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R00
現在每天聽到的是華為和格力,海爾其實一直都在,我家用的洗衣機還依然是海爾的。只是面對互聯網來臨時海爾已經轉型而已。
說到海爾不得不提一下海爾的張瑞敏,張瑞敏是和聯想柳傳志一個時代,齊名的企業家,張瑞敏是優秀的管理哲學家,海爾在面對互聯網的時候,張瑞敏提出了“人人創客”,海爾把幾萬人的企業拆分成了幾千個小微企業,做了一次巨大的變革,海爾變成了一個平臺。創業平臺,孵化平臺。並且從這個平臺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雷神筆記本、手持洗衣機、有住網”等等,這些都是從這個平臺孵化出來的,也可以說是海爾的公司或者說海爾的項目。
都知道人有壽命,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壽命,連阿里的創世人馬雲都說希望阿里可以做到102年。而海爾為了更好的發展,做了創業平臺“海創匯”就是為了發揮每個人的參與性、每個人的創業激情和聰明才智,目前已經發展了2000多家小微企業,也可以說這2000多家企業都是海爾的企業,未來海爾會成為一個創業投資公司或者說創業投資平臺了,不得不佩服張瑞敏的前瞻力。
華為、格力也是優秀的公司,只是側重點各不相同。華為的任正非先生帶領華為做到了世界第一,很多領域華為的技術已經領先於世界。格力同樣也是中國的優秀公司,雖然家電領域格力也有很多核心技術,但是直到現在海爾的洗衣機、冰箱在我國的地位依然是不可撼動。
所以說海爾不是不在了,只是聽說的少了,但是我們聽到的很多產品或多或少都是海爾旗下的產品而已。
本質家裝飾
小時候,晚上關上燈,我就對媽媽說,你看在那個角落裡有兩個小人在鬧。嚇的我媽,一晚上睡不著。
就這樣,搬了一次家,可是我還是說,有二個小人在鬧。
連續著搬了三次家,直到我長大了。
我媽有天問,你還記不記得你小時候經常說牆角有小人在鬧。
我仔細一想,想起來了,原來那是印在我家冰箱上的海爾兄弟!
小時候的海爾可是家喻戶曉的品牌。
海爾應該是最早進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海爾的空調冰箱隨處可見,小時候也是經常聽到海爾的傳奇崛起什麼的。海爾涉及的東西非常廣,到現在我家裡面還存有一部海爾手機。
海爾今些年顯然不如格力,更不用說華為了,華為現如今的影響力已然成為中國的信息銘牌。
那海爾到底怎麼回事了呢?
前幾年在青島住,海爾的工廠離住的地方也就幾公里。經常路過見到海爾的工廠,那是真的大,但感覺不是很氣派,比起格力華為的現代簡約風格建築差那麼一點事。
聽很多里面的工人說,海爾的管理作風偏向老舊,掌權的老一輩管理者的眼光不夠時尚化。
確實,很多老企業都會出現這種問題,比如聯想,老管理者的設計確實比現在落後不少。
經濟時代的優勝劣汰,但也祝福海爾能重新振興,讓企業的新鮮血液們流淌無阻。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說幾句閒話,可能和這個問題本身關聯性不強,但也有關係。
我家熱水器就是某的,買的時候就是最便宜的,2014年買的。有次和朋友說起熱水器,說了一句買啥也別買海某的。她們說,海某挺好啊,我家就是,說能保八年,到第八年,正好不行了。我本來是想說售後的,她們提到這,我就順著談這個問題來了。我說,是嘛,我家某的的,沒告訴我能挺幾年,現在十二年了,我希望他壞了,我再買一個,他就不壞。其實她們花的錢都比我多,這只是內膽不同,品牌高度不同所致,不足為論。這隻能說明,不要迷信第一品牌。我買東西極少買第一品牌,因為我以前一直從事營銷工作。除非你就想“裝”,或是其他商家沒有你喜歡的那款,否則第一品牌所付的廣告費等費用太高。一般選擇第二,第三品牌就可以。
說說售後吧,幾乎所有廠家只能把售後服務,整體外包給當地的電器修理店,因為自己建的代價太大,管理不便。報酬上也不可能有什麼底薪類,所以基本上就是按件算,按具體情況算。對它們的管理太嚴,就難以執行。就拿熱水器安裝來說,都說免費,但收小件錢。一,收的比較高,這就是讓顧客給售後服務部的工人開資。實際上就是變相欺騙消費者。哪個商家想從自己口袋裡往外掏錢呢?二,不買它們小件,給安裝的,漏水等不負責。然後可能是部分工人故意給你不好好安裝。我碰見一起,海某的安裝工。膠帶都是逆時針纏的,螺絲一緊,膠帶極易脫落。最可氣的是軟連接的螺絲,我用手居然就能帶上兩圈。連接處有個塑料方盒,蓋住了,輕微滲水根本看不出來。第二天漏了。往廠家打電話,一樣不負責。氣的只能自己接。這就是我和朋友說為什麼不能買海某的緣故。
再說史密啥,更霸道。自己安裝,電器不保修。問保修幾年,保修六年。現在一般熱水器不用他保,也能用十年了。客戶一聽,只能讓它們安裝。一個熱水器收取小件費160元左右,這要根據距離計算。我說這是留的相當近的情況。其實叫個男人就會安,小件成本就四十元左右。如果熱融做的要求好看,自己沒有工具,那你還是讓它們宰你吧。不是不讓人家賺錢,只是標準有點高。
我只經歷過這三家,現在應該天下烏鴉一般黑了。
因為我是做裝修了,自己懂些,也有工具。什麼事就自己做了。
如果不會,只有倆種辦法,找朋友或是就讓人家賺這個錢吧。
裝修在北方
裝修第一套房子的時候,家裡大電器除冰箱是美菱的,其餘全是海爾的;從此開始入坑!
