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紅色故事匯」發生在毛澤東與袁吉六先生身上的故事

「邵阳红色故事汇」发生在毛泽东与袁吉六先生身上的故事

<strong>“此老通古今文史,斯人教天下英才”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偌的一次交談中,深情的回憶求學時的往事:

<strong>“學校裡有一個國文老師,學生給他起了個袁大鬍子的外號,他嘲笑我的文章,說它是新聞記者的手筆,他看不起我視為楷模的梁啟超,認為他是一個半通不通的人,我不得不改變我的文風,去鑽研韓愈的文章,學會了古文的用字。所以我多虧袁大鬍子,今天我如果需要的話,仍然能夠寫出一篇過得去的古文。”

這段回憶記載於《西行漫記》,袁大鬍子即袁吉六,它深刻地表達毛澤東對袁吉六先生教誨的無限感激之情,更深刻地反映了袁吉六對毛澤東的深遠影響。

袁吉六(1868-1932),名仲謙,雅號袁大鬍子,苗族,邵陽市隆回縣羅洪鄉白蓮村袁家凼人,家境貧寒,三歲喪母,其父是個窮秀才,以賣豆腐為生。袁吉六自幼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才華橫溢。29歲中光緒丁酉科拔貢,後因病未能入京會試,設館教學。他先後在保靖、古丈、永綏、乾城辦學執教50餘年,培養了無數莘莘學子。

「邵阳红色故事汇」发生在毛泽东与袁吉六先生身上的故事

袁吉六故居

1913年春,袁吉六被調到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任國文教員。同年春,毛澤東以第一名成績考入該校,編入袁吉六所教的預科一班。袁吉六與毛澤東遂成師生關係。

1914年,第四師範合併到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袁吉六又是毛澤東所在的本科一部第八班的國文教員,直到1918年暑假毛澤東畢業,袁吉六先生教毛澤東國文達5年半之久。

毛澤東在《自傳》中說:

<strong>“予這得窺古文涯縵者,袁胡之教為多。”

1965年春,毛澤東邀請郭沫若、章士釗、王季範、周世釗等先生來中南海家中做客。在交談中,毛澤東又回憶起恩師袁吉六先生。

章士釗贊曰:<strong>此老通古今文史。

郭沫若譽曰:<strong>斯人教天下英才。

毛澤東笑著插話:英才過譽,但“教天下”則符合袁老身份。毛澤東用“教天下”三個字,高度概括了袁吉六平凡而崇高的一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

<strong>“好書不厭百遍讀,文章妙來無過熟”

袁吉六先生多才多藝,對毛澤東的影響深刻持久而又廣泛深遠。他酷愛讀書,通古今文史,曾教導毛澤東:

<strong>“學不勝古人,不足以為學;才不勝今人,不足以為才。”

袁吉六為了指導毛澤東系統讀書,為其開出了“必讀之書”的清單,諸如《古文觀止》《韓昌黎全集》《唐宋八大家文鈔》《昭明文選》《詩經》《楚辭》《全唐詩》等,最重要的一部書就是《昭明文選》,一再囑咐毛澤東反覆誦讀,仔細琢磨,融會貫通。他要求毛澤東改變文風,摒棄“康梁體”,鑽研韓愈的文章,學寫桐城派的古文。

「邵阳红色故事汇」发生在毛泽东与袁吉六先生身上的故事

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

毛澤東的《講堂錄》,記載了袁吉六當時的講課內容,其中不少袁吉六寫作的獨到見解,如:

<strong>“文以理勝,詩以情勝;”

<strong>“有感而後有情,有情而後著之於詩;”

<strong>“文貴顛倒簸弄,故曰做;”

<strong>“詞少而意多,字少而理多,斯為妙文矣。”

袁吉六的這些“金玉良言”,對毛澤東詩詞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邵阳红色故事汇」发生在毛泽东与袁吉六先生身上的故事

一師讀書時的毛澤東

袁吉六先生常常把毛澤東叫到家裡,悉心指點他的學習方法,教給毛澤東學習的“秘訣”:

<strong>治學,要堅持“四多”,即多讀、多寫、多想、多問;讀書,要做到“好書不厭百遍讀”;

<strong>作文,記住“文章妙來無過熟”。

自此,毛澤東遵照袁吉六先生傳授的學習訣竅及數字“真言”,勤學苦讀,奢書如命,深鑽古今中外文史,讀書不休,樂此不疲,躬行實踐,終成一代“文章大家”,成為“倚馬可待,立試萬言”的一代英才。

