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遠一家人》如何看待“下崗”這一社會現象?

10月底上映的由保劍鋒主演的《永遠一家人》,再次將我們拉回八十年代的國營工廠,由保劍鋒飾演的喬衛平臨危受命接任廠長,歷經重重困難,帶領老國營廠走向輝煌。這其中有一處插曲,就是紅旗廠裁員減壓的幾集,很好地反應了當時那個年代工人的地位,以及工人下崗意味著什麼。


從《永遠一家人》如何看待“下崗”這一社會現象?

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可能對於劇情中下崗導致的家庭糾紛、和貌似誇張的結果感到無法理解,尤其是很多90/00後。不過相信很多80後還是依稀記得自己父輩下崗時的痛苦,用“天塌下來了”形容也不為過!有那麼嚴重嗎?有!我們看電視劇中,首先作為廠長的喬衛平對於自己工廠裁員下崗根本無能為力,甚至在自己工廠的老婆、大嫂,也正是由於老婆和大嫂帶頭,才讓裁員得以進行下去。自己老婆還好說,畢竟一者當時老婆懷孕了也不適合繼續工作,在者有喬衛平當廠長養活家庭。可是對於大嫂代表的普通家庭來說可就完全不同了,大嫂心裡有苦但是不說,大哥可就不行了,愁眉苦臉全寫在臉上,兩口子有一個人沒有工作,那就意味著要麼孩子沒錢去學音樂,要麼沒錢解決吃飯問題!

從《永遠一家人》如何看待“下崗”這一社會現象?


在今天,我們甚至不會提及“下崗”這個詞,這個詞彷彿只屬於七八十年代,我們這個年代叫“離職”、“待業”,畢竟我們已經不再侷限於那個國營為主的年代,現在民營企業越來越多成為主流,我們在這一家辭職,可能明天就去了另一家更好的,我們辭職完全沒有了餓肚子的擔心,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下崗可能就意味著沒飯吃,沒錢花。今天我們“下崗”後可以自己創業、註冊公司、換工作、再不濟的擺地攤……很多途徑。辭職甚至是一種解脫,或者一種更好的發展過渡。


從《永遠一家人》如何看待“下崗”這一社會現象?


可能有人要問了,那當時他們為什麼下崗後不去自己找另外的工作呢,又不是全國就這麼一家工廠?那首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經濟體制,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是在1979年,八十年代的中國才剛開始從計劃經濟向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當時的私營經濟、個體經濟很少很少,哪像現在遍地開花?就算有也只是新事物,所以你下崗後只得再去國營工廠。而當時的下崗風潮是全國性質的,幾乎全國的國營工廠都在裁員!


從《永遠一家人》如何看待“下崗”這一社會現象?


那有人又要問了:下崗後自己去“下海”闖一番事業不行嗎?不是不行,在當時國營經濟的觀念根深蒂固,自己闖的人會背上一頂“投機取巧“的帽子,當然也有一批人敢於突破,也就成了後來“先富起來“的那批人。不過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不在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中,可能很難感受當時老一輩人的所想所慮。


從《永遠一家人》如何看待“下崗”這一社會現象?


所以生活在當今中國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感謝偉大的祖國和老一輩人的犧牲,沒有他們的探索和付出,就沒有我們今天成熟的經濟體制和良好的就業環境,真的應該慶幸自己出生在中國,出生在和平發展的現代!


從《永遠一家人》如何看待“下崗”這一社會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