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變為“主動式”,家長這樣做就對了,孩子還會感謝你!

我發現學生當中凡是發展的比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較民主平等的,家長和孩子是討論式的,啟發式的,不是灌輸式的,壓制式的。家長有什麼事情會和孩子討論,家長陪伴孩子成長,是良師益友。這種家庭氛圍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謝應平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前校長

上海市特級校長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復旦附中前校長謝應平的文章。

想讓孩子變為“主動式”,家長這樣做就對了,孩子還會感謝你!

很多家長都問我,孩子怎樣才能進好的學校?家長該做些什麼?還有的家長擔心,孩子不喜歡學習,總是要家長推著往前走,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家庭類型多層多樣,不能一刀切,沒有一把萬能鑰匙的。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不過,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長都應該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想讓孩子變為“主動式”,家長這樣做就對了,孩子還會感謝你!


我們看到很多報道,說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高考之後撕書燒書等等,這些都是最可悲的。

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

想讓孩子變為“主動式”,家長這樣做就對了,孩子還會感謝你!

我覺得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要恰當

我以前帶學生去農村學農,看到孩子們在果園裡摘蘋果。孩子們蹦著跳著從樹上摘下蘋果,有時用水沖沖,有時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裡吃水果,都是家長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裡,牙籤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承認差異 發現孩子的潛力所在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牴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


想讓孩子變為“主動式”,家長這樣做就對了,孩子還會感謝你!


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長處。人有差異性,要承認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方面更有潛力,更有優勢。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別把孩子當成裝知識的“米袋子”

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隻有100分的是好孩子?如果孩子為人很好,動手能力很強,常愛提問題,那也是好孩子。家長要尋找、激發孩子的優勢項目,在這方面多鼓勵孩子。

其實家長要想明白,你是要培養一個裝知識的“米袋子”,還是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或者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識型的還是智慧型的?


想讓孩子變為“主動式”,家長這樣做就對了,孩子還會感謝你!


如果是要培養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輸,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問,你還要啟發他問。提早認識ABCD不如讓孩子多問一個為什麼。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是有規律的。13歲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學語言和思維最合適。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倒過來了,結果事倍功半。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

讓孩子體會成就感

我個人覺得,家長對學習不要大包大攬,但是在培養孩子自信自強這方面要有意識的作為。

莫言為什麼會喜歡寫作?他自己回憶說,就因為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很喜歡他,把他的文章當做範文讀出來。


想讓孩子變為“主動式”,家長這樣做就對了,孩子還會感謝你!

而我為什麼會喜歡數學?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了老師佈置的某個難題,老師從講臺上奔過來,摸摸我的頭問,你現在的感覺是不是比吃一顆糖還高興?我說是的。從此以後就喜歡上了數學,認為自己數學行啊。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小孩子要鼓勵,

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有興趣。

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還有一點可以做,就是讓孩子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為孩子解決具體問題

對家長來說,只有鼓勵也不夠。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果你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義不大,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剛進小學時做數學口算題目比較困難,家長可以借鑑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


想讓孩子變為“主動式”,家長這樣做就對了,孩子還會感謝你!


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題的時間記錄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10分鐘看他做對幾道題。這方法同樣適用於抄寫詞彙等作業。

這樣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是教師和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

家長做榜樣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條途徑:自我學習,同伴合作,專家引領。自我學習和同伴合作剛才已經談到了,“專家引領”的這個“專家”對小朋友來說,不僅包括老師,還包括家長。

最好在孩子學習時,家長不是跑去看電視、打麻將、跳舞,也不是站在門口看孩子是否在寫作業,而是坐在孩子身邊一起看書學習。


想讓孩子變為“主動式”,家長這樣做就對了,孩子還會感謝你!


現在流行一句話: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我發現學生當中凡是發展的比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較民主平等的,家長和孩子是討論式的,啟發式的,不是灌輸式的,壓制式的。家長有什麼事情會和孩子討論,家長陪伴孩子成長,是良師益友。這種家庭氛圍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