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薛仁貴孫子起兵造反,失敗投降後被封王,最後做了宰相

為何薛仁貴孫子起兵造反,失敗投降後被封王,最後做了宰相

在中國民間有很多有關薛仁貴的文學作品,其中為人熟知的有《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等,還有《薛剛反唐》這部小說,它講述的是薛仁貴的孫子薛剛因滿門遇害,遂起兵反唐,輔佐廬陵王李顯,討伐武則天的故事。小說源於現實,在真實的歷史中薛仁貴卻是有位孫子起兵造反,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為何薛仁貴孫子起兵造反,失敗投降後被封王,最後做了宰相

薛仁貴為大唐拼死拼活才“搞到”一個郡公,可以說已經獲得了當時名將的最高待遇。但是薛仁貴的孫子薛嵩比他爺爺還牛,造過反、投過降、當過王、最後官至“宰相”,人生經歷可謂是極其豐富。為什麼這位薛嵩在起兵造反後沒有被滿門抄斬,反而走上了人生巔峰?聽小編細細道來。

為何薛仁貴孫子起兵造反,失敗投降後被封王,最後做了宰相

回到唐朝唐玄宗末期,那時薛嵩滿腔抱負,想幹一番大事業,成就爺爺薛仁貴一樣的功績,奈何當時唐玄宗整日與楊貴妃廝混,朝野腐敗,國家大權掌握在楊國忠這一類奸臣手中,薛嵩只憑著薛仁貴的“老臉”獲得個小官,而且官職一直得不到提升,滿腔抱負得不到施展。

為何薛仁貴孫子起兵造反,失敗投降後被封王,最後做了宰相

自古亂世出英雄。公元755年,唐朝時期最大的動亂來臨了,“安史之亂”使盛極一時的唐朝由盛轉衰,這一亂世期間也使不少“英雄”崛起,其中最大的“英雄”是郭子儀,而最具戲劇性的“英雄”便是薛嵩。為什麼說薛嵩這個“英雄”最具戲劇性呢?因為薛嵩最開始並不是一個“英雄”,而是一個叛賊。安史之亂之時,薛嵩不滿唐玄宗對自己的安置,趁勢起兵,追隨安祿山造反,因其作戰勇猛,為安祿山立下大功勞,被安祿山提拔為相州刺史。雖然造反初期勢如破竹,但好景不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安祿山漸漸地扛不住朝廷的攻勢了,在史思明戰敗之後,薛嵩更是擔驚受怕,認定朝廷會取得最終勝利,生怕自己被朝廷秋後算賬。在一番艱難地思考後,薛嵩做個了一個影響其後半生的決定:率眾投降朝廷。

為何薛仁貴孫子起兵造反,失敗投降後被封王,最後做了宰相

也許是薛嵩“氣運”大爆發啦,他投降後朝廷非但沒有處置他,反而狠狠地嘉賞了他一番,封薛嵩為檢校刑部尚書,加相州,衛州等四州節度使,可謂是因禍得福。薛嵩在被朝廷嘉獎後,對朝廷感激涕零,在之後的工作中政績突出,朝廷封其為高平郡王,尚書右僕射等職務,薛嵩的兩個兒子也被封了大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