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委外業務規模萬億可期

證券時報記者 梁雪

去年因信用風險暴露疊加流動性充裕,大量資金追逐少量優質資產,“資產荒”襲來,有更多的銀行加入了委外行列。目前,委外業務的供、需兩端均有擴大勢頭,委外業務的規模將保持高增速增長。

中信建投預計,銀行委外業務有望在今年實現翻番增長,該業務在2016年將發展成為萬億級別的大市場。

獲取超額收益日益困難

“十三五”規劃再次明確要推進高收益債券及股債相結合的融資方式。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股債結合,一方面成為管理層推動的融資新模式,另一方面在收益與風險的匹配上為市場提供了有吸引力的產品,在委外業務上可能會受到關注。”

中信建投分析師楊榮表示,考慮到銀行體系配置資金總量及配置難度加大,2016年或呈現委外服務整體供小於求的態勢,約定收益率或下滑。此外,債券市場的收益率壓縮空間雖已不大,但操作難度上升,券商等受託機構實現高收益甚至超額收益日益困難,權益市場的優先級設計會受重視。

楊榮分析稱,雖然權益市場的優先級設計會受到銀行委外的重視,但風控監管或保持較嚴格口徑,難以放出巨大的量,加之債券市場進一步擴容,所以銀行委外業務結構上還是以債券為主。

標準化合作方式萌芽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委外業務有望爆發式增長,隨著該市場供需規模的膨脹,銀行及委外業務委託方,如券商甄選合作伙伴、合作模式的管理成本亦越來越高。對中小銀行而言,面臨著供給市場逐漸被大機構擠壓的壓力。

上海一家券商資管業務負責人表示,銀行委外業務或將迎來專業化的委外撮合、交易平臺。與此同時,銀行委外也可能會接受更多元的風險組合形式。

此外,目前委外業務的合作主體多為券商,保險、公募基金等主體雖也參與,但規模相對較小。據瞭解,2016年委外業務的供需關係將進一步失衡,銀行資金需要更多的資產管理主體,委外管理者的結構或發生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