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遺韻」古街西風斜陽下!穿越千年,看西街與鬆茂古道的歷史

<strong>遇見都江堰<strong>ID:<strong> yujiandjy

好山好水好空氣……在大美都江堰,遇見一切美好~~

老街老巷總是瀰漫著市井和人文的味道,它是反映一座城市社會歷史的“活化石”,也是一座城市從孕育到生長全過程的歷史見證。前段時間,小編和大家一起回憶了<strong>【五桂橋街】的時光,不禁感慨萬千。

戳上方圖片查看五桂橋的故事

今天,咱們接著來看看西街與松茂古道的故事。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此去山行達藏羌,岷山岫石燦商廊。

筆筒瓶硯千雕手,壓斷灌州玉市場。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西街市井

<strong>西街與松茂古道

風過耳,馬幫的鈴聲猶在,彷彿還響在玉壘關口。

最後一抹夕陽將他們的身影永遠定格在那一段石板古道上,悲壯而落寞。蕭瑟的西風挾著萬年亙古不化的寒意漫卷而來,彷彿要述說一路上“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的蒼涼!然而,最終它卻一言不發,在玉壘關上佇足守望,默默地注視著寶瓶口以遠的千里平疇和小橋流水人家。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西街松茂古道出口

西德尼·戴維·甘博(美國)攝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舊時生活

沉默千年的往事在風沙中漸漸浮出,凸現,一隊馬幫從都江堰西街出發,他們沿著這條近700裡的茶馬古道,往返於松潘和都江堰之間。甚或抵達更加渺遠的絲綢之路。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西街上的運木人

西德尼·戴維·甘博(美國)攝

<strong>一

數千年來,這條從西街出發迢遙的古道一直是川藏經濟的生命線,藏區人民就從是通過這條古道用他們的毛皮、馬匹等貨物換回生活所需的鹽巴、糧食和茶葉……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也在這段窄窄的古道上演。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1940年代的松茂古道禹王宮段

據著名學者任乃強、張至皋所著的《四川地名考釋·灌縣》記載,<strong>該茶馬古道是李冰主持創建都江堰時,因“開龍溪娘子嶺徑通冉駹的山道”,後稱為“松茂古道”,全長640裡。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沿岷江河谷而行的松茂古道 莊學本 攝

史載,李冰創建都江堰時,曾得到少數民族湔氐的大力相助,為了以示謝意,李冰於公元前256年建堰成功之後,又組織人力龍溪、娘子嶺逕通冉駹的山道,後經許多代人的努力,才形成今天的“松茂古道”。如果按時間推算的話,這條綿延近七百里的進藏之路已經穿過了至少兩千年的蒼茫歲月,<strong>它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茶馬古道之一。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松茂古道上的馬幫

路得·那愛德(美國)攝

松茂古道從西街出發,沿著岷江上溯,是古代通往“蠻夷地區”的道路和川中盆地連接西部高原的紐帶。無數的歷史遺蹟證明,<strong>最<strong>遲在三國時期,松茂古道就已經相當繁榮了。從茂縣較場疊溪地震遺址的唐代摩崖造像推測,在公元七世紀時松茂古道就已經是一條往來商賈不絕於途的交通大動脈了,<strong>明代時的茶馬互市讓松茂古道的繁盛達到了巔峰

,所以“松茂古道”又稱為“灌松茶馬古道”。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松茂古道上的背夫和挑者

路得·那愛德(美國)攝

這一段路曾經是異常繁華的商業要道,各路商賈用騾馬、犛牛從藏區運出毛皮、山貨、藥材,然後在都江堰市西街換回藏區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糧食、鹽巴、茶葉、布匹和玉器。<strong>又因其是南方通往藏區的唯一商業通道,所以又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西街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每到交易那天,西街就人山人海,熱鬧非常,高聲叫賣的、低聲還價的,大聲爭執的響成一片,經過商量、比較、計算,一筆筆生意在一條不大的街上談成了。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1987年的松茂古道禹王宮上段 何一西 攝

