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張力

如果我想寫一部小說,塑造一個英雄叫小明,那麼第一句話該怎麼寫?

要是擱30年前,我大概會寫:“我明某乃大好男人,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而如果是現在,應該是這樣:“我叫小明,本是個平凡的高中生,但萬萬沒想到,今天早上的一件事,讓我走向了不一樣的人生。”

先別急著笑,其實這兩種寫作的套路都被大家用爛了。今天想聊的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更多是第二種,也就是主角最開始更多像個平凡人,而不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呢?

原因很簡單,塑造英雄,或者說英雄吸引我們的核心張力變了。

之前我們的邏輯是,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幹了平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在無數的故事中我們都能看到英雄的苦難,吉爾伽美什為了找到不死藥,在冥界劃斷了88根船槳、海格力斯為了得到眾神承認,闖過12試煉、咱們中國人最熟悉的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那是人人都知道的。

之前英雄的張力,或者說他們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對抗大自然、對抗神設置好的障礙。不管障礙有多大,一旦能突破障礙,就是英雄。

那現在呢?我們現代的人還為沒有火、怕雷劈、餓肚子煩惱麼?如果現在有個小說塑造了一位英雄,說自己要去挑戰天啟四騎士中的“饑荒”,那這不是幻想文學,這是名為《袁隆平和他的小夥伴》的傳記。

而現在英雄之所以還被稱為英雄,關鍵是在於他們的經歷、而不是精神超過了日常。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越普通,他成為英雄後不得不擔負的責任,內心的糾結也才有價值。舉個例子吧,漫威最受歡迎的英雄之一蜘蛛俠,靠的就是他的平凡。

最後額外說一句吧,之所以東野圭吾一類的“社會派”推理小說家流行,看起來好像是大家審美轉變了。但這其實是個技術問題:在有大數據加持的情況下,你怎麼表現偵探的機智?罪犯又如何在互聯網上隱藏自己的痕跡?

作為一個福爾摩斯迷,雖然我很不願意承認,但之後的福爾摩斯形象,很可能是個大數據分析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