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珍贵的重修悬空寺碑(一)

一通珍贵的重修悬空寺碑(一)


一通珍贵的重修悬空寺碑(一)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五岳在所有的名山大川中,最受尊崇。五岳既是五座山,也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有一统天下的象征意义,这也是历代统治者对五岳非常重视的原因。

五岳之中的庙宇景观,大多是以本尊山的综合景观闻明天下,而中岳嵩山和北岳恒山却有些不同。中岳嵩山少林寺以其历史悠久的武术享誉中外,其声名甚至直盖本尊嵩山;北岳恒山悬空寺以其建筑设计的险巧名扬四海,其声名也有盖过本尊恒山之势。少林寺的僧人有尚武的传统,相比起寺庙景观,人们更为关注的是“武术和武僧”;悬空寺是因为建于峭壁之上,人们较多关注的是这座寺庙的历史和高难度的建筑技巧。因此,少林寺和悬空寺这两座名寺古刹既有区别处也有相似性,这在五岳中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一通珍贵的重修悬空寺碑(一)


不久前,我无意中窥见悬空寺内一通重修悬空寺时的石碑。此碑立于清同治三年(1864)9月,碑文是由清道光辛卯恩科(1831)举人王尊贤所撰写,通读下来,不禁大为叹服,许多久萦于心的谜团迎刃而解,感思良久。

王尊贤是清道光辛卯科的举人,是晚清进士,民国著名诗人王荩臣的祖父,出仕后曾任过山西解州府平陆县训导。写此碑文时,王尊贤已经退隐林下,居住于故乡浑源州城。

悬空寺位于浑源城南2公里处的恒山景区,建在恒山主峰对面的翠屏山的山坳间,因处于半空中的悬崖之上,故名曰“悬空寺”。悬空寺最大的建筑特点:整个建筑依据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将横梁的2/3插入人工开凿的深洞中,外露1/3作为殿宇的支撑基础,可谓巧夺天工。悬空寺的建筑布局呈“一院二楼”的格局,南端为一悬空寺院,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远远望去,犹如琼楼玉阁一般。

王尊贤这位饱学之士在150年前是怎样描述悬空寺的,这让人非常好奇,希望他不会用太过生涩难懂的语句来写。一读之下,格调清新流畅,大异于和他同时代的儒士手笔,使人顿生亲切之感。他是这样写的:“郡城之南有恒山,恒山之西有翠屏,翠屏东北隅有上不在巅,下不在麓而宫殿垣墉倚伏于幽崖峭壁间者,曰悬空寺。是寺也,虹桥飞跨,云阁遥连,柱础参差,基址危险。不知者以为神为之,其知者以为人为之也。”

这座古寺究竟建于什么时候呢?这也是人们一直想知道的问题。对此,王尊贤当时也给予了回答:“予生也晚,不知是寺创建何时,但考:‘断碣残碑’中有金朝大定年号,可知其由来久矣。方予幼学时,闻缙绅先生恐其残废,久欲整修,奈一切工匠皆以竖架甚难,屡为所阻。”

王尊贤说“予生也晚,不知是寺创建何时”,可见,当时他希望能够找到悬空寺建造的年代。但是,在他身处的同治三年,居然也不知道悬空寺建于何时,只是看到最早的“断碣残碑”中,写有关于悬空寺的标有“金朝大定年号”。

王尊贤所说的金朝大定年间石碑,其实一共有两通,均存悬空寺中。一块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的《游悬空寺碑》,一块是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的《释迦宗从之图 三教之图》残碑。这两块碑中,《游悬空寺碑》年代最久,保存较为完整,且是纪事碑,因此文物和史料价值更大。

一通珍贵的重修悬空寺碑(一)


在《游悬空寺碑》碑文中,金代邑人写道:“大定十六年(1176)重九后二日,天晴气爽,日朗风轻,因与友韩公同游。邑之南六七里石峡桥栈,颇若巴蜀之道,则经商之大驿路也。峰回路转,仰看临谷之数峰犹美,目不暂舍。信悬空之岩,古之遗迹,始自建兴于何代,又不知栖隐者谁也,峭巍峨之万丈中焉,凿石为舍,插木为榭。上不至于山之巅,下不接于陆地,悬空置房。四山掩映,如博壁之翠屏;流水潺潺,泻清声之淑玉。非丹青而图画者哉!嗟乎,一废一兴,迄今几百年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