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的多閃還是太年輕了?

抖音的多閃還是太年輕了?

社交圈三英戰呂布的好戲還沒上演就夭折了,聊天寶撞上新秀牆,馬桶MT服務器自爆,微信沒發力就順利躺贏,倒是多閃背後的抖音折騰得很厲害,不但上線“隨拍”加強攻勢,還傍上央視春晚做獨家社交傳播,頗有幾分頭鐵的意味。

此前多閃的發佈會上,就注意到三個細節。

第一,穿著破洞牛仔褲的90後產品妹子徐璐冉看起來很乾練,講話自信,語速得體,但不萌,不煽,不嗨,畢竟專業人士,不是隨時唱起來的抖音網紅,一口一個“龍叔”的小姑娘成長為張小龍的對手,有種馮提莫大戰周杰倫的喜感。

第二,發佈會大約14時30分開始,主持人剛剛秀出測試版APP,正與嘉賓攀談的頭條CEO陳林就發現傳播鏈被掐斷,不管多閃是不是致敬Instagram或Snapchat,騰訊對頭條系的產品擴張始終神經緊繃。

第三,雖然陳林、張楠和徐璐冉都強調並不對標微信,但整場活動微信的存在感仍然極強,提及率很高,說明社交產品無論如何細分,微信都是繞不過的圖騰。

一般做產品先做需求洞察,2015年才出校門的徐璐冉這次找到了三個,而且刀光劍影始終罩住微信不放,她的這些觀察頗具爭議也特別有攻擊性。

首先,她認為微信是一種高成本社交,對於一個爺爺奶奶都在用的產品,這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妹子居然還能自圓其說,因為她指的不是點對點交流,而是朋友圈的社交門檻,每段文字、每張圖片都必須反覆推敲,你分享一首歌、一餐美食,一本書、一部電影都會暴露你的審美、品味甚至消費能力,這是實話。

徐姑娘找到病根了,但開出的藥方靠譜嗎?

多閃的答案是淺層次社交,你甩給朋友的短視頻不能點贊、評論,只顯示有誰看過,72小時後會變成相冊裡私密而永遠的存在,也就是說內容是靠熟人關係鏈聚合的,而不是內容本身的廣義質量。多閃大概是看到QQ空間那些低幼的小功能特別吸引95後,所以才進行了重點強化,顯然是想讓年輕人自己嗨起來。​

抖音的多閃還是太年輕了?

接著,徐璐冉又指摘微信沉澱了太多“熟悉的陌生人”,廣場式社交聲音冗雜,聲量太大,強關係人的內容卻被忽略、被淹沒,這也算一種說法,但怎麼優化很值得商榷。多閃認為應該強調親密社交,解法就是把UI的視覺焦點放在拍攝按鈕上,把隨拍變成界於點對點和朋友圈之間的一種形態,降低門檻形成好友間的快速分享。徐璐冉覺得,這樣即使信息密集也不會構成干擾,反而能刺激分享欲。

但多閃真正想突出的還是交流形式的多樣性,也就是徐璐冉所說的“發現更多社交樂趣”,她把微信描繪為老邁的即時通訊工具,寬泛的關係鏈干擾了好友圈的私密交流,助長了所謂的“點贊之交”,解決的辦法是把文字變成更低門檻的短視頻、表情包,多閃為此做了入口簡化,加上特效、貼紙以及聯想功能,收藏、輸入、發送一氣呵成,還能鬥圖。

抖音的多閃還是太年輕了?

這麼看來,多閃其實就是微信的逆化,反其道而行之,微信8年迭代塞進的東西越來越多,想輕也輕不下來,多閃選擇全部丟掉,只關注最基礎的熟人互動。

所以這款應用本質上不是做群體社交的,也不是興趣社交,所有交流最後都會回到一對一的私密狀態,類似於“我想你”之類的功能都在強化這一點,初衷大約是做一種過濾了雜音的密友互動,試圖把微信裡疏遠的點對點交流拉回來。

抖音冒險把90後妹子推到前臺,產品又如此充滿針對性,當然很容易引發關於微信和張小龍的豐富聯想,這大概也是年輕的代價了。

至少目前多閃沒有表現出對微信的替代性,頭條是數據驅動的公司,它的產品哲學很聚焦,用戶有沒有下載衝動,是不是形成了交流力場,這些都不重要。多閃就是頭條系挖角微信深度關係鏈的一種嘗試,只不過選擇了最簡單的表象層入手,視頻社交說了多年,終於有了一次像樣的嘗試。

