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想提薪1000元?先了解一下“錨定效應”!

上大學的時候,我在學校裡的人際關係網還算開闊。大三時,我認識的不少學長學姐都面臨找工作這一關。於是,那時候我特別愛幹一件事,就是打聽學長學姐們收到了哪家公司的offer、薪資待遇是多少。

現在想想覺得挺沒禮貌的,但那時候真是能厚臉皮。我之所以喜歡打聽這個,倒不是要八卦誰混得好不好,只想給一年後的自己做個參考。

問得多了,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經管院的畢業生薪資最高。

我調查的人數不夠多,不算很科學。但是經管院的前輩明顯比別的院野心更大,在成績和能力差不多的情況下,他們就是敢面試更牛X的公司,提更高標準的薪資。

當時我總覺得這是專業問題,可現在回憶起來,專業絕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在薪資和野心的背後,“錨定效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錨定效應是心理學詞彙,是指人們在做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我們學校的經管院雖然不是王牌學院,但是就業指導工作安排的很好,輔導員學生大一時起就經常邀請知名校友回學院進行演講,讓學生們相信自己也能像這些前輩一樣有光明的未來。

見過了比自己早三屆的學姐拿到了月薪1萬的offer,看到了比自己大十歲的學長已經做到了世界500強企業的大區經理,經管院的學生們對未來的錨定提升了,心氣兒自然也就高了,於是便不甘於普通的工作崗位。

而其他學院的學生接觸不到優秀的前輩,覺得畢業能安安穩穩找到工作就已經很好了,慢慢就放低了對薪資的期望。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錨定效應也在暗暗地發揮它的作用。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朋友圈子裡都是年薪百萬的企業高管,你混得也一定不差,因為如果你與他人的差距太大,要麼就是跑得快的人不願意再帶著你玩兒,要麼就是你羞於和他們待在一起,主動退出了圈子。

反向思考,如果你的朋友圈裡都是月入3000元的朋友,你能拿到5000塊大概就會沾沾自喜了。如果這個差距再大一些,你的月收入漲到10000元,並且你仍在堅持提升自己,估計朋友圈裡就會有豬隊友開始拖後腿,質疑你“那麼努力幹嘛?工作太拼容易猝死的!”

朋友圈決定了你的收入水平,如果你想讓自己變得更好,就一定要想辦法進入更高級的圈子。


聽說你想提薪1000元?先了解一下“錨定效應”!


具體該怎麼做呢?我對你有以下幾種建議——

1. 堅持做一件事,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當你把自己的某個優勢打磨成了引人注目的閃光點,更高級的圈子就能看到你、接納你。

2. 捨得在提升自己的事情上花錢。

鄧文迪最經典的一段經歷,就是花光所有錢買了機票頭等艙,因為搭訕了鄰座的默克多新聞集團董事而獲得了實習機會。

3. 好好利用網絡資源。

優秀的人一定是在持續提升自己的,如果你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就可以積極地參與一些線上學習,或者在優質的社團中擔當一些職責。通過網絡,連接到遠方與你同頻的人,慢慢走進更高級的圈子。

不僅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交朋友也存在著某些隱形的標準。這些標準可能是職級薪資,可能是事業格局,也可能是興趣愛好。

無論這個標準是什麼,唯一不變的就是——

什麼樣的圈子,都只能接納同類型的人;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必須走進相應的圈子。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