首先是也是最嚴重的空調:當時買了三臺空調,只有主臥一臺兩年時間沒有出故障;客臥空調裝好沒幾天就夏天制熱、冬天製冷;海爾的維修師傅都混熟了還是修不好,直到最後賣了房子那臺空調還是帶病狀態;客廳櫃機小問題,但也修了幾次。
其次是灶具:燃氣灶用了一年多就無法打火,維修師傅直接判了死刑——要麼換一個,要麼就將就用。同時抽菸煙機沒有故障,但效果確實太普通了。
然後是滾筒洗衣機:剛開始還好,但後面越用噪音越大,維修師傅修了一次好了一點,但後面聲音又大了。時間久了就麻木了,就沒有再去修了。
唯一一直沒有修過的就是電視了,三年多,過程中被我侄女拍來拍去也沒任何故障。
實事求是的說,海爾的維修師傅素質真的好,每次隨叫隨到,而且每次來了都很客氣,本來東西經常壞就很鬱悶,但他們一直都客客氣氣的,再大的氣都消了。但總體品控真的失望;後面就再也沒買海爾的任何電器了。
也許我個人的遭遇,能代表海爾沒落的原因吧!
快樂農民鮮貨
想知道華為、格力為什麼現在比海爾更活躍,我們就需要了解這三個企業的靈魂人物,究竟有什麼特質。
首先,華為的任正非是個低調卻非常務實的人——華為的狼文化雖然現在深受詬病,當年卻令所有對手膽寒。
格力則有著非常強大的執行力,這和董明珠說到做到的性格分不開。
而海爾的張瑞明曾經像詩人一樣高談闊論的同時,也一手讓海爾這個瀕臨破產的企業起死回生,成為近乎一時無兩的存在。
但是,等等。上面對這三個企業老總的描述,似乎只是說明了他們的共同點——能力強,勇於任事。
可是能幹和能幹是不一樣的。任正非和董明珠領導下的華為和格力,雖然執行力都很強,但是他們專注的眼光更多是在當下。為什麼華為手機後來居上,為什麼格力電器銷量那麼高?就是因為這兩個企業的注意力就關注在當下,再配合上自身強大的執行力罷了。
但反過來想一想,為什麼華為手機沒有先發制人呢,為什麼格力的董明珠總是喜歡懟小米呢?因為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當下,所以對未來著力就少。
我們再觀察一下海爾的張瑞敏,就會發現另一種風格:他在海爾提出的“名牌戰略”、“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等理念,對海爾的實際發展有很好的效果。
這說明張瑞敏相比於前兩位企業家,更像是個理念人 。所以在海爾出現危局的時候可以離開原有的思考維度去化解問題。
就拿海爾現在的“人單合一”來說,基本上是最新的互聯網分佈式思維最經典的體現。原來的海爾已經被分拆,取消了中層幹部,變成一個大平臺。所有人都在這個平臺上自行組成新的事業單位,並直接利用風投資本刺激其中的優秀者。
可以說,海爾在製造業領域,竭盡全力地把最先進的理念結合到實際中。如果一切順利,海爾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比其他對手,更多地跨入未來。
這是先發制人,但代價是效果要在未來展開。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海爾現在行不行?
