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審判戰犯東條,時間裁決天皇裕仁(24)

書接上文

麥克阿瑟,這個除了生而為人的驕傲之外還格外自大的將軍對自己的識人本領也有著盲目的自信,作為戰後日本的實際統治者,他成了堅定的“保皇黨”人。這種判斷是基於他和天皇本人的會面,他認定天皇是一個舉止優雅的正人君子,是一個政治上的傀儡。

法庭審判戰犯東條,時間裁決天皇裕仁(24)

麥克阿瑟

以麥克阿瑟的地位,他可以無視盟國的態度,但是美國政府不能,為了安撫其他被日本侵略的國家的情緒,只能從速審判東條英機及其軍事小集團。

1946年1月27日,麥克阿瑟對他的上司們發出警告:“對天皇的審判將引起大激變……如果決定審判他,就得在日本駐軍一百萬,還得另外派出二十萬或更多的文職管理人員。”感覺如果麥克阿瑟不是美國人,裕仁真可能給他封號,實在是救命恩人,形同再造之恩啊。

法庭審判戰犯東條,時間裁決天皇裕仁(24)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直腸癌死去

我們熟知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法官來自十一個國家(美國、英國、荷蘭、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蘇聯、中國、菲律賓、印度)的在法律界享有最高聲譽的人,但其實審判的劇本早就被確定了,從“二當家”開始審,“大當家”逍遙法外,連其親眷都跟著沾光。所以今天要是讓我再看一遍電影《東京審判》,很難再有以前那種激動和痛快了。

法庭審判戰犯東條,時間裁決天皇裕仁(24)

這裡可以提供一處細節:1947年的最後一天,辯方律師洛根在直接盤問東條時提問:“你是否知道這樣的事例,表明木戶幸一侯爵有過違背天皇和平意願的行為或提出過這樣的建議?”

東條回答:“就我所知沒有任何這樣的事例,我還想補充一句,沒有一個日本臣民能違背陛下的意願,日本政府或日本高官更是如此。”

這番回答明顯不利於天皇撇清戰爭責任,於是木戶內大臣的繼任者松平康昌在得到裕仁的批准後立即向在獄中的木戶下達了最高指示。住在東條隔壁的木戶開始了與東條的談判,並且許諾改善東條家屬的處境。

兩天後東條讓步了,在法庭上他承認說,他曾勸說天皇走向戰爭,因而有可能迫使裕仁違背自己的意願行事。

結局再次以戰犯口供的形式被確認。1948年12月22日午夜,所謂東條和他的軍國主義小集團在高呼天皇萬歲後上了絞架。當1952年日本重獲自由後,那些未被絞死的戰犯獲得了回家探親的權利,而到了1956年,他們全部重獲自由。貌似洗去了歷史的恥辱的日本輕裝上陣,僅僅是到了1968年,他就成為僅次於美、蘇的世界第三號強國。

法庭審判戰犯東條,時間裁決天皇裕仁(24)

戰後復甦的日本都市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