抖音90後產品妹子與60後“龍叔”掰手腕的背後是今日頭條崇尚的後喻文化與騰訊原教旨產品學的對決。

技術圈都知道摩爾定律,其實知識文化的迭代同樣如此,今天,越來越多的產品和服務是從年輕一代向其他群體普及,父輩向孩子學習,老師向學生學習,這種反向的代際交流被美國學者瑪格麗特·米德稱為“後喻文化”,幾乎所有的爆紅產品都從中獲益。

這也是為什麼在一些老派產品人看來特別粗糙的產品,年輕人反而容易上手,以往的豆瓣、知乎和得到都是精英化的單向傳播,到了直播和短視頻就成了全民生產內容,這是趨勢。多閃的全部優勢和劣勢都在於年輕,活在微信的穹頂之下又被張小龍公開課教育了這麼多年,所有的後來者都值得鼓勵。

但社交最終是要拼沉浸感的,多閃有抖音引流,有一套淺層次表象系統圈住原始用戶,就一定能叫板微信?

目前只有一個威脅是現實存在的,就是多閃不但做紅包,還要做視頻紅包,而且值入央視春晚鐵了心要打紅包大戰。頭條系的產品邏輯一向如此,做產品有了流量,就順勢做賬戶體系的黏性。

今年春節的高光時刻,老牌選手微信、支付寶要和百度AI以及抖音多閃的組合同場競技了。

移動社交最近的集中爆發,其實反映了三個趨勢。

1、移動社交泛娛化,社交本身正變為一種殼資源。

聊天寶一邊社交一邊賺錢,馬桶MT要復活“無秘”匿名社交,加上各種電商社交、遊戲社交、VR社交層出不窮,門檻越來越低,玩法越來越示好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下沉用戶開始貢獻聲量,平臺的工具屬性必然轉向泛娛化,成為沉澱各種高價值關係鏈的封閉體系。對於大型互聯網平臺來說,社交就是可以運行各種產品的基礎設施,這才是商業模式的核心。

所以王思聰可以出來放炮,“三個社交軟件都是垃圾,沒有機會”,但大家仍然趨之若鶩,因為移動社交的下半場,大家本來就不是真心玩社交的。

2、做社交要有企圖心,但不能有功利心。

社交氛圍的塑造需要一定的時間沉澱,急功近利的商業化傷害很大,聊天寶忙著給參與者提供變現方式,其實是反社交玩法,本質上是流量廣告平臺。

馬桶MT的匿名社交好處是用戶願意生產內容,看客有窺探的衝動,可以低成本迅速獲客,服務器當天就爆掉也說明了這個事實,但另一方面,這種平臺很容易堆積負能量,內容也難以掌握邊界,是一種高風險的活躍度。

抖音的多閃還是太年輕了?

多閃的資本就是大樹底下好乘涼,不必為生存操心,有足夠的時間打磨產品,背靠抖音幾乎一開始就跳過了原始積累階段,加上頭條旗下產品一向都是數據導向的自生長,有足夠的耐心給年輕團隊。

3、有能力做全家桶才有資格對抗微信。

王欣說“熟人社交不要碰,但匿名社交可以”,反應了他對移動社交生態的觀察,後來的公關與反公關本身就說明生態自持的重要意義。

中國移動互聯網五大派系的格局已定,從流量佔比上看,騰訊系、百度系、阿里系、新浪系、頭條系實力控場,其他獨立APP只能拿走剩下的四分之一。

“無聲處聽驚雷”的產品模式幾年前就證明行不通了,足記、臉萌這樣的流星即使突然崛起,系統架構和服務器也承受不起流量的爆增,何況模式本身根本無法阻止複製,競爭到最後只能是赤裸裸的秀肌肉,當年滴滴補貼最高峰的時候還是依賴騰訊連夜支援的1000臺服務器才度過難關,可謂前鑑不遠。

騰訊見過的“萬瓷王”太多了,所以懟人都透著霸氣,“隨便做個東西過來就叫挑戰什麼霸權。拿堆紅包出來騙用戶下載,留存,也好意思叫產品。”

​騰訊並不關心多閃,它在乎的是抖音式成功的不斷複製,多閃變成頭條系社交產品全家桶化的發端,真以為抖音只是找了個90後妹子忽悠年輕人,那才是太年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