<strong>二

1939年,著名國畫家董壽平先生抗戰時避亂成都,後遷居灌縣西街,數年後又遷北街。<strong>在灌縣一住12年,1951年才舉家遷往北京。<strong>當時董壽平先生就借住灌縣西街玉壘草堂(董先生仿杜工部草堂命此名,位置大約就在西街原玉壘中學附近)。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現在的西街董壽平舊居

董壽平從最初的驚慌失措到隨後的逐漸安定,生活無虞,安居樂業,深入古堰、阿壩名山大川,忘情山水,師法自然,潛心作畫,完成書畫作品數千幅之多。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董壽平畫作《梅花》

董先生所居的玉壘草堂更是名流聚集,高朋滿座。于右任、謝無量、張大千、徐悲鴻、黃炎培、趙少昂、林山腴、聞在宥、龐石帚、何仙樵、彭雲生、陸儼少、陶亮生等當世大家與灌縣本地的宿儒羅伯濟、尹席珍、賈思徽、廖禹九、葉慧三、黃瑞生、謝羹堂、陳夢龍、謝丕承、張鵬霄、劉質民、餘定夫……常年與董先生在此切磋學問,探討藝事,互相砥礪,轉益多師。忽忽幾十年過去了,當年大師們的飄逸身影和朗朗笑語彷彿還在西街上回蕩……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1980年代西街街景

<strong>三

關於西街,它承載了著名油畫家張學忠先生太多的記憶。他曾經一次又一次的揣著鄉愁,揹著畫夾,走進西街寫生。畫街道上那些深深淺淺的歷史痕跡和濃濃淡淡的歲月記憶。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1990年代的西街舊貌 何一西 攝

他曾在《草根的街》中滿懷深情地回憶道:

“不知繁榮了多少年的茶馬古道,從六十年前開始,熱鬧快速消散。在西街中段,我的伯曾祖父曾經營過的“鴻發客棧”門前店招“夜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燈籠早已熄滅,街口繁忙的“車車鋪”(琢玉工房)早已退入老人們的記憶深處。混合了馬幫們的汗臭、馬糞的空氣,石板上得得脆響的馬蹄聲早就杳不可聞。就連途徑西街,揹負重貨的男女老少沉重的腳步、喘息,以及手中“拐耙子”在路上的叮叮聲和背夫歇氣時的唿哨也盡都消失在時間歷史的吸音壁上。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老西街街口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松茂古道上的背柴人

路得·那愛德(美國)攝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生計,舊城太多的大叔、大嬸,乃至於小到十二、三歲的男孩,都幹過背磚瓦的沉重勞動。……只要天不下雨,西街的熱鬧就會從東方未明直到中午一點過。不知有多少西街的鄉親父老加入過這個背運的洪流。那年月,城裡幾乎家家都有背篼。西街,層層疊壓了千萬雙腳印,浸透了古城鄉親的汗水。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松茂古道河街子民居 何一西 攝

歷史演變得真快。近四十年來,西街謝絕了往昔的喧譁,成為一條平靜、安詳、親切的街……”

張學忠《草根的街》節選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1990年代的西街街口舊貌 何一西 攝

正如張學忠先生所說,今天的西街已經成為這座城市最後的歷史見證人與靈魂守望者。暮色緩緩地降落大地,隨著木板門在吱嘎聲輕輕的關起,一段多姿多彩的歲月和一段車馬轔轔的古道便在老人們日漸衰老的咳嗽聲中成了往事。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1990年代的西街舊貌 何一西 攝

<strong>四

漸漸熱鬧起來的是松茂古道,一隊隊騾馬馱著貨物,馱著商賈,馱著山裡人零零碎碎的日子默默地走在山道上,踢踏踢踏的蹄聲成為山路上最有節奏的音樂,敲打著一塊塊青石鋪成的鍵盤。商賈們則開始計算這一趟下來是虧還是盈,還有哪些貨物遺忘了,還有哪些貨物下次不能再買了。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1984年的松茂古道西關城門段 何一西 攝

