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越過山丘

阿里巴巴集團將於 9 月 19 日正式登陸紐交所,IPO 定價區間為 60 - 66 美元,公司估值介於 1542 億 - 1698 億美元之間,或將募集超過 200 億美元資金。

這意味著,阿里巴巴或將力壓騰訊(市值約合 1500 億美元),成為中國科技界第一股,同時超越 VISA 的 188 億美元成為新的募資記錄保持者。

不論是阿里巴巴的支持者還是質疑者,沒有人能夠否認這家公司正在迎來其創業十五年來的巔峰時刻,阿里巴巴將創下全球互聯網公司IPO規模的新高,並且以上市為分水嶺,他所帶來的蝴蝶效應將在未來若干年中深刻影響中國商業的生態乃至全球資本市場。

15歲,對普遍年輕的互聯網公司來說,早已人到中年,“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阿里巴巴在邁上巔峰,感到高處不勝寒的時候,如何向更高處更美的風景攀登則是新的更大挑戰,當然,也伴隨著一些新的不確定。

1、巨嬰上市的輝煌與無奈

在互聯網領域創業公司動輒三五年實現上市的大背景下,15歲的阿里巴巴無論從成熟度還是體量都是不折不扣的“巨嬰”,資本市場希望分享的永遠是長期收益,比起青少年期就上市的初創公司,阿里巴巴要想繼續獲得持續增長所經受的挑戰無疑更大。

對比國內另一家巨頭 —— 騰訊,這家公司 2004 年在香港上市時遠沒有阿里今天的影響力,經過十年在資訊、社交、遊戲領域的努力,股價從開盤價 4.375 港幣持續漲至 500 港幣,讓投資者充分分享了公司成長收益。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以電商為主的支撐業務進入成熟期,而眾多新業務則處於培育期,收割尚需時日。

在 2013 年 01 月,阿里巴巴再次調整集團架構,新設立的 25 個事業部,圍繞在以:1、阿里云為核心的基礎服務事業群;2、以 B2B 為核心的企業服務事業群;3、以淘系電商為核心的消費電商事業群。

據阿里巴巴集團招股書,淘寶網、天貓、聚划算這三大電商體系 2013 年產生了 1.5 萬億元交易額,截止 2013 年底的前九個月他們貢獻了集團全部收入的 82.7%。

收入來源過於集中在B2C 的電商領域,並且面臨新上市的京東等新興電商激烈競爭。於此同時傳統的 B2C 業務正在變得弱勢,而云服務、金融保險、文化傳媒暫時沒有在收入中有太多貢獻。

過去數年,經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阿里正在構建一個龐大的生態,不過比起已進入成熟期的電商業務,新業務從耕耘到收穫尚需時日。

2、業務龐雜,整合需時間和成本

從 2011 年開始,阿里巴巴開始在資本領域進行濃墨重彩的大規模投入。

例如,阿里巴巴收購了天弘基金並組建了眾安保險,全資收購高德地圖、UC 優視,戰略投資了美團、丁丁網、快的打車、窮遊,還通過百世物流、中國郵政、銀泰百貨在線下有了佈局。

而在文化傳媒方向上,阿里巴巴收購了蝦米網、優酷土豆、文化中國,入股了陌陌、華數傳媒、新浪微博、恆大足球,投資傳統媒體21 世紀傳媒、京華時報。

據不完全統計,僅 2013 年 01 月 - 2014 年 03 月阿里巴巴就進行了 27 項資本動作。通過在多個領域密集的資本投入,拉昇了電商業務的成長空間,帶來了阿里集團未來業務的想象空間。

但多線作戰絕對不是有利無弊,旗下業務、資源眾多會帶來管理協作上的巨大的難題,甚至會出現投資的企業、旗下的業務出現相互衝突。

阿里巴巴眾多業務線,未來將會迎來一個大的整、合、兼、並,這個過程需要的時時間和成本。

3、電商業務,仍面激烈競爭

電商業務就是阿里集團的母雞,代表現在。雲服務、金融保險、文化傳媒這些「未來業務」則是小雞,代表未來。

大家族裡,母雞帶小雞成長。但電商業務目前正面臨激烈競爭,以京東、一號店、蘇寧易購等一系列電商平臺,都以自營、安全、便捷為賣點,都實質上形成了對天貓的競爭。

以唯品會、聚美優品為代表的垂直電商,則以在特定品類的優勢,吸引了一批忠實消費者。未來電商市場將會向垂直、細分方向發展,但在這一方向天貓體量太大可能轉身不易,難以對垂直領域的競爭對手予以回擊。

分析阿里巴巴財報電商業務關鍵的 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指標,2013 年阿里巴巴 GMV 指標是京東的 12 倍,2014 年一季度 GMV 是京東的 9.8 倍,2014 年二季度 GMV 就只有京東的 8 倍。

C2C 模式被 B2C 模式追趕的趨勢非常明顯,即使在阿里巴巴內部,淘系電商中天貓流量佔比也在快速逐漸提升。

京東最新股價 29.42 美元,市值 402.88 億美元。唯品會最新股價 206 美元市值 114.65 億美元。儘管阿里巴巴體量足夠大,但仍然有不缺活得滋潤的電商公司,未來這樣的公司會越來越多。

同時,淘寶 C 店以及天貓的鬆散式 B2C(與其它電商第三方類似),相比其它更集中的 B2C 自營電商,缺乏有效的消費者保障和售後體系,在愈發苛刻的消費者需求面前,可能會面臨客戶流失的風險。

同時,我們也看到阿里巴巴在天貓及天貓超市進行集中物流、自營等嘗試,並且加大在物流、消費者保障部分的投入,但是從遠期看,這仍然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