高管持股平臺。

同時,山東省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河南省晟原安裝防腐工程有限公司兩家公司也入股東明石化,股權轉讓完成後,

東明石化的股東結構調整為宏利源持股60.91%、山東國託持股18.27%、東明縣石油化工廠持股12.75、晟原安裝持股8.07%。

這次改革,意味著東明石化從國企轉變為民企,而李湘平也成為了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不過這並不是東明石化私有化的結束,山東財經報道記者查閱東明石化股權結構發現,2015年12月,東明石化股權結構又發生變化,山東國託和晟原安裝退出公司。

目前,東明石化股東只剩宏利源股份和東明縣石油化工廠兩家,持股比例分別為87.25%和12.75%,宏利源股份處於絕對控股地位。從李湘平持股比例來看,其目前通過山東思遠,間接持有東明石化33.23%股份。

李湘平的“石化王國”

从县城公务员到掌舵220亿资产企业:解码东明石化掌门人李湘平

從2007年啟動私有化,到2016年的10年中,東明石化體量快速膨脹。

上個月底,山東省企業家協會發布2017年山東企業百強榜,東明石化位居第13位,也是數十家上榜石化企業中,體量最大的民營企業,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886.89億元,淨利潤1.16億元,總資產為226.76億元。

在此期間,東明石化成為民營石化行業老大的“野心”也愈發明顯。

去年 2月,東明石化挑頭在濟南成立中國(獨立煉廠)石油採購聯盟,召集了15家地煉企業 “入夥”,計劃通過東明石化在海外的石油貿易公司——太平洋商業控股有限公司,實現成品油的集中採購。

當時,正值李湘平剛剛出任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一職,而在過去幾年中,原會長劉愛英一直帶著山東的地煉大佬們,向國家力爭原油進口權的落地,併成功為地煉企業迎來了生產所需的口糧。

從成立山東煉化一事上看,東明石化也是通過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向政府進行了彙報,因為該消息首次披露,正是通過山東省經信委對該協會批覆的紅頭文件。

而從山東煉化股權結構看,東明石化直接持有該公司22.63%股份,通過藍色經濟區(青島)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間接持有公司4.51%股份。此外,宏利源股份全資控股的江蘇新海石化有限公司則持有該公司7.56%股份。

由上述持股比例計算後可以發現,宏利源合計持有山東煉化股份已達31.23%,李湘平仍舊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據東明石化副總張留成此前放出的消息,山東煉化還將加入10家企業左右,除了濱州和東營幾家地煉大佬不在其中外,其他省內地煉企業幾乎都已經囊括。而按照山東煉化規劃,“十三五”期間將形成1億噸產能的整合,建設石化倉儲及油氣管網,並建設發展高端化工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山東省內市場,李湘平在江蘇省亦有深度佈局,其控股的江蘇新海石化有限公司,已成為蘇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石化企業之一,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226億元,2016年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204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