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購的德制軍艦定遠和鎮遠有什麼缺陷嗎?

水原純2636


在我看來,定遠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小。排水量7220噸,長度90多米不到100米,同西方海軍同時期萬噸級的鐵甲艦相比體格相當小,卻扛了4門12英寸主炮。


設計這麼小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是為了省錢,第二就是缺乏天然深水港,不宜把定遠造的太大,所以只能造個小號的。

而且定遠艦在火炮方面也存在極大的問題。
兩門主炮由於船小不值得太近,導致火炮射界受到影響,不能同時向一側開火。


而且從上圖可以看出來,定遠艦主炮是多麼短了。雖然號稱是12寸巨炮,但是由於船體太小以及炮臺緊挨著,只能裝25倍徑的主炮,對射程、殺傷力以及彈種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比如說,主炮炮管就和長倍徑炮彈不配套,只能裝原廠的短倍徑炮彈,而裝不了殺傷力強的長倍徑炮彈。不過,北洋海軍仍然對此做出過嘗試,比如說大東溝海戰,重創松島的那一炮很可能就是長倍徑炮彈打的。
鎮遠曾經命中松島炮廓,並引起松島一連串爆炸,一門4.7英寸速射炮炮管因爆炸彎曲。

當然,定遠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炮少,全艦隻有4門12寸主炮和兩門150副炮,剩下的都是小口徑機關炮,炮位是非常少的。
下圖是日本對鎮遠艦的改裝,將首尾的150副炮換乘成6寸速射炮,以及犧牲向後射擊的能力在主炮後部安裝兩門6英寸速射炮,這就是船體較小給定遠帶來的劣勢。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定遠和鎮遠在甲午海戰中以實戰來證明了它的艦艇設計的優秀以及德國工藝製造的精良。作為北洋水師的精銳日本一開始就針對定遠和鎮遠,並且定遠和鎮遠作為打頭陣的兩艘船,一直受到日本海軍各型炮火的針對,據戰後統計,定遠艦被命中160多發炮彈,鎮遠被命中220多發炮彈,而當時日本的最高命中率僅為2%,那你可以算一算日本總共向它發射多少發炮彈。



定遠級是以德國薩克森級戰列艦為建造藍本放大的一艘船,滿載排水量高達7670噸,是北洋水師乃至亞洲地區排水量最大的戰艦。於1883年在德國開工,1885年回國,1886年初服役。擁有四門1880年制的25倍徑305毫米克虜大炮,以及首尾兩門150毫米克虜伯炮,四門75毫米克虜伯舢板炮,57毫米47毫米哈乞開斯速射炮各兩門,還有37毫米哈奇開斯五管機關炮8門。這樣的火力可以說十分強大。
聽說有人說這門炮短……


如果非要找它的缺陷的話,那隻能說305口徑這款炮射速太慢,因為建造年代比較早,使用的是架退式火炮射速,僅有三分鐘一發。不過相比之下日本為了對付大清定遠級戰列艦特地向法國自定製的“三景艦”的320毫米主炮,射速遠遠低於北洋艦隊,命中率更是為0。而在甲午海戰中,日本真正發揮作用的是中口徑速射炮。這種速射炮在甲午海戰前才裝備不久,而大清北洋水師也訂購了中口徑速射炮但是裝備的數量不多,只有18門,而日本卻高達170多門,所以………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清末從德國伏爾鏗船廠訂造的“定遠”“鎮遠”號鐵甲艦,是北洋海軍的主力艦,屬於同型姊妹艦,如果要說這兩艘軍艦存在的缺陷,最為突出和明顯的就是火力不足,具體表現則是主炮的威力過弱。

“定遠”“鎮遠”艦排水量7335噸,最主要的武備是每艘軍艦裝備的4門305毫米口徑的德國克虜伯火炮。這種305火炮,一度被認為威力巨大,但是近年來通過歷史研究發現,“定遠”“鎮遠”裝備的實際上是一種過時落後的低威力版本的305毫米火炮,即1880年前式。

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火炮,在1880年發生了質的飛躍,通過冶金和鑄造加工技術的發展,誕生了新式的長身管克虜伯炮(即長倍徑炮,火炮的身管長度相對於口徑的倍數,就是倍徑)。為作區分,舊式的短管克虜伯稱為1880年前式,新式的克虜伯則稱為1880年式。

