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壽平,“清六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開山祖師

清初的畫壇,佔主流地位的是所謂“四王吳惲”文人畫派。“四王”為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與吳歷、惲壽平或並稱“清六家”,前五人均擅山水,而惲壽平則以花鳥畫名於世。惲壽平亦工山水,其藝術水平絲毫不遜於他的花鳥畫。

惲壽平(1633-1690),江蘇常州人。本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世,更字正叔,號南田,別號甌香散人、白雲外史、云溪外史、東園草衣、青蓑釣隱、白雲溪漁等。

惲壽平,“清六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開山祖師

1689年作 豔秋圖 鏡心 絹本 尺寸165×69.7cm

惲壽平,“清六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開山祖師

1665;1670;1671;1684;1686年作 山水 花卉扇面 冊頁 (十二開) 設色金箋

惲壽平,“清六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開山祖師

1684年作 山水花卉冊 冊頁 設色紙本 尺寸23.5×36.5cm×10

惲壽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他不僅能畫,兼善書法論文,故有“南田三絕”之譽。前人曾記述他之所以致力於花鳥畫創作的起因:“(壽平)好畫山水,力肩復古,及見虞山王石谷,自以材質不能出其右,則謂石谷曰:“是道讓兄獨步矣。格妄,恥為天下第二手,”於是舍山水而學花卉”(張庚:《國朝畫徵錄》)但事實上惲壽平並沒有捨棄山水,他一生中除了花鳥畫之外,同時創作了大量山水畫。而他自謙山水畫水平不如王石谷,亦不一定是事實。論技巧之熟練高超,王石谷的山水畫是當之無愧的,但王原祁曾戲評之為:“太熟”,言外之意似乎嫌他缺少秀雅靈動之致,而這一點又是惲南田的山水畫的獨到之處。其實,不少清人這都已指出,如秦祖永說:“南田翁天姿超妙,落畫獨具靈巧秀逸之趣,為當代第一”,又云:“南田翁秀逸之趣的六大家中第一”(《桐蔭畫訣》)。錢松更指出:“南田風淡青緣,風致蕭散,似趙大年,勝石谷多矣”(《松壺畫憶》)。近人鄭午昌又曰:“惲壽平一丘一壑,超逸高妙,石染纖塵,其氣味之雋雅,實勝石谷。(《中國畫面 全史》)”。黃賓虹說得更為明確:“南田山水浸謠宋元山水諸家,得其精蘊,每於荒率秀潤之致,逸韻天成,非石谷所能及”(《古畫微》)。

惲壽平,“清六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開山祖師

庚申(1680年)作 花卉 冊頁 (八開) 設色紙本 尺寸25.8×34.4cm×8

惲壽平,“清六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開山祖師

仿古山水冊 冊頁 (十開) 設色紙本 尺寸27×38cm×10


惲壽平,“清六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開山祖師

載鶴圖 手卷 水墨紙本 尺寸22×93cm


然而,從中國繪畫史的進化發展的角度來看,惲壽平的所謂“沒骨”花卉畫的成就,更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正如清•邵長蘅所說:“正說‘沒骨’寫生,不用墨筆勾勒,而渲染生動,濃淡淺深間妙,極自然”。

回顧一下花鳥畫的歷史沿革。大盛於宋代的花鳥畫,主流一直是在帝皇宮廷之內。在當時皇宮所創辦的宮廷畫院的一些御用畫家筆下,其基本的描述技法是以纖細柔弱的墨筆線條勾勒物象的輪廓之後,再用鮮麗的彩色渲染其中。但據史傳記載,有一位北宋初年的宮廷畫家徐崇嗣,卻獨創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新方法,當時的評論家稱之為:“沒骨”法。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卷17中描述它:“不用墨筆(勾勒),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然而,這種所謂“沒骨”畫法的古代(宋代)作品早已湮失無存,而所謂“不用墨筆,其真面目已不得而知。而發軔於元明以來“文人”的“寫意”花鳥畫則大都以水墨淡彩、草筆抒寫的方法為之。在明代一些文人畫家筆下,這種所謂“鉤花點葉”的方法已構成了一種定式,陳陳相因而易使人厭倦。因此到了清代初年,惲壽平欲另闢蹊徑,別出心裁,就想起了宋代人的“沒骨法”。當時,這種既“舊”還“新”的“沒骨法”。確使人眼目一新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惲壽平,“清六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開山祖師

​0389 哭王奉常斷句二十四章冊 冊頁 (九開) 水墨紙本 尺寸26×35.5cm×9


惲壽平,“清六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開山祖師

書畫對題冊 冊頁 (十四開) 設色絹本 尺寸28.7×20.5cm×14

前文言及,北宋人的所謂“沒骨法”早已失傳,其真的面目不得而知。這一點,惲壽平曾明確地指出:“徐熙(應為其子徐崇嗣—引者注)無徑轍可求,殆難取則”,故爾他只能“惟當精求‘沒骨’,酌論古今,參之造化以為損益。”而他在另一本花鳥冊題跋中更明確道出他的創作方法乃是:“斟酌花匠,創作新意;洗脫勾勒,全師造化;研精絢彩,盡態極妍”云云。既然北宋人的“沒骨法”已無徑轍可求”, 惲壽平就只能“斟酌先匠”,並進一步利用“寫生(參之造化)以補其不足。因此他捨棄了明代人可用的水墨“勾勒”方法(洗脫勾勒)而“直以彩色圖之”,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沒骨寫生”的花鳥畫法,復興(復古)了宋代的“沒骨法”傳統。正如清•張庚在《國朝畫徵集錄》”中言簡意賅的評語:“斟論今古,以北宋徐崇嗣為歸;一洗時習,獨開生面”。“ 一洗時習,獨開生面“這八個字,確實道著了惲壽平在花鳥畫發展史上重要的創新貢獻。

惲壽平,“清六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開山祖師

古松疊嶂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尺寸128×50cm


惲壽平,“清六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常州畫派開山祖師

惲壽平 十萬圖冊 (十頁)

惲壽平歲晚居城東,號東園客、草衣生,又號白雲外史。中年時獲得畫壇宗主王時敏指導,得見宋元名跡良多,與“四王”之一王翬有莫逆之交,彼此常相往來,遊歷山水,斟茗傾談,切磋畫藝。惲壽平山水、花卉成就不凡,時稱“三絕”。多作花鳥,斟酌古今,獨開生面。晚年沒骨技法愈臻完美,畫風從工麗轉向淡雅,神韻更加突出。惲壽平生活比較動盪,奔波於虞山、婁東、蘇州、無錫、宜興、崑山、杭州之間。我們今天見到的惲壽平書畫作品,多數作於這一時期。但是他的作品絕無悽苦之狀,尤其他的花卉,妍麗多姿,富貴雍容,與他的生活處境形成對比。這正是藝術家的高尚所在,用自己的困苦澆灌美麗,心有多美,畫有多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