看幾個事實和幾個數據:
事實1:海爾還是家電行業的龍頭老大,說的是綜合體量,包含白電 黑電 電腦 商用等一起。
海爾第一:2015年銷售額1887億,利潤180億。
美的第二,銷售額1384億,利潤127億;
格力第三,銷售額977.45億,利潤125億。
從利潤可以看出各個公司的經營情況。格力是運營效率最好的。
事實2:海爾的核心優勢是冰箱冷櫃洗衣機產品,產品線廣,質量好,服務好。
但是在最掙錢的單品上確實不如競爭對手。
A.空調王者格力。空調失去王者地位是海爾近十幾年的最大敗筆。傳統大家電中,利潤最高的是空調,早在十五到二十年前,海爾就是高端和國內品牌第一,但是現在海爾空調已經被格力空調遠遠甩開了。這裡要為格力點贊,格力的空調和技術確實非常過硬。
B.小家電王者美的。小家電從來沒被海爾重視過(或者說,從來沒做起來。),所以美的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小家電的綜合利潤高達60%-80%,這裡指出廠價。
美的通過大量的小家電深入到千家萬戶,比海爾更快的建立了消費者的信賴和口碑,同時通過高利潤產品,如空調,和併購其他大家電品牌,快速(05年-15年 十年內)形成了可以跟海爾抗衡的巨無霸體量。
C.彩電。家電行業競爭最激烈的行業就屬彩電,從九十年代初就開起了各種價格戰,一直有幾個巨頭混戰,海爾一直是在二線戰場上擦邊競爭。現在TCL也藉助彩電和麵板的綜合銷量,躋身千億俱樂部。
說了半天,海爾到底行不行呢?
海爾冰箱洗衣機取代了部分日本 韓國產品,賣到了世界各地,這是值得驕傲的。瘦死駱駝比馬大,短期內還是很厲害的。
但是海爾本身的問題很多,如果沒辦法改變,下降的趨勢會無法遏制。
1.大公司病嚴重,官僚化,公司凝聚力不強。海爾04年銷售額就已經過千億,但是十二年過去了 當年的小兵都已經達到了千億,海爾還是千億,這十幾年的發展太慢了。
2.銷售模式落後,過分依賴大渠道,過去是國美蘇寧,現在是電商。自己的經銷商戰鬥力不強,遠不如格力,也不如美的。
至於海爾和華為,沒有可比性。
海爾是一頭牛,華為是一隻獅子。牛可以吃全天下的草,但是獅子是可以佔領全天下的草原的。
筆者是前海爾員工,對海爾相對了解,對家電行業研究超過十年,現在是智能硬件和消費品的連續創業者。
尼古拉斯小咖
海爾頭條君真誠的為你做回答。
海爾現在發展的很好,您很少聽到海爾的聲音,是因為海爾很少在媒體上花高額的費用去做廣告和節目冠名。而是在“人單合一”管理模式的引領下,最大程度的考慮用戶的切身利益,更好的用戶體驗。
這幾年海爾一直在“人單合一”管理模式下不斷創新和探索。
從海爾角度來講,一是管理模式,二是製造模式。管理模式,我們提出“人單合一”。“人單合一”,人是員工,單是什麼?不是訂單,而是用戶需求。把員工和用戶需求結合到一起。
海爾這樣做之後,2005年9月20號提出來,到今天已經探索了12年,這其中也有很多曲折。我們曾經把整個集團一萬多名中層管理者取消掉,沒有中層管理,沒有職能部門,把整個集團變成一個創業的平臺。每個人在上面只要有好的主意都可以創業。變成了多少?變成上千個創業團隊、小微團隊。現在至少有二百多個已經有風投進入。
至於"人單合一”模式引領給海爾帶來了什麼,海爾發展的怎麼樣,您看一眼海爾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就一目瞭然
海爾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因為“人單合一”說到底就是人性的本真,“人單合一”就是把人當做目的,把人的最大價值發揮出來。
海爾
海爾轉戰國外市場去了,海爾等一批老牌的一線傳統產業靠質量說話,很少選擇在媒體上發聲。
但是這批老牌企業仍然在發展中,在新式科技的衝擊下,也在與時俱進發展更好的產品。
似乎過時的這些國貨,將要如何崛起?
在我幼年時,我家的冰箱上貼著大大的“海爾兄弟”的貼畫;曾經玩的電腦都是聯想的,我的第一部手機也是聯想的。
曾幾何時,海爾聯想這些基本成立或發展與改革開放初期的國內第一批迅速崛起的非國有企業們,一直是業內的“大佬”;而如今,隨著新生的互聯網企業的衝擊,這些國內第一批名企好像從消費者的視野裡消失了。
那麼,這樣一批有著豐厚的產業經驗的企業有能否重新迴歸巔峰呢?
