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在捷途X90上市發佈會開始前,身邊的友媒編輯照例和我玩起了猜價格的遊戲。考慮到先前上市的捷途X70的售價區間為6.99-12.09萬元,又加上X90的尺寸著實大了一圈,所以我憑著經驗給出了“10萬起步”的預測。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聽聞這一數字,友人搖了搖頭:“高了。”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我輸的一敗塗地,因為在此次上市的捷途X90共計十款車型中,足足有四款的定價低於我預期的起步價,其中1.5T手動優享型的官方指導價更是下探到7.99萬元,只比X70的入門版貴了一萬元而已。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只是話說回來,我在此前給出的預測價格也並非信口開河,歸納下來大致有這幾個根據。

其一,大。捷途X90的車身尺寸是真的大,長寬高分別達到了4840mm、1925mm、1745mm,軸距更是飆升到了2850mm,這樣的數據幾乎和豐田漢蘭達以及福特銳界相持平,妥妥一標準的中型SUV。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其二,配置豐富。雖然在給出預測價格的時候還沒拿到完整的配置表,但根據之前X70和X70S的表現來看,捷途產品序列除了主打旅行和自駕遊以外,極其豐富的配置或許才是最吸引消費者的部分。只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豐富的配置當然也是以成本為代價的,所以按照常理多少也會在售價上有所體現。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其三,本身的定位。捷途X70和X90同為中型SUV,但前者專攻五座市場,後者在五座之外還提供六座和七座的版本,且整體定位又在X70之上,所以入門版的定價避開前者的主銷版本應當算是常規操作,大致也就是十萬左右。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那為何理論上定價應該更高的X90,最終價格能夠做到如此驚喜呢,答案大致是因為捷途很清楚自己的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麼。

先來看外觀內飾,私以為這是捷途產品序列能夠在車市低迷的大環境下依舊取得不俗銷量的重要原因。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X90的外觀沒有照搬X70的設計,但同時又通過六邊形進氣格柵、矩陣式日行燈等元素強化了家族設計風格;側圍方面,由於車身尺寸進一步擴大,再使用單腰線的設計很容易讓造型顯得過於單調,所以設計師果斷為X90換上了更靈動的雙腰線;但尾部的設計在原創度上略微有些失分,不經意間總讓人會和奧迪Q系列劃上關聯。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內飾方面,捷途X90的設計風格與X70更為相似,中控屏周圍的六邊形造型很明顯是與外部的進氣格柵相呼應。並且在X90的內飾上還出現了更多的細節設計,比如一些材質的點綴以及副駕前方的裝飾面板等等,都有成為車主談資和炫耀的潛質。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所以總得來說,捷途X90的外觀內飾設計算是相當成功的。畢竟在被眾泰短時間帶偏之後,現如今大多數消費者的審美還是迴歸到了相對主流的水平,那麼整車的設計成熟度更高、看起來大氣且無明顯槽點的捷途X90,恰恰是最能迎合潛在消費者的喜好。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而也許自始至終,捷途就沒有將目標客戶定位在一二線城市,三四線那些尋求家庭第一臺車的用戶才是其真正的目標群體。那麼對於這些消費者來說,足夠大的車身尺寸和隨之而來的車內空間、大氣的外觀造型和檔次感不錯的內飾,基本就已經能夠滿足他們心中的期許。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至於機械素質、駕乘體驗等等,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成為這類消費者關注的重點。所以這就導致了捷途的有的放矢,甚至高配車型上純粹為了滿足視覺需求的255/45R20的巨大輪胎,都是基於這一理念而出現的產物。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你很難去評價這樣的產品思路是對是錯,因為說到底每個消費者的用車需求都是有所區別的。且如果單純以銷量作為評判標準的話,那麼在相同思路下誕生的X70系列已經用四個月的時間突破了四萬的總銷量,不可謂不成功。

而捷途X90價格能夠下探那麼低的另一層原因,主要在於配置的差異化。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雖說X90定位更高、價格也更高,但在一些隱性配置上是有所縮水的,就比如1.5T8AT智享型以下的六個版本,均無緣後多連桿獨立懸架;又比如低配版本只有前排兩個安全氣囊,三個最頂配才額外增加了側氣囊以及側氣簾;或者像是1.5T兩個入門版沒有ESP、低配車內遮陽板不帶照明燈等等,都為X90入門版車型的價格下探留出了成本空間。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在過去的這些年當中,部分自主品牌逐漸呈現出這樣一種態勢。即自己耕耘市場多年後,發覺一味徒增加性價比是一件既影響自己創收、又比合資低人一等的虧本買賣,於是他們改走起了精品路線,力圖通過盡善盡美的產品來與合資品牌平起平坐。

最低1.17萬一個座位,捷途X90能否重新定義“性價比”?

但考慮到國內市場的巨大體量,必然會對不同層次的產品、不同取向的產品都有一定需求,在預算充足的消費者尋求精品車型之餘,勢必也會有一群消費者渴求性價比更高、更好看更能裝的車型。而很顯然,捷途產品序列便是瞄準了這塊逐漸被主機廠所忽略的細分市場,而後依靠高性價比的車型強勢切入。

至於捷途X90最後的銷量,真的無須擔心。用一臺合資A級轎車的價格買到一臺大7座SUV,在三四線城市一定會有大批消費者覺得這是筆相當划算的買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