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的發展史,300年的成名史“非遺美食”宣威火腿價值與文化

宣威火腿的起源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一個手握雄兵的大將從一個叫可渡的地方進入了雲南地界,高原上的風把明朝軍隊的旗幟扯得呼呼作響,這個人就是明朝開國名將傅友德。時光再往前推一千年,在明朝軍隊駐足張望的同一個地方,另一個更著名的軍事家在雲南曲靖“三軍會盟”、“七擒孟獲”南征回朝的時候,也同樣在這裡駐足。傳說北盤江滔滔江水切斷了蜀軍的去路,前方探路回來的哨兵回報說:前方可渡。於是,“可渡”就成了這個古時重要的交通驛站的名稱。所不同的是,諸葛亮所部已經在蠻夷之地歷盡艱辛,凱旋班師,蜀地在望。而傅友德大軍則從這裡開始了平定南蠻的第一步。這個戰功赫赫的鎮南大將軍進入雲南後,所向披靡,零散盤踞在蠻地的土司政權望風歸降。而後,明朝大軍馬不停蹄地到了入滇第一重鎮,為了“宣播朝廷威德”,傅友德馬鞭一揮,將這個重鎮設為“宣威關”。這就是“宣威”的由來。有了“可渡”,有了“宣威”,就有了“宣威火腿”,有了後來的“飲和食德”。在講述宣威火腿的歷史之前,這是一段避不開的歷史。假如說宣威火腿的歷史是幾百年來宣威地方史的縮影,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

1000年的發展史,300年的成名史“非遺美食”宣威火腿價值與文化

1000年的發展史,300年的成名史“非遺美食”宣威火腿價值與文化

發展歷史與文化積澱

宣威火腿百年聲譽,難以細數,概而觀之: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1923年,在廣東舉辦的全國地方名特產品賽會上獲優質獎章,孫中山先生為其親筆題詞“飲和食德”,使宣威火腿更是聲名鵲起,為更多的人所接納和熟知;2005年,“宣威火腿”獲國家商標局批准並註冊,成為雲南省第二枚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09年,榮登中國馳名商標榜單;2010年,宣威火腿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宣字牌”宣威火腿入圍第二批保護與促進的中華老字號名錄(零售、食品類)。作為一種食品,宣威火腿在百年時間裡先後獲得各項殊榮40餘項,其成就顯著,值得讚譽,也為宣威火腿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1000年的發展史,300年的成名史“非遺美食”宣威火腿價值與文化

1000年的發展史,300年的成名史“非遺美食”宣威火腿價值與文化

1000年的發展史,300年的成名史“非遺美食”宣威火腿價值與文化

先後榮膺六塊金字招牌

“宣威火腿地理證明商標、

中國馳名商標、

中華老字號、

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國家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中華火腿名鄉”。

必須說到的一個人卓琳

她的父親浦鍾傑,字在廷,是名揚天下的雲南“火腿大王”,支持過蔡鍔的護國運動,支持過孫中山的北伐戰爭,被孫中山授予少將軍銜。從宣威到延安、從浦瓊英到卓琳,年輕的學生成長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在延安這片紅色的熱土,她遇到了終生伴侶鄧小平。共同的革命信念讓他們走到了一起,相守一生。

1000年的發展史,300年的成名史“非遺美食”宣威火腿價值與文化

它是特定地域——宣威的產物,

宣威火腿的生產離開了宣威獨特的地理、氣候和水土、品種等綜合因素就會失去了原來的本味。近1000年的發展史,300年的成名史,宣威火腿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底蘊,創業、親情、美食、革命……與之不可分離的這些文化元素,使宣威火腿具有了文化內蘊。這是一支有文化的火腿,還是一支愛國的紅色的紅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