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孩子粘人是缺乏安全感?你不會真的信了吧?!

昨天聽坐我旁邊的孩子爸抱怨,帶孩子出去玩,非要抱抱,一路下來累壞了。除了這位孩子爸,小編也經常能聽到身邊的孩子媽說,孩子總是很粘人,一會兒也離不開自己,還總是要抱抱,是不是孩子有點缺乏安全感呀。孩子粘人真的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這個說法太坑娃!

闢謠:孩子粘人是缺乏安全感?你不會真的信了吧?!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分三種類型

我們先來假設一個典型的場景:媽媽帶著孩子拜訪一位阿姨,雖然阿姨和媽媽關係很要好,但對孩子來說卻很陌生。阿姨陪孩子玩了一會兒,媽媽離開去洗手間。這時,孩子的反應會有三種,也就是有三種不同的粘人類型;

安全型:發現媽媽離開後,哭鬧著找媽媽;媽媽回來後,撲進媽媽懷裡,很快平靜下來繼續玩玩具。

焦慮矛盾型:發現媽媽離開後,哭鬧著找媽媽;媽媽回來後,仍繼續哭,怎麼安慰都沒用,有時孩子還會推開媽媽,拒絕讓媽媽抱。

逃避型:發現媽媽離開後,看上去很淡定平靜;媽媽回來後,也不會找媽媽,依然淡定玩玩具。

“焦慮矛盾型”和“逃避型”是非安全型的關係,而“安全型”是主動尋找安全感的正常行為,在孩子尚小時,他們要確保自己獲得照顧。

Tips:“安全型”孩子還有以下表現

1、被父母抱在懷裡時很放鬆,有時還會主動親吻父母,甚至撒嬌;

2、被陌生人抱時會哭,回到熟悉人懷裡就不哭了;

3、能安心地玩玩具,但有時會抬頭看看父母是否在身邊,如果發現父母不見了,會大聲呼叫;

4、如果被打雷或其他什麼東西嚇到,他們會迅速撲進父母懷裡,並且情緒很快平復;

5、出去玩時,孩子興奮地往前跑,跑著跑著還會回頭確認父母是否跟上。如果沒跟上,他會跑回來;如果跟上了,他會放心地繼續往前跑;

6、下班回家,孩子會撲到父母身上,高興地跟父母分享他一天中的快樂,有時還會親吻父母。

闢謠:孩子粘人是缺乏安全感?你不會真的信了吧?!

粘人是孩子的成長需要

日本上野動物園長通過觀察發現,獼猴寶寶一出就愛粘著媽媽,媽媽做任何事他都緊緊盯著。當這些“粘人”的獼猴寶寶長大一些,他們會放心地和其他小獼猴玩耍、奔跑、追逐。這些小獼猴長大後都表現得獨立。 相反,如果獼猴寶寶很小便與媽媽隔離餵養,或者媽媽因病而不能抱寶寶,這些小獼猴長大後會表現得怯弱、不安,而且比較孤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同時也充滿了疑慮。當他們感到不安全時,他們會立刻回到父母身邊,希望得到庇護和引導,這說明孩子對父母充滿了信任的依戀。相反,真正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並不會信任父母。他們會抗拒父母抗拒,更不會讓父母擁抱。

所以,真相是孩子愛抱抱與安全感是正相關的,而不是像之前流傳的那樣。當孩子被媽媽擁抱時,大腦會釋放“擁抱激素”,能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安全感。因此,當一個孩子讓父母抱時,他們會獲得滿滿的安全感,而常常在父母身上獲得安全感的孩子,也更喜歡讓父母抱。當一個孩子在滿滿的安全感中成長,長大後才能形成獨立和健康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