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民以食為天 陽澄湖話大閘蟹

週日上午,通往巴城的公路上車水馬龍,在這秋意裡使人有夏末的燥熱,特別是經過每個收費站時更是擠得水洩不通。打開車窗卻發現公路兩旁楓樹已紅透田園。

今天又是一個人山人海的品蟹日,正耽心著到哪裡停車,妹夫一個右轉再後倒已把車停在狹小的 72號攤位門口了。主人小王把我們帶過鐵橋向“蟹藝閣”走去。穿過蟹市場,水上飯店又是一番景象。站在過道遙望一排排縱身向水中延伸的七彩鐵皮房裡面還算氣派。包房、陽光屋、觀湖臺、休閒區樣樣周到。現代設施明顯迎合城裡人的需要,卻少了往日時光。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 陽澄湖話大閘蟹

​早些年去陽澄湖吃大閘蟹。由朋友介紹,開宴前,蟹農划著船帶著我們在純靜透碧的湖面上喝茶悠轉,波光粼粼折射出午後霞光在秋意裡靈動 。待秋風撩奪耳際涼爽襲來時,蒸好的大閘蟹也擺上檯面。秋月當空,閘蟹菊黃,人在船中,魂在浩瀚。一家人慢慢地剔著蟹肉,剝著蟹腳邊吃邊聊,這就是上海人的篤悠悠辰光了。蟹宴完畢,主人還必定泡壺新茶讓我們洗手解腥。我們吃的蟹是自己挑的,至少要在陽澄湖上養殖二年。買蟹不看主子,“白肚青殼,金腳黃毛。”這就是正宗陽澄湖大閘蟹的四大特點。

每年正月十五,開始撒網,下水草和螺螄苗。三月中旬開始下蟹苗。芝麻大小的蟹苗是要到長江口去買來的。先放到池塘裡保育,長到紐扣大小,每斤30來只的時侯,第二年就轉放到湖內放養,為防止小個子蟹的脫逃,先要在“網中網”內養一個月,再放入有20畝面積的大網中野生放養。大閘蟹自行捕食湖中的螺螄,小蝦,小魚等。等蟹脫殼快時,也要餵食飼料主要是玉米。冬天蟹喜爬上網來曬太陽,白鷺就是蟹的天敵。也有蟹吃蟹的,蟹脫下的殼也由自己死掉。蟹的一身共有六次脫殼期,每脫一次殼長大一次。最快的時候一週可以換一次殼。最讓人著急的是:換殼時蟹不進食就會長不大。忙的時候他要僱四個人乘了船喂飼料。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 陽澄湖話大閘蟹

​​我一直很好奇怪為什麼陽澄湖自己沒有蟹苗?這“閘”字卻揭開了蟹的身世。養蟹人的行話:每年秋風起,閘蟹肥,蟹筵旺的時候,雌蟹回到長江上游去產仔,隨水域流動到上江口是一道閘,通過閘的蟹繼續前行,到黃浦江第二道閘, 蟹的一生經過多道閘而轉變成大閘蟹。沒有經過跳閘的蟹一生只在原地爬行而不經過閘門,同為蟹為螃蟹,這就是大閘蟹和螃蟹的名稱不同。竹閘就是竹籪,籪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個頭大的就稱為大閘蟹。

為啥“蟹”逅美味獨在陽澄湖?陽澄湖大閘蟹的名氣是吃出來的。陽澄湖素有“水淨、土淨、空氣淨”的美譽,湖中水質清澈,水草豐茂且底層為沙子,蟹身清亮,蟹體強壯,蟹爪有力。養殖出來的大閘蟹青白黃涇渭分明,像太湖底層是淤泥,蟹殼則黝黑。章太炎夫人湯國黎女士有詩曰:“不是陽澄蟹味好,此生何必住蘇州。”真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吃貨”。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 陽澄湖話大閘蟹

​接下來幾天,一直有人上門送陽澄湖大閘蟹來,儘管箱子不一樣,蟹的大小差不多,包裝無一例外 。居家品嚐,面對父母,我爸找出蟹八件,蟹鉗、蟹鉤、蟹錘、蟹剪等我細剔慢挖地把蟹肉剔出來給母親吃,這種慢條斯理只有面對老人才行。記得我們小時候吃蟹,受大人的傳授,吃完後總喜歡掰下一對大蟹鉗,黑毛白翅,對稱地粘在牆上,遠看栩栩如生宛若一隻蝴蝶。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 陽澄湖話大閘蟹

​這一次的遊玩,我們認識了一位土生土長在陽澄湖區的蟹農,有自己的養殖基地,盛產正宗的大閘蟹。臨走我們從這位蟹農那裡,還帶了幾箱大閘蟹回家,有送朋友的 ,也有第二天與父母一起享用。他家的大閘蟹,黃黃的膏,嫩嫩的肉,看到都會忍不住吞口水,讓吃貨垂涎三尺,是一種好吃的美味。

<strong>點擊下邊的“更多瞭解”,知曉這位蟹農更多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