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差點要放棄臺灣,一人說了四個字,康熙帝下令攻臺

清朝差點要放棄臺灣,一人說了四個字,康熙帝下令攻臺

清朝時期,臺灣由1683年施琅攻臺至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由中國清朝統治的時間,共212年

其實清朝早期是打算放棄臺灣的。那是康熙時期,康熙剛乾掉了鰲拜,平了三藩,國力已經虧空了,需要時間恢復,而這個時候除了臺灣以外清朝最大的隱患是西北逐漸統一蒙古的葛爾丹,葛爾丹的實力已經發展到了足夠威脅中央的地步了,連康熙都被逼得不得不把女兒嫁給葛爾丹做緩兵之計換取時間。相比起來臺灣只算是一幫海賊,時常襲擾沿海,一旦海禁,臺灣政權就活不下去了。但是最後康熙還是決定要先集中力量平臺了事。

清朝差點要放棄臺灣,一人說了四個字,康熙帝下令攻臺

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官兵,自澎湖啟船,十叄日,入鹿耳門,抵達臺灣。臺灣人“壺漿迎師”。十八日,鄭克土爽及其武平侯劉國軒、忠誠伯馮錫範等文武官員,剃髮受詔,繳冊印降。尋加施琅靖海將軍,封靖海侯。自鄭成功入臺,至是二十二年,清終於統一臺灣。

明延平王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皇帝對臺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臺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

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臺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臺灣,只保留澎湖,作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臺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徵臺功臣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臺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得戰略位置,避免臺灣島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臺灣。不得不說,施琅作為漢將,對帝王心思把握得也是很準,就衝這反清復明的四個字,康熙帝也要把臺灣給收復回來。

清朝差點要放棄臺灣,一人說了四個字,康熙帝下令攻臺

1684年,康熙皇帝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臺灣納入版圖。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世界沒有形成一個成型的政治格局,沒有全球化時代。國與國之間本質上,是孤立的,現在不一樣的,不能孤立的看待臺灣問題的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