要把貨物運到藏區,玉壘關是必經之路,它雖然離西街不到一公里遠近,但是作為成都入藏的第一關,它的意義非同一般。它建於大中十年(852),由白居易的堂弟、著名詩人、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白敏中親自主持修建。左邊絕壁臨江,右邊危巖高聳,具<strong>有“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之勢,藉以屏障川西,故又有川西鎖鑰之稱。然而,這只是入藏第一關,松茂古道才剛剛起步。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1950年灌縣城西門

<strong>“三堖九坪十八關,一鑼一鼓到松潘”,這是詩人對松茂古道的詩意描述。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1987年的松茂古道禹王宮下段 何一西 攝

從這裡經汶川、茂縣,然後才能到達松潘。近七百里漫漫長路,就像一條金線將三堖(壽星堖、西瓜堖、東界堖)、九坪(豆芽坪、銀杏坪、興文坪、大邑坪、楊木坪、富陽坪、周倉坪、麂子坪、鎮坪)、十八關(玉壘關、茶關、沙坪關、徹底關、桃關、飛沙關、新保關、雁門關、七星關、渭門關、石大關、平定關、鎮江關、北定關、歸化關、崖塘關、安順關、西寧關)、一鑼(羅圈灣)、一鼓(石鼓)等顆顆明珠串成一條彩練掛在岷山的腰間。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43年)松茂古道滑竿 莊學本 攝

我們從照片上可以看出,當年的松茂古道上的勞作者!他們揹著貨物、擔著籮筐穿行在漫漫長路上,攀援在陡峭的山谷間,為生活而艱辛奔波。而更加壯觀的馬幫也留下了極為罕見的影像。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松茂古道西山亭下段

<strong>五

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九月初九,被譽為<strong>“川西第一大才子”的藍翎候補知縣董湘琴(公元1843—1900年)攜著家眷,揣著詩稿,沿著松茂古道出發了。此次<strong>“三堖九坪十八關,一鑼一鼓到松潘”之行,是應松潘廳總兵夏毓秀之邀做其幕僚前去赴任的。一路之上,松茂古道沿途美景讓董湘琴一掃胸中之鬱悶,抑鬱多年的詩情噴薄而出,他情隨物移,詩由景生,沿途讚歎不已,一路吟唱不絕: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1990年代的西街

“橐筆往西遊,灌陽鬱郁閒居久。幾幅魚書催促後,辭不得三顧茅廬訪武侯,把行期約定在九月九。走!……行行至白沙,路轉西斜。平疇入望野桑麻,流水小橋,是一幅蘇州圖畫。舟人自舟,筏人自筏,生涯在水涯。回首灌城,茫茫雉堞殘陽下。長橋竹索橫空跨,過橋來,柳蔭閒話。”

(《松遊小唱》節選/ 董湘琴)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2001年的西街 王國平 攝

董湘琴在前往松茂古道上,大膽突破傳統格律詩的束縛,自成風格,完成了1212行的長篇紀遊體長詩《松遊小唱》,開創了長篇紀遊體詩歌的一代風氣,為我們織就了一幅松茂古道、岷江河谷恬淡樸實的山水風情畫卷。詩歌一經完成,便婦孺皆知,廣為傳唱,至今,岷江河谷兩岸的許多老人都還能夠隨口吟誦部分章節。<strong>這是攝影技術進入川西之前,人們對松茂古道最完整的文字記載。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西街 崔巍 攝

1959年,隨著成阿公路的修建,古道逐步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當年六百餘里漫長的松茂古道如今已經只剩下玉壘關一帶短短的、不到兩公里的長度,成為茶馬古道上的一段領結而已。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2008年前的西街舊貌 江明義 攝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2009年西街團年飯 張銓生 攝

小編按:看完這段文字,再到西街和松茂古道上走一走,去追尋那段逝去的歲月!文據王國平,有刪減;圖據莊學本、西德尼·戴維·甘博、路得·那愛德、何一西、江明義、張銓生、王國平等,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古城遗韵」古街西风斜阳下!穿越千年,看西街与松茂古道的历史

主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傳部

主辦:都江堰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主編: 劉 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