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什么在国际上反响热烈?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什么在国际上反响热烈?

(图为2018年6月12日,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西郊的姆菲鲁地区拍摄的中国援建的中刚友好医院。新华社 记者 王腾摄)

早在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提出“新丝绸之路”,倡导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把中亚五国跟阿富汗连在一起。同年他还提出印太经济走廊,用基础设施把印度洋和太平洋连在一起。这些倡议的内容虽然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似,但是在国际上反响甚少。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得到积极响应,不仅“一带一路”国际峰会成功召开,亚投行成员国也在不断增多。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比较优势。要致富先修路,一个发展中国家把基础设施完善了以后,才能够进入到现代化的进程。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瓶颈是,必要的基础设施严重欠缺,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就没有办法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发展现代化的产业去提高生产力。中国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最强的国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快,培养了世界规模最大、非常有竞争力、效率非常高的施工队伍,在国际上竞标,我国施工队的成本多在其他国家施工队的一半以下,甚至三分之一。

中国外汇储备率高,投资回报率高,可以实现双赢。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我们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这些外汇储备过去买美国政府的债券或是股票。美国政府的债券回报率非常低,如果去除通货膨胀是负利率。美国股票市场泡沫很大,风险很高。我国这3万亿美元储备当中一部分资金可以用来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只要这些项目选择好,回报率会相当高,可以实现双赢。

中国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发展提供机遇。二战以后,成功的发展中经济体非常少,少数成功的发展中经济体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抓住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窗口机遇期,从农业经济变成现代化的制造业经济。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抓住了当时亚洲四小龙工资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移的窗口机遇期,因而迅速发展起来。现在中国已经是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很快将变成高收入经济体,让中国变成世界工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逐渐失掉比较优势需要向海外转移。当下,中国大陆整个制造业雇佣的人数是1.24亿,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雇佣的人数达到8500万。从这个统计指标来看,我国实际上创造了一个足以让“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收入水平在我们人均GDP一半以下的国家,以及部分非洲国家,同时进入到工业化、现代化的窗口机遇期。如果他们解决了基础设施的瓶颈限制,就有可能抓住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窗口机遇期。

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适用性。二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自己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他们在政策上以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为指导,却忽略了理论和经验的适用性决定于前提条件是否具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条件不同,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用在发展中国家难免有“南橘北枳”的局限。我国的条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较为相同,来自于我国的经验、理论和思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动员资源,克服困难,抓住发展机遇将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参见:《为何中国“一带一路”引起热烈反响,美国“新丝绸之路”反响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