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農家臘酒渾

華北平原,太行山東麓的滹沱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裕,滹沱河從中間流過,滋潤著兩岸的百姓。因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氣侯條件,適合多種農作物的生長,盛產五穀雜糧,幾乎年年豐稔,很少歉收。自古以來,傳統的農耕生產,四季分明的氣侯,忙閒有序的生活,自給自足的經濟,造就了人喜歡飲酒的習俗。臺西商代酒坊遺址和酒麴等實物的發現,證實了平原酒文化的悠久,發達和豐厚,同時也養成了這裡人淳樸,仗義,豪爽的性格。由於經濟的富足,遇事逢時沒有不喝酒的,具體到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喜慶哀樂,聚散離合,起屋造梁,置業遷居,休閒勞作,節日假期等等,貫穿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在農耕時期,農閒時人們沒事幹,三五知己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談天說地,優哉悠哉!酒喝得多了,便衍生出許多故事和笑話,現在把我們聽到的故事和笑話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這裡釀酒技術悠久,很多人家都會做,支個鐵鍋,用多餘的糧食,高梁或山藥幹,自己燒製釀造。以自用為主,間或外賣,或用糧食等實物與酒交換。 有某甲,很喜歡喝酒,自己不會做,一天酒癮上來,想酒喝,可囊中羞澀,左思右想,抓耳撓腮,無計可施。忽而想到會做酒的親家乙。他便牽出驢來,騎上就走,沒幾步,硌得屁股很疼,只得下來。原來驢太瘦,脊背骨突出,硬得象木頭,沒法又回到家裡,找了個破棉門簾,搭到驢背上,好在不太遠,也就五六里地,一會就到。親家乙見親家到來,急忙讓座,遞煙倒水,很是熱情。兩親家就有一搭沒一搭,不鹹不淡地閒聊。往日某甲到了,親家乙必然買菜置酒,好好款待。可是今天一反往常,隻字不提喝酒的事。原來親家乙有難言之隱,今年收成不錯,可是把多餘的糧食都做了酒,酒剛剛做好,還沒有賣出去。他計劃把酒坊再擴大些,把餘下的錢買了蓋房的磚和葦箔,手裡時下沒有現錢買菜。他愛面子,不好意思去借錢賒賬。兩親家只好東拉西扯地上閒話,不尷不尬的呆坐著。看看將近中午,親家乙仍沒有讓留下來吃飯的意思,某甲無趣,只得告辭。剛出屋,就見院裡的大公雞在葦箔裡咯咯咯的叫著找蟲吃。某甲眼睛一亮,牽了驢,沒出街門,停下對親家乙說,你打我兩脖子拐吧!親家乙說,我們好好的兩親家,為什麼呀?某甲說,別人都知道我們兩親家好,每次到你家,都讓我喝得頭暈暈的臉紅紅的,別人見了都眼氣得很,可今天就這麼灰頭土臉的回去,叫別人笑話咱,還以為咱們鬧彆扭呢!親家乙說,實不相瞞,我的錢都押在酒坊上了,指望著把規模再擴大些,實在沒錢買菜,沒菜怎麼喝酒呀?怕你笑話,沒敢讓你留下吃飯。某甲說,沒菜,好說。親家乙說,有什麼法。某甲把驢韁繩抖了抖,把驢殺了,不就有菜了嗎?親家乙說,把驢殺了,你走回去呀?某甲指了指大公雞,我騎公雞回去,。親家乙說,殺了雞也不能殺驢呀!可是又有些不捨,藉口道,可惜沒現成的柴禾,怎麼煮呀?某甲說,更好辦。他一把把驢背上的破棉門簾拽下來說,燒這個不比燒柴禾好著。親家乙一臉狐疑,驢那麼瘦,沒有墊子,硌得你受得了嗎某甲說,牆根上不是有葦箔嗎!墊上葦箔就行。親家乙,那就燒葦箔吧!

兩親家殺了雞,用葦箔點著火,不一會兒,雞熟了,美味的公雞宴開席了。 某甲喝得高興,喝得猛,口氣喝得大,三杯五盞過去,就有些暈暈乎乎,臉紅耳熱,止不住忘乎所以,手舞足蹈起來。加上平時讀過幾首詩,今天又是在千困萬難的情況下喝的酒,不禁引得詩興大發,讚美酒的好處,開口道,酒能延年益壽。親家乙喝了酒,臉紅紅的,沒有了客人到家無法招待的無奈和尷尬,沒有了苦悶和憂愁,馬上接了一句,兼能消悶解愁。一聽親家接了茬,某甲更高興了,脫口而出,三杯兩盞樂悠悠。親家乙看某甲酒興大發,擔心他喝醉了別出什麼意外,低頭沉思一會,接著說,多飲反而損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