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想提薪1000元?先了解一下“锚定效应”!

上大学的时候,我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网还算开阔。大三时,我认识的不少学长学姐都面临找工作这一关。于是,那时候我特别爱干一件事,就是打听学长学姐们收到了哪家公司的offer、薪资待遇是多少。

现在想想觉得挺没礼貌的,但那时候真是能厚脸皮。我之所以喜欢打听这个,倒不是要八卦谁混得好不好,只想给一年后的自己做个参考。

问得多了,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经管院的毕业生薪资最高。

我调查的人数不够多,不算很科学。但是经管院的前辈明显比别的院野心更大,在成绩和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他们就是敢面试更牛X的公司,提更高标准的薪资。

当时我总觉得这是专业问题,可现在回忆起来,专业绝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在薪资和野心的背后,“锚定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锚定效应是心理学词汇,是指人们在做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我们学校的经管院虽然不是王牌学院,但是就业指导工作安排的很好,辅导员学生大一时起就经常邀请知名校友回学院进行演讲,让学生们相信自己也能像这些前辈一样有光明的未来。

见过了比自己早三届的学姐拿到了月薪1万的offer,看到了比自己大十岁的学长已经做到了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区经理,经管院的学生们对未来的锚定提升了,心气儿自然也就高了,于是便不甘于普通的工作岗位。

而其他学院的学生接触不到优秀的前辈,觉得毕业能安安稳稳找到工作就已经很好了,慢慢就放低了对薪资的期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锚定效应也在暗暗地发挥它的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朋友圈子里都是年薪百万的企业高管,你混得也一定不差,因为如果你与他人的差距太大,要么就是跑得快的人不愿意再带着你玩儿,要么就是你羞于和他们待在一起,主动退出了圈子。

反向思考,如果你的朋友圈里都是月入3000元的朋友,你能拿到5000块大概就会沾沾自喜了。如果这个差距再大一些,你的月收入涨到10000元,并且你仍在坚持提升自己,估计朋友圈里就会有猪队友开始拖后腿,质疑你“那么努力干嘛?工作太拼容易猝死的!”

朋友圈决定了你的收入水平,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就一定要想办法进入更高级的圈子。


听说你想提薪1000元?先了解一下“锚定效应”!


具体该怎么做呢?我对你有以下几种建议——

1. 坚持做一件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当你把自己的某个优势打磨成了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更高级的圈子就能看到你、接纳你。

2. 舍得在提升自己的事情上花钱。

邓文迪最经典的一段经历,就是花光所有钱买了机票头等舱,因为搭讪了邻座的默克多新闻集团董事而获得了实习机会。

3. 好好利用网络资源。

优秀的人一定是在持续提升自己的,如果你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就可以积极地参与一些线上学习,或者在优质的社团中担当一些职责。通过网络,连接到远方与你同频的人,慢慢走进更高级的圈子。

不仅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交朋友也存在着某些隐形的标准。这些标准可能是职级薪资,可能是事业格局,也可能是兴趣爱好。

无论这个标准是什么,唯一不变的就是——

什么样的圈子,都只能接纳同类型的人;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必须走进相应的圈子。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