1、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區別
拿聯想來當例子說明,聯想的電腦在國產機裡成績一直非常可喜;
聯想也曾經進軍過手機行業,收購了摩托羅拉,推出了一些手機,質量都是槓槓的沒話說,但是好像都收益平平。
而新型的互聯網企業可能更加側重系統和雲端技術,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新型的企業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用各種低價的軟件收去了較大的收益。
而隨著人們對於智能化的不斷需求,為了滿足人們的不斷提升的需求空間,以海爾為首的家電產業也到了轉型的時期了。
2、人工智能對於傳統行業發展的影響
借用海爾副總裁趙峰博士的話“科技創新帶來的革命是非常巨大的”,他提到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生產力,“在現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重要的生產力是人工智能技術,而生產資料就是數據。”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們對於智能化的要求更高,人們已經不再滿足家電只是滿足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對於家電有了更多的要求:拿冰箱來說,人們可能會希望冰箱可以提供一些美食搭配,並可以直接計算出這一餐的卡路里的攝入等等這些資料,完美的解決現代人對於健康的追求等等。
到了AI時代,傳統時代的以質量取勝已經逐漸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人們更加需要的是人性化的智能化的服務,實現產品之間的互通帶給消費者更好的產品體驗。
總體來說,隨著AI技術的發展,傳統家電行業只能選擇適應時代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加智能化產品和更加人性化的用戶體驗,如此才能更好的適應當下的時代發展,重回巔峰。
以上言論均代表個人看法~
如果你認為答主說的有道理別忘了點贊和關注哦~
懂財帝
作為在深圳生活了十多年的山東人,我來談一下海爾吧。十多年前,海爾和海信等青島品牌可以對抗整個珠三角,那幾年也是山東最輝煌的時期。後來互聯網時代興起,南方經濟突飛猛進,格力和美的崛起,特別是國內市場,格力佔有率逐年提高。雖然海爾和海信也在進步,但風頭還是被格力和華為搶盡。很明顯,南方經濟更靈活,管理也比較市場化,格力和華為的高管也都是高額年薪,海爾相對還是比較守舊。再說產品,互聯網時代,海爾放棄了手機,這個也比較無奈,可以理解,但不能放棄互聯網,小米樂視是互聯網時代的代表,格力也是藉助董明珠的網紅經濟,海爾海信的新品也不少,但都沒有像樣的發佈會。而面對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海爾顯然是注意到了,但沒有抓住重點。比如說海爾魔鏡,產品本身不錯,但實用性不強。可以和智慧門鎖結合起來,開發一個核心顯示終端,即可以監控門外陌生人,又可以和手機互通,顯示當天備忘事物,包括天氣,記事本等。另外還有家庭廚衛家電,很明顯,集成灶和水槽洗碗機是未來趨勢,但海爾並沒有介入。扯的遠一點,整個北方經濟如果不能借鑑南方的創新機制,未來會差距越來越大,東北經濟就是前車之鑑。希望海爾海信能抓住物聯網時代這個機會,重新奪回霸主地位
楊大大140112
海爾沒有消失,只是和華為、格力玩的招式不一樣,已經變成另外一種公司形態。
我們知道華為、格力,是通過他們的產品的品牌。這兩個品牌目前都發展得不錯,各個地方打廣告,媒體經常曝光,還經常打打嘴炮,弄“緋聞”,蹭熱度。
海爾的頭頭,張瑞敏,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好幾年前,他提出企業要“去中層”,其思想讓我眼前一亮:原來公司還可以這樣玩。大家可以搜搜“海爾張瑞敏:去掉萬名中層”,“張瑞敏回應海爾裁員一萬中層:一點不算多,不裁員就會死”等文章。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張瑞敏從那個時候開始,已經想清楚了很多事情,在海爾搞這樣的戰略轉型。“去中層”是其中一個行動,最終要實現“去海爾化”,“生態化”。
這種思想是張瑞敏很早之前就有,並不是一時頭腦發熱。有一次在內部會議上,張瑞敏說大家要忘掉海爾,才能夠成為生態。現在我在悟空問答中,看到
有人問出這樣的問題:小時候的海爾幹什麼去了?那說明張瑞敏的戰略目標達到了。要生態化,那就不只是海爾這個品牌,而是要讓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和資源都整合到一塊。海爾就從之前的命令式、層級分明、肥大的中層,變成自下而上,自我生長。
海爾已經變成一個孵化的平臺,也已經孵化很多的企業、產品和品牌。海爾就像擁有一個巨大公園的園丁,孵化各種生命力強的生物,然後將這些生物散播到公園外,讓它們野蠻生長,攻城略地。
在今天,這個戰略的成績斐然。我已經看到,很多好品牌都是由海爾孵化出來的:雷神筆記本、卡薩帝等等,每個品牌都有強大競爭力。
其實不光是海爾,小米公司也類似。小米左手有自己的強勢品牌,右手在建立生態圈,可謂是兩手都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