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士班”到“標準班”--吉林村小“變形記”

新華網吉林頻道9月22日電(記者李雙溪、趙丹丹)“過去生源流失嚴重,一個班最少的時候只有8名學生,是有名的‘博士班’,自打城裡的校長到這兒之後,學校大變樣,每個班都40多個孩子,成了‘標準班’,家長還搶著往這兒送呢。”長春市寬城區第三實驗小學家長韓永生說。

嶄新的教學樓、標準化校車、正在施工的塑膠跑道……寬城區第三實驗小學教學樓,在一馬平川的村房中特別顯眼。就在兩年前,這裡還是兩所學校合併後的村小,原名奮進鄉邱家小學,當時在校生一共384人。由於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生源流失嚴重,2012年新生入學只有50人。

2012年底,長春市第四十八小學校長陳穎調到這裡任校長。“我剛到學校,對學生做了一次摸底測試,結果語文數學及格率不到70%,英語不到30%,優秀率不到5%。”陳穎說。“教師平均年齡達到44歲,中老年教師居多。”

陳穎利用一年時間規範教師課程,從備課、上課到批改作業,每一項都向城市學校看齊;同時增加教師交流培訓機會,兩年間,共派出6名教師參加國家級培訓,組織教師到南京、北京、成都等城市參與教學研討。

“農村學校英語是薄弱項,我們的英語教師,去第四十八小學聽課取經,經過一段時間培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現在都成了‘瘋狂英語’,學生成績明顯提升。”教學副校長袁媛說。

2014年新學年,隨著新教學樓建成使用,新入學人數達到210人。“我們今年哪都不去,就在家門口上學。”學生家長王桂華說,現在就近入學,農村學生書費全免,一年能省一萬多元錢。

寬城區第三實驗小學的變化,是吉林省推行教育均衡的一個縮影,將優質學校中層幹部、優秀教師交流到薄弱學校任校長,通過“輸血”提升薄弱學校的“造血”能力。6年來,僅長春市就進行教師交流3000餘人次,選派近300名優質學校骨幹教師及中層幹部到薄弱學校擔任校領導。(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