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珍貴的重修懸空寺碑(一)

一通珍貴的重修懸空寺碑(一)


一通珍貴的重修懸空寺碑(一)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五嶽在所有的名山大川中,最受尊崇。五嶽既是五座山,也代表著“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有一統天下的象徵意義,這也是歷代統治者對五嶽非常重視的原因。

五嶽之中的廟宇景觀,大多是以本尊山的綜合景觀聞明天下,而中嶽嵩山和北嶽恆山卻有些不同。中嶽嵩山少林寺以其歷史悠久的武術享譽中外,其聲名甚至直蓋本尊嵩山;北嶽恆山懸空寺以其建築設計的險巧名揚四海,其聲名也有蓋過本尊恆山之勢。少林寺的僧人有尚武的傳統,相比起寺廟景觀,人們更為關注的是“武術和武僧”;懸空寺是因為建於峭壁之上,人們較多關注的是這座寺廟的歷史和高難度的建築技巧。因此,少林寺和懸空寺這兩座名寺古剎既有區別處也有相似性,這在五嶽中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一通珍貴的重修懸空寺碑(一)


不久前,我無意中窺見懸空寺內一通重修懸空寺時的石碑。此碑立於清同治三年(1864)9月,碑文是由清道光辛卯恩科(1831)舉人王尊賢所撰寫,通讀下來,不禁大為歎服,許多久縈於心的謎團迎刃而解,感思良久。

王尊賢是清道光辛卯科的舉人,是晚清進士,民國著名詩人王藎臣的祖父,出仕後曾任過山西解州府平陸縣訓導。寫此碑文時,王尊賢已經退隱林下,居住於故鄉渾源州城。

懸空寺位於渾源城南2公里處的恆山景區,建在恆山主峰對面的翠屏山的山坳間,因處於半空中的懸崖之上,故名曰“懸空寺”。懸空寺最大的建築特點:整個建築依據力學原理,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岩石暗託,將橫樑的2/3插入人工開鑿的深洞中,外露1/3作為殿宇的支撐基礎,可謂巧奪天工。懸空寺的建築佈局呈“一院二樓”的格局,南端為一懸空寺院,北邊為兩座懸空飛樓,遠遠望去,猶如瓊樓玉閣一般。

王尊賢這位飽學之士在150年前是怎樣描述懸空寺的,這讓人非常好奇,希望他不會用太過生澀難懂的語句來寫。一讀之下,格調清新流暢,大異於和他同時代的儒士手筆,使人頓生親切之感。他是這樣寫的:“郡城之南有恆山,恆山之西有翠屏,翠屏東北隅有上不在巔,下不在麓而宮殿垣墉倚伏於幽崖峭壁間者,曰懸空寺。是寺也,虹橋飛跨,雲閣遙連,柱礎參差,基址危險。不知者以為神為之,其知者以為人為之也。”

這座古寺究竟建於什麼時候呢?這也是人們一直想知道的問題。對此,王尊賢當時也給予了回答:“予生也晚,不知是寺創建何時,但考:‘斷碣殘碑’中有金朝大定年號,可知其由來久矣。方予幼學時,聞縉紳先生恐其殘廢,久欲整修,奈一切工匠皆以豎架甚難,屢為所阻。”

王尊賢說“予生也晚,不知是寺創建何時”,可見,當時他希望能夠找到懸空寺建造的年代。但是,在他身處的同治三年,居然也不知道懸空寺建於何時,只是看到最早的“斷碣殘碑”中,寫有關於懸空寺的標有“金朝大定年號”。

王尊賢所說的金朝大定年間石碑,其實一共有兩通,均存懸空寺中。一塊為金大定十六年(1176)的《遊懸空寺碑》,一塊是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的《釋迦宗從之圖 三教之圖》殘碑。這兩塊碑中,《遊懸空寺碑》年代最久,保存較為完整,且是紀事碑,因此文物和史料價值更大。

一通珍貴的重修懸空寺碑(一)


在《遊懸空寺碑》碑文中,金代邑人寫道:“大定十六年(1176)重九後二日,天晴氣爽,日朗風輕,因與友韓公同遊。邑之南六七里石峽橋棧,頗若巴蜀之道,則經商之大驛路也。峰迴路轉,仰看臨谷之數峰猶美,目不暫舍。信懸空之巖,古之遺蹟,始自建興於何代,又不知棲隱者誰也,峭巍峨之萬丈中焉,鑿石為舍,插木為榭。上不至於山之巔,下不接於陸地,懸空置房。四山掩映,如博壁之翠屏;流水潺潺,瀉清聲之淑玉。非丹青而圖畫者哉!嗟乎,一廢一興,迄今幾百年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