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碧崇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本人內心志向的表達,也是天下士子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

對於常人來說,這種境界不是想達到就能達到的。人的情緒都是受環境外物影響和控制的,這是人的本性使然。也就是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與人的本性相違背的。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認同並希望達到這種狀態,但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做不到的原因。

世上所有的動物都沒有違背本能的能力,人是唯一例外。因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儘管很難,但對於人來說並非不可能。超越本能、超越禽獸的生存狀態、擺脫天誅地滅的窘境,成為自己的主宰,實現真正屬於“人”的從容自在的理想生活,自古以來就是往聖先賢、士人君子孜孜以求的目標。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這樣的理想呢?《大學》有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身修的前提是正心,正心的前提是誠意,誠意的前提是致知。何以致知?孔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生而知之者,聖人也;學而知之者,漸修也;困而知之者,頓悟也。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命境界的話,對於當下普通人來說“學而時習之”恐怕是最好的路徑了。“文武之道布在方策”,經典就放在那裡,還等什麼呢!





淡漠千里1


范仲淹的,年輕能背誦,四十年後的現在也能背: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心曰"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說做人心胸要開闊,有志向,有家國情懷,少計較得失,要高風亮節,不因外物的美好而特別高慶和眷戀,不因個人的寵辱得失而悲哀消極無作為。

范仲淹我是很欣賞而敬仰的。他公元989年生於今徐州,兩歲父逝,其母為把他養大而改嫁朱姓,他也改朱說。範從少就勤奮好學,頗有抱負,後別母離朱家去求學,忍受了別人難忍的窮苦,以讀書為最高樂趣,經多年寒窗苦讀,終在二十七歲一舉及第,走上仕途,改回原姓,取名仲淹,接母來贍養,後官承相,他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將個人榮辱置之度外,是一個有遠大抱負和高尚情操的人物,他的傳也名作不知鼓舞了多少中華學子,特別是:不從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人。總之,他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我十分佩服而崇敬他





樹德漢碩


不應因為得到的財富和聲譽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為自己的磨難,人生不盡人意而悲傷。做人要有良好的心態。

擁有一定的財富,社會地位就仗勢欺人,目空一切,對所有不屑一顧,總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的姿態並不能代表什麼,只能是自貶身價,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

生活裡有些波折,經些磨難很正常,只要有顆堅強的心,頑強支撐下去,不拋棄,不放棄,終能熬出頭,終會達成所願

“將相王候,寧有種乎"。記住,強中更有強中手,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論環境如何,做好自已,笑對不幸,靠雙手,靠努力,堅持打拼一樣會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豫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北宋文學家、名臣范仲淹《岳陽樓記》。



是范仲淹公元1046年10月17日在朝中新法失敗被貶鄧州知州任上,應同為謫官的好友一一巴陵太守滕子京之請,為其治下的重新修建成的岳陽樓題寫的一篇散文。



范仲淹並未到過岳陽,憑來信中對岳陽樓周邊景色的描述,以自己豐富的閱歷和想象力,在鄧州花州書院一氣呵成,寫成了368字的傳世之作一一《岳陽樓記》。

文章以寫岳陽樓的景色入手,揭示了陰雨和晴朗人們對岳陽樓景色會有不同感受,把自然界中的晦明變化逐漸導入了他縱論政治理想的大題目。憂國憂民,家國情懷躍然紙上: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尤其是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千古名句,更表達了范仲淹做為政治家胸中裝著國家百姓、心繫天下的責任和擔當。

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品德高尚的人追求的:處事深遠、胸襟豁達的一種境界。即不以外物的好壞變化或自己的得失去大喜或大悲。通俗說,不必為突然到來的幸事而沾沾自喜,也不必為自己的偶然得失鬱悶傷悲。應保持一顆虛靜、穩重不浮躁的平常心。


晚亭與落霞同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岳陽樓記》早已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我和我的學生當時都能全文背誦,我相信許多人現在都還記得。對於這句話我是這樣的理解的:“不以物喜”,“物”是你所擁有的金錢、權利、成果等等你引以為自豪的一切。這些是你價值的的體現,也有可能是你優越的起跑線,當然也不排除是運氣使然。

無論哪種情況,都會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覺得自己強大有尊嚴。這時往往會志得意滿,會忘記“時過境遷”;會高估自己,低估未來。

“不以己悲”,人只要活著在任何時候都別把自己不當回事,被所謂的成功者、所謂的比你在物質上優越的人而矇蔽你的雙眼,而妄自菲薄,無謂地判定自己的弱小和無能。

每個人在看到自己弱點或是失敗的時候往往會很沮喪,甚至帶著消極的情緒,這樣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潛力和發展機會,完全埋沒了自己,這樣是不值得的。


筆下生花


原文出自,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原文如下:

岳陽樓記

宋 · 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要了解本句的意思,需要了解作者的時代生活背景和寫出詩文的背景。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本段來自百度〕

