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养命,歌宽心 去湖南怀化,聆听“天音”

饭养命,歌宽心 去湖南怀化,聆听“天音”

“饭养命,歌宽心。”没有文字的苗族,人人都爱唱歌。

“太阳出来照山冈,苗家儿女喜洋洋。”还未至棉花苗寨,一个低浑的男声远远地从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前飘来,一波又一波的男声缓和有序地加入,陡然一声高音,如梦中惊飞的鸟儿,从竹林朝天空奔去。婉转清越的女声似随风潜入,像四溅的浪花沁入皮肤的每寸肌理。没有指挥,没有伴奏,男男女女默契地唱和着,由少到多,从低到高,轻重交替,让听到的人宛如拾悠长的歌梯而上,一步一步,直达云霄。这就是被誉为“原生态民歌活化石”的苗族歌鼟(tēng),只有湖南怀化靖州才能听到的“天籁之音”。

饭养命,歌宽心 去湖南怀化,聆听“天音”

苗寨里的歌鼟

12月初的怀化市靖州县气温已经低至5度,我们沿着盘山的公路一路前行,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靖州平茶镇的棉花苗寨。千百年来,苗族先民在这青山绿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植耕作之余模仿百鸟叠鸣、流水潺潺、林涛声声,创造了高低重叠、婉转悠扬的苗族歌鼟。

群山耸立,公路盘山,经过1个多小时的穿行,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未进寨门,醇厚的歌声就已从远处飘来,高低起伏,纯正古朴,让人心之所往。同行的潘虹副局长告诉我,这是他们唱着歌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午餐席间,歌声再起,一阵响过一阵,举杯祝福,欢快热闹。

饭养命,歌宽心 去湖南怀化,聆听“天音”

歌唱队伍里隐藏着一位苗族歌鼟省级传承人,他叫龙景平,出生于靖州三锹乡一个偏远的苗寨,自幼在被誉为“歌的海洋”的苗乡长大。龙景平告诉我们,逢年过节,全村男女老幼都会聚集在村口的鼓楼里教歌、学歌、唱歌。在浓郁的环境中成长,他6岁起就开始跟爷爷奶奶学唱苗歌,凭着极高的悟性以及勤奋地学习,龙景平进步很快,他白天读书,晚上学歌,在的爷爷奶奶和父母的精心调教下,十岁的龙景平就能演唱二十余首苗歌了。到了十四、五岁,他便经常跟随村里的歌队走村串寨参加对歌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景平的歌唱水平逐步提高,十六岁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歌手。

成年以后,在本寨的学习已不能满足龙景平对苗族歌鼟的渴求,他开始向本村以外有名的歌师学习,日积月累,不仅熟记了大量唱词,而且掌握了即兴编歌技巧以及茶棚对歌、婚礼习俗的全套歌词,并以精彩的歌声对答搏得众多歌师的青睐。

饭养命,歌宽心 去湖南怀化,聆听“天音”

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承苗族歌鼟,龙景平经常深入靖州“锹里”四十八寨搜集苗族古歌资料,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他已经收藏了50余本苗族歌书,整理了近万首苗族民歌,并且配合县苗学会出版了《靖州苗族歌鼟选》。通过多年来不断学习、探索与追求,他熟练掌握了《茶歌》、《酒歌》、《担水歌》、《山歌》等歌调的大量唱词,并经常在酒宴上对唱、劳动生活中说唱和民族节日里传唱。其唱词语言生动、概括性强,描述的历史悠久,背景深邃,富于哲理,耐人寻味,并有所创新发展。其唱腔深情低回婉转,旋律优美流畅,具有鲜明的古风遗韵特征。

如今,龙景平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自己钟爱的苗族民歌事业上来,在自己家里创办了靖州第一个苗族歌鼟传习所,积极开展授徒传艺活动,组建苗族歌鼟表演队,举办苗族歌鼟培训班,吸引了许多苗歌爱好者前来学习,多年来他已经培养出了近百名苗族歌手。

深山里的珍宝

在古老的苗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于是他们模拟这些大自然“和声”,编成了高低重叠非常悦耳的歌声。后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传承,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苗族歌鼟。从此,苗族歌鼟便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

据了解,流传苗族歌鼟的区域面积分布很窄,仅限于湖南省靖州县的“锹里”一带地区,面积约为240平方公里,境内只有2万余名苗族居住生活在这里。歌鼟作为一种特殊地域和特殊人群中使用的民间歌种,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就其旋律和演唱艺术而言,可以算是苗族歌谣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特别是其多声部曲调,堪称世界民歌艺术之珍品。2006年,苗族歌鼟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曾经被贺绿汀、樊祖荫、吴宗泽等著名音乐家誉为“民歌奇葩”、“天籁之音”、“深山里的珍宝。”