(“定遠”級原是設計中,首尾副炮原本是1880年前式210毫米炮,後來改為1880年式150毫米炮)

“定遠”級鐵甲艦訂造時,按說剛好趕上了德國1880年式新式艦炮的誕生,應當採用新式的火炮。而事實上,中方技術人員似乎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例如“定遠”的初始設計中,首尾兩門副炮是1880年前式的短管210mm克虜伯炮,中方後來修正為1880年式的新式長管150mm炮,北洋水師軍官劉步蟾還曾就此進行過評價說明,認為雖然口徑變小,但是新式長管炮的威力大,150mm新式炮的性能基本上可以和舊式210mm炮相抗衡。

(“定遠”主炮的炮管有多短,從這張照片可以感受一下)

不過在主炮方面,“定遠”級則延續了原設計中的短管305毫米舊式炮。這一情況最大的可能是因為“定遠”級軍艦的艦長過短,難以安裝新式長管炮。“定遠”級軍艦從訂造之初,北洋大臣李鴻章就特別對噸位、吃水、規模作了限制,認為不應建造得過大,既考慮到成本,也考慮到中國港口普遍吃水淺的情況。

“定遠”級的長度不到100米,兩座分別安裝雙聯305毫米大炮的炮臺以斜聯方式佈置在艦體中部,受艦體長度所限,兩座炮臺相距較近。根據2座炮臺需要能同時朝向艦首、艦尾以及左右舷射擊的要求,炮管過長就會發生碰撞阻礙,諸如撞到位於兩座炮臺中間的司令塔等等。305毫米舊式短管炮的長度,剛剛能夠滿足這一條件,而新式的長管炮則不適用於“定遠”級炮臺狹窄的環境。由此,“定遠”級軍艦屬於是新艦裝舊炮的配置。(由於這種環境的逼仄,後來“鎮遠”編入日本海軍後,日本人也對4門尺寸和周邊環境非常貼合的主炮無法下手,沒能進行換裝)

下面列舉以下幾種不同型號克虜伯炮的主要參數,從中就可以看到“定遠”所裝備的短管305毫米炮有多弱。

克虜伯1880年前式

305毫米短管炮,穿甲彈彈頭重325公斤,彈頭裝藥3公斤,發射藥重72公斤,穿甲威力441毫米(“定遠”所裝備的型號)

克虜伯1880年式

305毫米35倍徑炮,穿甲彈彈頭重455公斤,彈頭裝藥4.6公斤,發射藥重141公斤,穿甲威力682毫米

260毫米35倍徑炮,穿甲彈彈頭重275公斤,彈頭裝藥3.2公斤,發射藥重87公斤,穿甲威力571毫米(“平遠”主炮型號)

210毫米35倍徑炮,穿甲彈彈頭重140公斤,彈頭裝藥1.6公斤,發射藥重45公斤,穿甲威力451毫米(“濟遠”“致遠”“經遠”等艦主炮型號)

由上述對比不難看出,“定遠”305毫米口徑短管炮的穿甲威力甚至只相當於210毫米口徑的新式克虜伯炮。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火炮炮管短,炮彈發射時的加速距離短,導致初速慢。

另外一方面則是,1880年前式短管克虜伯和1880年式長管克虜伯所配套的炮彈也完全不同,“定遠”所用的短管克虜伯,因為炮管短,隨之而來的是藥膛也短(炮管內填裝容納彈頭、發射藥的部分),克虜伯公司給這種火炮配套的是一種短炮彈,通常為2.8倍徑(炮彈的長度是口徑的2.8倍)。而新式克虜伯火炮,炮管長、藥膛長,加之炮管的耐壓力更強,所配用的是專門改良的長炮彈,通常為4倍徑。

這兩類炮彈本身的重量區別極大,彈頭裝藥量區別也大,由此導致了打擊威力截然不同。

在有關甲午戰爭的史料中,可以看到一些北洋海軍洋員和軍官對“定遠”艦主炮炮彈的吐槽,主要集中在彈種以及彈型上,後者普遍認為“定遠”艦裝備的長炮彈太少,而短炮彈的威力不足。

(日本佐世保舊海軍墓地中陳列的一枚繳獲的中國4倍徑1880式新式305開花彈)