好了,談下當時北宋的環境,趙禎宋仁宗親政期間[明道三年]1033年,和西夏幹了一仗,一干就是三年。這三年間,遼國也趁火打劫,準備擼北宋一把。這時候,宋仁宗感覺情況不對,就喊范仲淹,歐陽修等人搞了一把[慶曆新政],主要是整頓吏治,說白了就是要搞下當官的,搞整風運動。但是,觸動了皇親國戚,貴族官僚的利益,動了別人的餅,改革失敗了。皇帝沒有辦法了,哥兒幾個,實在對不住了,把你們的官位降一下,到稍微偏一點的地方去當個小官,就這樣老範就答應了,好朋友滕子京也遭了。

通篇的點睛之筆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它的意思是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後再這體現了作者的偉大政治抱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似乎是一種勸勉,勸勉好朋友滕子京不要因為貶謫而失去政治抱負。用現在的話來說,滕子京啊,my good friend,我們得先吃苦,後享樂,這才是做官做到境界的一種體現。現在吃點苦,是為以後右遷至高層做準備啊,所以不要氣餒。其次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高興或悲傷。這體現的是作者的廣大胸襟。滕子京你不能像遷客騷人一樣啊,“以物喜,以己悲”。滕子京啊,我們得像古仁人一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與“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是相互契合的。時代變了,在這物慾橫行的年代裡,真正能做到的鳳毛麟角。比如,在A股虧得傾家蕩產,你要是不哭出來,感覺像沒事人一樣,“哥,你看,我有啥事呢,這是愛國呢”。可能你就和老範講的一樣了。





多米諾燉排骨




這句話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寫於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這個時候北宋立國已經80多年,北宋是宋太祖趙匡胤依靠手下的擁戴發動陳橋兵變建立的,趙匡胤當上皇帝后,為此定下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對大臣好,官員有功勞,就賞賜官員的兒子或者是侄子為官,叫恩蔭。這些人不一定要到任幹活,他們更多的時候是領份工資、吃個空餉。

北宋的政治是老好人政治,但後來合法吃空餉的人越來越多;北宋對遼朝和西夏的國防壓力大,常規部隊上百萬,軍費錢糧開支很大;加上宮廷的開支也是一大筆支出。這就是北宋的三大問題:冗員、冗兵、冗費。



宋仁宗 慶曆三年(1043年),范仲淹上疏宋仁宗要求推行改革,並提出了十項改革措施,包括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覃恩信、重命令等,范仲淹的改革對吃空餉進行限制。宋仁宗同意進行改革,並任命范仲淹為參政知事(副宰相)主持改革。 因為遭遇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宋仁宗在慶曆五年正月(1045年)廢止了新政,范仲淹本人被貶到河南鄧州任知州,這篇文章就是范仲淹在慶曆六年(1046年)在鄧州寫的。

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友,兩人是同年進士,滕子京長期在地方上任職,頗有政績,後調到朝廷任職,不久因為黨爭又被貶到岳陽。《岳陽樓記》提到:人們如果是在陰風怒號的日子登上岳陽樓,“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就是說會有遠離故鄉、害怕人家說三道四、滿目淒涼,悲觀失望的感覺。



而人們如果是在陽光明媚、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日子登上岳陽樓,“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樓還是那座樓,為什麼外界景色不同的時候,人們登上樓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覺?范仲淹問:古代的仁人志士也是這樣嗎?古代的仁人志士會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如果處在朝廷的廟堂上當大官,總會想著為老百姓辦事;如果遠離政治中心,又老是擔心皇帝被奸臣矇蔽。不管身處何種境地,心裡總是放不下。那我們到底該憂什麼?該樂什麼?答案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上面這段話是范仲淹借古人的口,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作為政治家,要擔憂的事情是國家的未來和命運,要比別人先有覺醒。 “後天下之樂而樂”主要說的是政治家的情懷,只有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感到快樂的事情,否則,都不能算是政治家的真快樂。

除了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是應該關心的,其他的事情不值得大喜大悲。


坐看東南了


不因物的好而喜,

不因自己的得而喜;

不因物的壞而憂,

不因自己的失而悲。

說的是人要有廣闊的胸襟,

要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不要只想到眼前的得失,

而因從長遠來看;

也不要只看到個人的得失,

而要從國家和人民的方面來看。

要做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文學邂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簡單的理解是,意為一個人不要因為事物的好壞利弊和自己的成敗得失而或喜或悲。常用來表示自己或勸導別人,做人要超脫,不要沉溺於世俗的功名利祿。用簡單英語可表達為:“We should not ecstatic over our success or any favorable things,and not depressed over our failures or any unfavorable things.”(時代傻瓜李博士譯)


時代傻瓜李博士


是,我們不以世上的榮華為美,不以自己的處境為悲哀,我比我父親一個人在家強多少倍呢?我賺得了全世界有何用呢?,就吃三餐,一張床,一棟樓,所以啊,人們享福,有活幹,就是福,不幹活就是死亡,人的血脈不活躍了,就沒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