饭养命,歌宽心 去湖南怀化,聆听“天音”

据靖州县民族宗教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潘虹介绍,“鼟”其实是击鼓的声音,“歌鼟”原来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即男女对歌时唱的一类歌曲,而这种歌贯穿于苗民各种生活场景之中,由此,它成为“多声部苗歌“的代表,而后约定俗成,苗民便把“歌鼟”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

“他们在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互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传。在此意义上,歌鼟不仅展现了证明了苗族地方文化的特殊性,也成为了这一文化得以延续与创新的根基和血脉。”潘虹说。

音乐届的大牌

在2017年非遗创意节开幕晚宴上,音乐人吉克隽逸、苗族歌鼟传承人共同向来宾和观众们展示了一首跨界合作的音乐歌曲《尘世》。在这首歌曲中,苗族歌鼟的千古音韵与彝族歌曲的古朴自然完美结合,让两类民族歌曲迸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在表演结束后,这一节目受到了在场的国内外各界嘉宾及观众的一致好评。一时之间,古老的苗族歌鼟走上了国内知名艺术舞台成为时尚符号,从“深山珍宝”变身“音乐大牌”。

饭养命,歌宽心 去湖南怀化,聆听“天音”

中国的民歌演唱形式众多,为什么唯有怀化靖州的歌鼟得以受此欢迎,这还要从歌鼟所产生的地域说起。

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黔两省交界之地,沅水支流渠江中游域。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其中苗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0%,主要分布在三锹乡一带。

靖州三锹一带的苗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赶进深山老林。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苗民在狩猎、伐木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这里的苗族同胞酷爱唱歌,他们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

饭养命,歌宽心 去湖南怀化,聆听“天音”

潘虹副局长告诉我,在苗寨,如果你想找到一个不会唱歌的姑娘,那比登天还难,相反,如果你想在苗乡找两个能够唱三天三夜的歌手,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饭养命,歌宽心”是苗家的口头语。他们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方式。他们在长期的歌唱中,养成了温厚、谦逊、互敬互爱、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在寻求艺术美的过程中传承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歌文化。

据了解,靖州苗族歌鼟按其音乐载体分类,可分为:茶歌、酒歌、山歌、担水歌、饭歌、款歌、嫁歌和三音歌八种。歌词为七言四句或多句,语言以三锹乡吴姓苗族语言为主,其它姓氏语言为辅。大多采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丰富,旁征博引,且寓哲理。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流传久远的故事歌,有歌颂英雄人物事迹的叙事歌,有表达青年男女互诉衷情的情歌等等。曲调则有十一种,因地方不同而异。演唱形式大多由低声部先起歌,中高中部后进入,多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

因此,歌鼟(teng)不仅是靖州锹里苗民族群生息记事、人际情感交流、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他们日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方式。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歌鼟经过艺术的加工,自然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

饭养命,歌宽心 去湖南怀化,聆听“天音”

传承中的发展

“歌鼟文化是一份宝贵的人文资源”,据了解,靖州已经把以三锹地笋苗寨为中心的附近村落,规划为“歌鼟生态旅游区”,加大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的力度。组织开展了“修葺歌鼟胜景、传承苗族文化”的活动,先后恢复了苗族寺庙、碑刻、古井等古迹,在整理原生态石板路、苗族文化山的基础上,开发出拦门坊、“歌鼟”寨、“歌鼟”表演场、仿古水车等景点”。

目前在靖州境内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以“歌鼟”和“苗族歌鼟”命名的特色景点、建筑有20余处。“歌鼟”文化形态还向饮食文化、酒文化等领域渗透融合,开发出“歌鼟”油茶、“歌鼟”酒、“歌鼟”蜜饯等系列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去年12月,苗族歌鼟跟随《湖南文化走进泰国》在曼谷诗丽吉王后国家会议中心大放异彩、惊艳全场。“苗族歌鼟民俗艺术团这些年更是上北京、下广州、走东南亚,进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媒体,在全国各地四处表演、比赛。这些都是推介靖州旅游、放大苗族歌鼟形象的最好平台,我们希望‘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快些、更远些。”潘虹说。

在我离开怀化的时候,怀化市委宣传部外宣办王民良主任表示:“山清水秀、生态优美,边远偏僻、民风淳朴,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既是优势,也是弱势。希望借助华夏航空的平台,让全世界的旅客都能听到靖州歌鼟,继而了解怀化、认识怀化,来到怀化。”

饭养命,歌宽心 去湖南怀化,聆听“天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