實際上,這是一個讓人看了感到毛骨悚然的記錄,說明了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時,曾試圖給“定遠”的短管305炮裝入長管火炮所用的長炮彈,即4倍徑炮彈。由於“定遠”305大炮的長度是固定的,硬要使用這種不匹配的彈頭,對炮膛傷損會極大,甚至可能要冒炸膛的風險。這種彈頭所標配的發射藥量極大,而“定遠”的短305火炮顯然無法容納,因而只能採取減裝發射或者使用燃速大的猛火藥發射,前者會使長炮彈的射程變短、威力減弱,後者則要冒著炸膛的危險。

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長炮彈的彈道參數等和短炮彈完全不同,意味著北洋海軍原有的305火炮炮表不適用於這種新彈藥,倘若戰前沒有進行測試、重新修訂專門的炮表,實戰中這種炮彈的命中率也是個大問題。

(日本佐世保舊海軍墓地陳列的一枚2.8倍徑的1880年前式305穿甲彈。這種2.8倍長度的炮彈才是“定遠”級的原配型號。於1880年式的新炮彈相比,除了炮彈很短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外觀特徵:即1880年前式的炮彈,彈體上帶有上、下兩條彈帶,而1880式的炮彈只有底部一道彈帶)

根據現存的史料和實物來看,“定遠”“鎮遠”艦在甲午戰爭中主要使用的還是天津機器局生產的原配的2.8倍短炮彈,4倍的長炮彈也有出現,但是數量極少,可能是臨時進口的產品,並改變不了短管305火炮威力弱的毛病。


海研會


定遠和鎮遠屬於“薩克森”級改進型,是蒸汽主力艦時代早期發展尚不完善的鐵甲艦,因此缺陷是比較多的。

第一,航速太慢。設計航速16節但實際上鎮遠、定遠都開不到這個速度(尤其定遠只有不到15節),這個速度即使在當年也是偏慢的,結果就是敵人撤了追不上、敵人太強也跑不掉,敵人變陣同樣跟不上節奏,上述問題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暴露無遺。

第二,主炮射速太慢、配置不合理。四門主炮分別安放在左右舷的兩座炮臺中,這樣一來它們除非首尾對敵否則無法讓所有主炮發揮威力,而這四門炮的射速又極慢(10分鐘三發),如果只有兩門能發揮威力,基本上就打不到什麼了。更要命的是當時戰列艦和主力艦編隊的戰術,是橫陣、以舷側對敵,因為不論更舊式的舷側炮還是更新式的、沿中線佈置火力的炮塔炮,都是舷側才能發揮全部火力,即便在北洋艦隊裡,多數巡洋艦也是這樣設計的,但北洋艦隊卻因為兩艘主力艦主炮系左右舷配置,需要以首尾對敵,只能採取縱列,偏偏定遠、鎮遠航速還特別慢,結果就容易陷入被動、甚至混亂。

第三,該配置的裝備配置不足,無關緊要的功能過剩。這樣一艘主力艦,主炮設計不合理且射速偏慢,就應該設置更多的二級主炮或副炮彌補其不足,這也是前無畏艦時代主力艦的標配,但作為試驗型艦艇的“薩克森”級中口徑炮只有前後各一門單裝,炮管數甚至比主炮還少。與此相反,前後設推進裝置、艦載魚雷艇等華而不實的功能一應俱全,實戰中並無大用。

第四,奇葩的艦橋構造。“薩克森”級異想天開地將主炮裝在固定的炮廓中,實戰時主炮旋轉而炮廓不轉,更要命的是,在左右炮廓上設一個飛橋,而艦橋則設在這個飛橋上,這簡直是拿指揮部的安全當兒戲。實戰中“定遠”號就因為自己主炮開炮震壞飛橋,導致丁汝昌以下全數震暈,全艦隊在敵我接近的關鍵時刻突然失去統一指揮,後果大家都看見了。


陶短房


定遠號和鎮遠號都是晚清政府委託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設計製造的,兩艘戰艦都是7000多噸。定遠號花費140萬兩,鎮遠號花費142萬兩。是當時晚清政府最大,也是整個亞洲最大的戰艦。被西方稱為“永不沉沒的戰艦”,可見它有多少的先進。