「邵阳红色故事汇」发生在毛泽东与袁吉六先生身上的故事

毛澤東在一師八班的合影

袁吉六對毛澤東那種勤學苦思的學習風格、深厚的古文功底、宏大的抱負和超凡的志向,甚是欣賞,竭力雕琢,極為愛護。

1915年夏,第一師範爆發驅趕校長張乾的學潮。當時,毛澤東應同學們的要求,寫了一篇“驅張宣言”,歷數校長張幹辦學無方,推行尊孔讀經,俯仰袁世凱之鼻息,貽誤青年等劣跡,氣勢磅礴,大有駱賓王聲討武則天檄文之雄風,校長張幹見了,惱羞成怒,掛牌開除毛澤東等17名為首“鬧事”的學生。袁吉六聞訊,心急如焚,挺身而出,與楊昌濟、徐特立等主持正義的老師,找校長理論,力保毛澤東。袁吉六為此,一氣之下,疾書辭呈,說:

<strong>“毛澤東等皆傑出人才,挽天下於危亡者,必斯人也!如若開除,天理不容。”

由於袁吉六等老師們的力保,毛澤東才免遭被開除的橫禍。經此“患難之交”後,他們師生情感更篤,與日俱增。

<strong>“一字千金何處報,其妻老病絕糧時!”

自毛澤東離開一師,走上職業革命家的道路。袁吉六於1919年辭職到別的學校教書謀生去了。從此,師生兩人天各一方,未再見面。

30年後,建立了新中國的毛澤東,十分懷念教育培養他成長的老師們。1950年10月5日,毛澤東特地邀請在京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的老師和學友徐特立、王季範、周世釗和謝覺哉等人,來到中南海家中做客。敘談中,毛澤東詢問周世釗,一師國文老師袁吉六先生的情況,周世釗告訴他,袁吉六先生因積勞成疾,已在1932年病逝。其遺孀年邁體弱,無依無靠,生活極苦。此時,袁吉六在一師的同事、毛澤東的表兄王季範送上一紙呈請,寫著一首《七絕》詩:

<strong>袁胡教學有何奇,

<strong>橫掃千軍筆一支。

<strong>一字千金何處報,

<strong>其妻老病絕糧時。

詩的前兩句是說袁吉六的長期艱苦教學的神奇效果,將毛澤東培養成為“橫掃千軍”的蓋世才華,高度概括了袁吉六對毛澤東的培養教育之恩。後兩句是說,舊社會給袁吉六遺孀戴常貞一家造成的困苦,使生活難以為繼,常無隔夜之糧,望能得到政府救濟。

聽了周世釗的彙報,看了王季範的請求信,毛澤東對袁吉六先生的去世十分悲痛,對袁師母的處境也很焦慮,立即致信當時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

<strong>首道同志:

<strong>………。又據羅元鯤先生來函說:曾任我的國文教員的袁仲謙先生已死,其妻七十歲餓飯等語,亦請省府酌予接濟。………。

<strong>順致

<strong>敬意!

<strong>毛澤東

<strong>十月十一日

王首道接信後,派人前往袁家慰問戴常貞老人,先後送去了300斤大米。當地民政部門根據省政府指示,將袁師母選為縣政協委員,每月發給30元的生活補助費。

1950年4月,毛澤東派人接袁師母赴京住了兩個多月,並特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五一”勞動節觀禮。

「邵阳红色故事汇」发生在毛泽东与袁吉六先生身上的故事

毛澤東題“袁吉六先生之墓”

1952年10月,為表達對恩師的懷念之情,毛澤東親筆題寫碑文:

<strong>袁吉六先生之墓

<strong>毛澤東書

毛澤東親自署名所書寫的碑文,全國僅此一方。毛澤東飽含深情書寫的墓碑,凝結著袁吉六先生與毛澤東深厚的師生情誼,以及毛澤東對袁吉六先生的永恆思念。

「邵阳红色故事汇」发生在毛泽东与袁吉六先生身上的故事

這座位於隆回縣羅洪鄉白蓮村袁家凼子3米高的墓碑,青山綠水懷抱,吸引著許多人前來瞻仰緬懷,已成為矗立在人們心目中的一座人類尊師重教的巍峨豐碑。

<strong>中共邵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紅色邵陽”專欄羅志元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