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藝術節|溝通東西方,《東去西來》擴展了舞臺邊界

歷時一年多時間籌備,由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科帶頭人代曉蓉牽頭策劃的藝術劇場《東去西來》,10月18-19日在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場首演,亮相上海國際藝術節“青年藝術創想周”。

該作舞美製作團隊由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的師生擔綱,演出團隊則由上海音樂學院師生以及特邀嘉賓——舞蹈家黃豆豆、音樂人帕爾哈提等合作呈現。

全場共八部作品,以音樂為核心,結合多媒體視覺和裝置藝術,打造了“藝術劇場”的概念。

上海國際藝術節|溝通東西方,《東去西來》擴展了舞臺邊界

熱情甜蜜的新疆音樂邂逅深沉的布魯斯,絃樂四重奏邀請舞者在NEW Age音樂風格里肆意舒展,阿卡貝拉和馬頭琴進行現代與傳統的對話……秉承東方文化的“氣”與“意”,《東去西來》裡融入了大量西方音樂元素,中西文化面對面,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交響。

代曉蓉介紹,八部音樂作品均為中外音樂家的最新力作,雖然表現方式各異,但精神主旨是統一的——兼容並序、和諧共生,這是她給八位作曲家委約的題目。

其中一部《鏡·界》由作曲家趙光作曲,黃豆豆編舞和主演,來自上音的絃樂四重奏現場伴奏。藝術家們從鏡中影像獲得靈感,舞臺中央特別安置了一個虛實並置的劇場空間,真人表演與幻影影像交錯。

上海國際藝術節|溝通東西方,《東去西來》擴展了舞臺邊界

“這是音樂、舞蹈、數字媒體三位一體的作品,缺一不可。”黃豆豆介紹,數字媒體團隊把兩年多前的他記錄在影像裡,演出開始會看到天空中倒掛著一個穿紅衣服的黃豆豆,舞臺上則站著一個穿白衣服的黃豆豆,“我基本和兩年前長得一樣,當影像中的我和舞臺上的我同臺,就像今天的我在和以前的我對話。這就是數字媒體帶來的想象空間,它會讓你在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穿梭和思考。”

上海國際藝術節|溝通東西方,《東去西來》擴展了舞臺邊界

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是中外合作的學院,有1/3是外籍教師,其中一部《景象》便由外籍教師布萊恩·洛克作曲。他在《景象》探討的主題是時間,中西器樂融合並與影像互動,探討世界走向融合中,我們是誰,我們該走向何方的主題。

來自英國的實驗影像藝術家斯蒂夫·格列特受邀參與視覺設計。《景象》第一部分的視覺呈現是日月星辰的起落,第二部分進入宇宙,節奏變快,他特地把一塊石頭燒了四個小時,扔到酒裡,再用高速攝像機拍攝,呈現出來的效果恍如烈日,“我們雖然共生在地球,但東西方人對地球和日月的詮釋是不同的,我對東西方如何用不同觀念看待宇宙,特別感興趣。”他說。

上海國際藝術節|溝通東西方,《東去西來》擴展了舞臺邊界

作曲家沈葉喜歡四處遊歷,閱讀範圍寬泛,也因此他對不同文化交匯產生的藝術很感興趣。有一次,他讀到遊歷四方的印度詩人維瓦克·那拉揚南寫的英文詩《給月亮的短禱文》,詩裡的願望都不是具體的現實訴求,而是發自內心的祈禱,他靈感突發,一揮而就寫下了《祈願》。

沈葉把這些詩作為歌詞,請來新疆歌者帕爾哈提,把歌詞轉譯成維吾爾族語,再以廣為流傳在中亞細亞、格魯吉亞一帶的“民歌潤腔”來演唱。在亞歐大陸上流傳千年的笙簧、篤度克、胡琴、提琴與歌聲相互應和,舞臺背景如沙似火的影像,如歲月之河靜靜淌過。

八部音樂作品由形態各異,與八個舞臺視覺設計交織,均是高度技術性和高度現場性的合作,十分考量參演藝術家的掌控力。音樂、繪畫、影像、表演、舞蹈、戲劇等不同門類的藝術形式,在這裡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創作元素,它們彼此互為主體,聚合成全新的舞臺張力,大大擴展了舞臺邊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