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曾想建立“歐亞聯盟”,卻不想因這件事而計劃落空

1937年7月7日凌晨,日軍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奮起抵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中國的抗日戰爭就此開始。

二戰中日本曾想建立“歐亞聯盟”,卻不想因這件事而計劃落空

盧溝橋事變


起初,日軍的攻勢非常兇猛,中國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讓日本自以為“三個月即可滅亡中國”。然而,隨著戰爭的進行,國民黨軍開始組織反擊,日軍陷入了與中國的持久戰。為了儘快打敗中國,除了在軍事上加強攻勢外,日本在外交上也展開了全方面的行動。

當時世界上主要的大國包括美國、德國、英國和蘇聯。中日戰爭爆發時,美、英、蘇三國是支持中國的,在軍事、經濟、裝備等全方面進行援助。即使是日本的盟友德國,起初也對中國給予了一定的支持。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簽署了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德、日關係得到進一步加強。應日本方面的請求,德國撤出了在中國所有的軍事專家和顧問,也不再對中國提供支持。

二戰中日本曾想建立“歐亞聯盟”,卻不想因這件事而計劃落空

德意日簽署軸心國協定


日本還採取了拉攏蘇聯的策略。當時,蘇、日兩國關係一直比較緊張,在蘇聯遠東地區還經常發生摩擦。而且,在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初期,蘇聯採取支持中國抗日的立場,援助了許多物資和裝備。為了保證侵華戰爭順利進行,日本決定調整對蘇關係。

巧合的是,此時蘇聯的領導人們也正處於焦慮狀態。當時,納粹德國在西歐大陸所向披靡,已將大部分國家納入了自己的版圖;而日本則乘機擴張自己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勢力範圍,並有向蘇聯遠東地區進攻的態勢。為了擺脫腹背受敵的困境,保障東部邊境的安全,蘇聯也謀求緩和對日關係。

日蘇雙方一拍即合,在經過多輪談判,最終在1941年4月,蘇聯和日本的政府代表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

二戰中日本曾想建立“歐亞聯盟”,卻不想因這件事而計劃落空

日本代表在《蘇日中立條約》上簽字


這個條約對二戰的戰局發展起到了很大影響。《蘇日中立條約》規定,兩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這樣一來,中國無法繼續獲得蘇聯提供的援助,而且也將迫使美英兩國支援中國的行動受到牽制,形成這一格局可謂是日本在外交上一次重大的勝利。

此前,蘇聯和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日本與德國簽署《軸心國協定》,再加上蘇、日兩國這次簽署的協定。三國基本上形成了“準同盟”關係。日本曾想利用這層關係建立一個“日蘇德大聯盟”,對歐亞大陸實現全面控制。然而,就在日本準備實施這項計劃時,卻被一個蓄謀已久的事件打斷了。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開始進攻蘇聯,蘇德開戰,日本的“日蘇德大聯盟”戰略成了黃粱一夢。

二戰中日本曾想建立“歐亞聯盟”,卻不想因這件事而計劃落空

德國入侵蘇聯


根據此前日本與德國簽訂的“軸心國協定”,一旦蘇德開戰,日本有義務支援德國進攻蘇聯,但這樣一來,日本與蘇聯簽訂的協議就等於一紙空文。日本陷入了兩難境地,因為憑自身實力是無法與德國或是蘇聯直接叫板,最終,日本在蘇德戰爭中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促和。

如果蘇德雙方能夠接受調停,無疑最大的受益者將是日本。然而,蘇德兩方都沒有把日本的調停當回事,日本一廂情願的“歐亞聯盟”夢想也就此落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