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讓熱點案件成為全民法治公開課

<strong> 讓熱點案件成為全民法治公開課

<strong> 最高法2018年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掃描

最高法:讓熱點案件成為全民法治公開課

在微信群裡發個紅包,如果動機不純、方式不對,也可能涉嫌犯罪。

2018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佈會,公開發布5件依法嚴懲網絡犯罪指導性案例。其中,指導案例105號《洪小強、洪禮沃、洪清泉、李志榮開設賭場案》和106號《謝檢軍、高壘、高爾樵、楊澤彬開設賭場案》,都與微信群賭博有關。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近年來,利用微信群以搶紅包的方式開設賭場的案件屢見不鮮,危害嚴重。這兩起案例,既能指導司法機關依法辦理類似案件,也能教育引導社會公眾遵紀守法。

“人民法院對案件的裁判是社會價值取向的風向標。要加大以案釋法力度,讓熱點案件成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開課。”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近日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從發佈典型案例到發佈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從“大法官開庭”播出到“決勝執行難”全媒體直播……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用多種形式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讓法律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strong> 大法官開庭節目

<strong> 以案釋法打造精品課程

“由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孫華璞主審的張文中案再審改判無罪,通過全媒體直播和深度報道,引發了現象級的宣傳效應。”楊萬明這樣講述他眼中的張文中案。

2018年5月31日上午10時,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一法庭公開開庭宣判原審被告人張文中詐騙、單位行賄、挪用資金再審一案。幾天之內,國內外媒體相關報道轉載達4000多篇,中國庭審公開網再審宣判視頻觀看量超過620萬。

與張文中案再審一樣,顧雛軍案再審也是“大法官開庭”節目中的成功之作。

2018年6月13日至14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公開開庭審理顧雛軍等虛報註冊資本,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挪用資金再審一案。對於這起備受社會關注的再審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庭審活動全公開、全透明,採取了“旁聽+融傳媒”的方式,形成了法庭內外的兩大公開場域。

為此,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組織10多家媒體對庭審過程進行全程圖文直播。截至庭審結束次日,主持話題“顧雛軍案再審”閱讀量高達2117萬次,中國庭審公開網直播播放量達417.3萬次,媒體相關報道及轉載累計2049篇。

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司楠注意到,全程圖文直播中,不僅包含了庭審的全部內容,更將庭審中的諸多細節,如被告人哽咽、審判人員維持法庭秩序等囊括其中,“公眾即使不在庭審現場,也猶如身臨其境”。

“大法官開庭”系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共同製作的普法欄目,旨在打造精品課程,通過以案釋法的方式,舉辦全民共享普法課堂。

在楊萬明看來,大法官開庭審案不僅踐行了“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的司法責任制要求,也向社會公眾展現了人民法院對實現“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工作目標的堅定決心和不懈追求,充分發揮法治理念的價值引領作用,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strong> 決勝執行難直播

<strong> 營造自覺尊法輿論氛圍

2018年6月29日,在北京東城法院強制執行現場,宣讀搜查令、搜查、現場組成合議庭、作出處罰決定、當場送達等一系列程序,通過直播形式,被1400多萬名網友在線觀看。

和1400多萬名網友不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劉紅宇應邀到現場觀摩第八期“決勝執行難”全媒體直播活動。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劉紅宇對活動諸多細節仍然印象深刻。

“直播不僅能夠讓觀眾直觀地看到執行工作究竟難在哪裡,也讓人們看到法院全力以赴解決執行難的決心和成果。將這種教科書般的強制執行通過媒體直播的形式展現在公眾面前,有利於在全社會營造自覺尊崇法治的輿論氛圍。”劉紅宇說。

普法與法治形成的良性循環,同樣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厲莉深有感觸。

2018年,房山法院組織了30多家媒體到現場直擊“院長簽發首個自訴案件逮捕令案”,希望以此精準對焦重大典型案件,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藉助媒體力量助力攻堅執行難。

“讓廣大百姓瞭解執行相關的法律問題和拒不執行的法律後果,以期達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彰顯法治威力,特別是對‘老賴’和存有僥倖心理的被執行人起到震懾作用,讓百姓從內心認可並支持法院判決,依靠百姓力量,全面破解執行難。”厲莉說。

2018年是“基本解決執行難”決戰決勝之年,最高人民法院把普法工作看作“第二戰場”,通過生動的集中宣傳,吸引全民關注、引導全民參與、凝聚全民共識,在全社會營造自覺尊崇法治、主動維護法治權威的輿論氛圍。

自2018年5月17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在山東、北京、江蘇等地法院舉辦了36期“決勝執行難”全媒體直播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12月18日,“決勝執行難”全媒體直播活動中,超過5億人次網友在線收看直播。從2018年5月至今,全國各地法院已開展全媒體直播活動400多場。

厲莉認為,通過“決勝執行難”全媒體直播活動,能夠彰顯法治威力,捍衛法律權威,促使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strong> 注重普法技術創新

<strong> 讓法律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在楊萬明看來,普法工作同樣如此,要善於抓住熱點案件的普法時機,不斷加強傳播手段和創新話語方式,才能讓法律更快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2018年4月26日,在克里斯蒂昂迪奧爾香料公司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商標駁回複審行政糾紛案宣判中,最高人民法院全程依託“大法官開庭”,組織30多家媒體並機直播,為公眾上了一堂知識產權領域的普法課。

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離婚糾紛、網約車犯罪情況、司乘衝突等社會熱點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及時向各大媒體發佈多期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均引發了社會高度關注和積極反響。

藉助重大、熱點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不斷宣傳法治觀念,不斷豐富法治課程,不斷推動普法工作向縱深開展。

與此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還注重普法技術的創新。為順應當前新媒體發展趨勢,全國已有超過1400家法院分別入駐了抖音、快手、知乎等短視頻、知識問答平臺。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還結合普法工作,製作推出了摺紙動漫、H5、微信小遊戲、微視頻等多種新媒體產品,提升了普法實效。

“人民法院開展普法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把握媒體發展趨勢,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傳播好中國法治聲音,更好地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人民群眾心中落地生根。”楊萬明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