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王一生:吃是為了活著,但是活著不單單是為了吃

《棋王》王一生:吃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不单单是为了吃

《棋王》王一生:吃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不单单是为了吃

阿城的小說我讀的不多,但是他的《棋王》絕對是我最喜歡的中篇小說之一。

不記得在哪看過這樣一句話了:每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書都是在青少年時期讀的。這句話說得不一定全對,但是在我孩提時看過的那些作品,我的確到現在依然記憶猶新。高中以前,能讀書的地方少的可憐,爸媽僅有的珍藏被我翻爛了之後,偶爾在鄰居家的書架上看到一本大學語文作品賞析,那本書裡介紹了許多現當代的名家名作,其中我讀的最有味道的,還就是這篇《棋王》。說來可笑,當時看《棋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裡面關於吃的描寫,蛇羹啦、涮飯盒的油花水啦、淨肉啦之類,明明都不是什麼珍饈美味,但是讀著讀著我的口水不由自主地就會流下來,甚至有一段時間,每次吃飯我都會刻意用菜湯泡飯吃,然後在吃完飯之後往碗裡倒一大碗水,模仿書中那種感覺當茶喝。

年少的模仿是一種較為初級的崇拜,但是《棋王》中對吃的探討,卻有著更深層次的意味:吃是為了活著。

“我”和王一生的相識是因為知青下鄉的一盤棋,但是相熟起來卻是因為兩個人關於吃的討論。“我”其實是一個生活的棄兒,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裡父母被迫害致死,日子也是混的東一天西一天飢一頓飽一頓的,對於這種生活每個人都不會願意回憶其中的苦楚,偏偏王一生對於這其中關於吃的細節特別執著,比如有一次“我”講到一天沒有吃東西,王一生就開始刨根問底的問那一天“我”的生活原貌,而“我”描述那些吃的場面的時候,估計總是有一種以前的舊瘡疤被人揭開了的感覺吧。王一生對於吃的追求是比較實在的,他認為大多數人對於吃的態度是饞,而不是真正的吃。這一點從他對待糧食的態度上也能看出端倪,知青列車上每次放飯,“我”因為王一生總關心吃的細節,對王一生吃飯時的樣子尤為關注,在飯來之前,王一生如果心思不在棋上,便會稍顯不安,拿到飯之後,他立刻就開始吃,而且吃的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 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裡。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這時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後,他把兩隻筷子吮淨,拿水把飯盒衝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淨,然後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王一生對於吃的態度是虔誠的,因為在他眼裡,吃是人生的最基本境界。而且他對於吃和饞能分辨得非常清晰,《熱愛生命》(美·傑克倫敦)被他歸結為一本關於吃的小說,因為那裡面有人們為了生命的存在而進行的最本能的掙扎,而對於“我”認為是關於吃的故事的《邦斯舅舅》(法·巴爾扎克),卻被他看作是一本關於饞的故事,在他眼裡,吃是一種人生哲學,首先得有的吃,其次就是吃飽的時候得記得斷頓的時候,這樣才是一個真正關於吃的態度,這不也正是關於活著的一種態度嗎?

王一生的母親出身不好,他母親懷他的時候生父跑了,於是母親就跟了他現在的父親,現在這個父親是賣苦力的,原指望兩個人一起過日子互相幫襯一些,沒想到有了他和他妹妹之後,日子過得更加緊巴了,每次看到王一生回憶自己的母親的時候,我眼睛裡總能噙著些淚花,印象最深的就是王一生嘆息母親的一句話:“唉,我媽身子弱,都打不痛我”,可憐天下父母心!

生活的苦楚讓王一生對於吃的態度充滿虔誠,但是在下象棋的過程中,他逐漸明白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念想: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

象棋對於王一生,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他在象棋一道上天賦很高,只是看棋譜就自學成才,後來經過看別人下棋,與人對戰,還有撿爛紙的老頭指點,他的棋藝終於融匯大成。他雖然於象棋一道頗為痴迷,心中卻始終牢記母親臨終前的言語:“這一條街都說你棋下得好,媽信。可媽在棋上疼不了你。你在棋上怎麼出息,到底不是飯碗。”因此王一生到了知青農場之後一直專心工作,直到妹妹也開始工作補貼家用,家裡生活不那麼困難了,他才開始各處找人下棋。他下棋,不論對手技術高低,也不管對方身份大小,只要兩個人坐在對面,那就是看殺了。他在棋場馳騁,從不理現實社會短長,比如他有一個同學的父親是本市一個著名棋手,得知他的下棋天賦之後擺了一個宋時的殘局讓他破,等他破了之後想要收他做弟子,他一句話將長輩問得啞口無言:“這殘局你可走通了?”但是他下棋往往留有餘路,在旁人看不出雙方勝負已分的時候便要停子重下,給對手留一分臉面,只是當對手執意要繼續的時候他才啪啪幾步將對方將死,並且送上強力嘲諷,“非要聽“將”,有癮?”

王一生的性格中既有道家的上善若水,又不乏儒家的剛直不阿,兩相結合,就是一個最普通的“棋呆子”,他沒奢求有任何豐功偉績,下棋也只是專門尋找樂趣,並無一絲爭名奪利之心。在《棋王》中,最精彩的段落是最後王一生大戰九位象棋高手,九局連環,車輪大戰,這一戰不僅讓王一生揚名小城,也讓王一生徹底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人要在精神上有些東西才叫真正的活著。就像作者在文章最後說得那一段話: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裡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歷史書寫的是帝王將相,可歷史絕對不僅僅是帝王將相,身為普通人,自有普通人的追求和樂趣。民以食為天,在衣食住行之外,我們的心中也應該有一些追求的東西,這可以是棋,可以是書,可以是畫,人生一世,吃飽了才有資格去追求理想,這是《棋王》中傳達出來的道理,就像是那句話:吃是為了活著,但是活著不僅僅是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