世界上任何產品都有優缺點,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防護裝甲厚,火力猛,主炮火力大。最大缺陷就是,射速慢,航速也慢。

在快魚吃慢魚的時代,這是一個致命的缺陷。但是,在好的產品,也是人在操作。晚清政府對戰艦的保養跟不上,經費也是一個大問題。維持戰艦的經費,也被慈禧太后拿去用在自己的生日宴會上。

當時的統治者和民眾完全沒有國家認同感,沒有契約精神,依然過著天朝上國的黃粱美夢!當西方在熱火朝天的進行著工業革命的時候,清政府依然坐著自己鍾愛的馬車在神州大地上吱吱呀呀的徘徊著。依然穿著黃袍馬褂,滿口之乎者也。

沒有抬頭看看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所以,甲午戰爭註定是失敗的,為什麼會失敗,我們下期再講。





靈魂走鬼


1880年(清光緒六年),北洋大臣李鴻章通過中國駐德國公使向德國的伏爾鏗造船廠訂造,並派人駐廠監造,該級艦設計時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鐵甲艦--英國"英弗來息白"號和德國"薩克森"號二艦的優點,為"遍地球第一等之鐵甲艦",北洋大臣李鴻章親自為二艦命名,"定"、"鎮"二艦,同年一起在德國購買的還有一艘2440噸巡洋艦濟遠艦,二艦於1885年開始服役。

當時的北洋水師成為中國第一支近代化的海軍,北洋水師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定遠和鎮遠兩艘旗艦,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軍艦,在當時更是沒有能與之匹敵的對手。這是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軍,而定遠、鎮遠在漫長的時間裡一直作為中國海軍的象徵。

13年後,這兩艘重鎧鉅艦在實戰中證明了其價值。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軍主力在鴨綠江口大東溝海面遭遇。北海戰爆發後不久, “定”“鎮”二艦遭遇日艦全隊圍攻。“定遠”艦累計中彈159發 “鎮遠”艦中彈220發,但其裝甲堡自始至終未被日艦擊穿,主炮到戰鬥結束時仍可使用。兩艦出航時合計僅攜帶12英寸主炮彈197發,其中大部分尚為不適於攻擊巡洋艦的穿甲彈,共打出172發,重創日軍旗艦“松島”號、使其喪失戰鬥力。從攻防兩個角度看,兩艘鐵甲艦的表現都足夠突出。

可惜,清政府腐敗無能,北洋海軍經費匱乏,軍艦缺乏保養,無法獲得國外軍火,以至於軍艦上彈藥匱乏,加上當時海軍組織制度冗雜、官兵素質、士氣和對近代戰爭規律缺乏瞭解等原因,北洋海軍已基本是嚇唬人的腐朽空架子。到甲午戰爭時,“鎮遠”和 “定遠”雖然噸位大、裝甲厚,但存在艦型老舊、缺乏中口徑速射炮等弱點。主炮威力雖強,但發射速度慢,加上火炮數量少,整體火力有限。最終,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定遠自爆,鎮遠被俘,其殘存的一批軍艦被日軍作為戰利品擄走,編入了日本海軍,成為中國海軍史上難以消弭的奇恥。


普羅旺斯的狗尾巴草丿


德制定遠與振遠兩艦的當時從裁水量武器裝備及速度都還是比較先進的。但任何戰爭的主裁因素還是人起決定的,中、日海戰從天時地利人和來講是佔很大優勢,當時清政府雖然政治上極度腐朽墜落,但大清帝國根基還沒有完全垮掉,從地理位置看是在中國家門口作戰,佔地利優勢。但由於清政府對當時海軍裝備武器長年缺失維護,大量軍費被慈禧太后佔用建園揮霍導致海軍裝備戰鬥力嚴重缺失及軍事戰術上的混亂等導致中日戰爭慘敗。


葉勇54


晚清皇帝無能。再好的武器軍艦都無用。毛澤東時代小米步槍加大刀打贏了美國的精良裝備武器的美國大兵,國民黨兵,日本兵。


等待162471053


人從古到今:社會科技再發達離了人操作是分不開的: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清朝政府是腐敗政府:貪官不計其數:靠賣外國先進東西:買不來:自己製造:創造:才是強國興邦之道:


用戶9096937491796


航速慢,只有14節左右;主炮(305毫米)射速慢,威力不大(炮管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