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蘇丹》照片解析

文 舒涵

《飢餓的蘇丹》照片解析

1

這是一張沉默而悲傷的照片,它讓觀看的人感受到一種幾乎不堪忍耐的痛苦,一種窒息感。畫面簡潔,主體突出,真實感強烈,沒有任何隱飾、擺拍或欺騙的痕跡。

一個極度瘦弱的蘇丹女童,正蜷縮著身體,腦袋低垂,跪倒在地——她餓得沒有一絲力氣,死亡氣息正一縷一縷向弱小的身軀圍聚。雖然看不到她臉上的表情,但似乎可以真切地體會到她的吃力與所受的折磨。小女孩的身後,一隻禿鷲正虎視眈眈,靜靜地等待著這奄奄一息的生命。拍攝角度的選擇,主陪體對角線排列構圖,主陪體色彩與荒蕪乾枯的背景鮮明的對比,這一切都揭示了這隻猛禽下一步的舉動。這時,你會突然警覺:死亡與絕望已經近在咫尺。

這是南非攝影師凱文·卡特1993年拍攝於蘇丹伊阿德村,作品名《飢餓的蘇丹》(The Starving Sudan),又名《欺凌的蘇丹》。作者於1993年3月26日,授權美國著名權威大報《紐約時報》首家刊登。緊接著,國際媒體爭相轉載,很快便傳遍世界。

照片震憾人心的感染力,激起世界人民對蘇丹大饑荒的強烈反響,引發各國政府對蘇丹內亂和內亂中深受苦難的蘇丹人民的關注。

這是一張申張正義飽含悲憫情懷的作品,這是一張令世界震顫群情激憤的作品,這是一張能量空前力拔山氣蓋世的作品。

《飢餓的蘇丹》成為非洲大陸遭受災難的象徵,成為位於非洲東北部貧瘠國度——沙漠、高溫、饑荒、貧窮、叛亂、戰爭的獨有標籤。

方寸之間,彰顯著用攝影藝術喚醒國際社會良知的無窮魅力。正因如此,凱文•卡特這幅《飢餓的蘇丹》贏得了九四年“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

<strong>2

這張舉世力作有著怎樣的抓拍經歷呢?我想,攝影愛好者們必有這樣的一問。

凱文•卡特當時是與他的同事席爾瓦一起,前往蘇丹北部的伊阿德村採訪當地的饑荒和戰亂,那就隨凱文•卡特的同事席爾瓦的回憶一道去體悟、去感受吧。

席爾瓦回憶說,當飛機一降落在伊阿德村,充滿職業責任與熱情的卡特馬上著手拍攝那些領取救濟的饑民。遍地的飢餓震撼了這位年輕攝影師,為了讓自己從成堆的快要餓死的人的悲慘景象中放鬆一下,他走進了一片灌木叢。這時,耳邊響起了一聲微弱的哭泣,卡特眼前出現這樣一番景象:一個小女孩正艱難地向食品發放中心爬行,而一隻禿鷲就站立在她的身後,眼中佈滿貪婪。卡特說,他原本希望在那禿鷲展開翅膀起飛的時候拍照。等了20分鐘,禿鷲遲遲不動。他這才明白過來,原來禿鷲站在那裡,是在等待女孩死亡,然後飽食一餐。那一刻,凱文·卡特摁下了快門。拍完照片後,卡特趕走了禿鷲,注視著小女孩繼續蹣跚而行。然後坐在樹下,點起一支菸,念著上帝的名字放聲慟哭。席爾瓦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卡特不停地嘟嚷著想要擁抱他的女兒。”

在這張照片的下面,卡特清楚地寫下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小女孩最終也站起來走到了救濟站,而她手上的銀環也說明她正受著人道主義保護。

這一次摁下的快門聲雖然低沉,但叩醒了國際社會的悲憫之心與關注之情,同時,也叩開了攝影界最高獎項“普利策”獎的門扉。

事情到此似乎圓滿:非洲人民可以得到更多的救援,卡特的工作也獲得了認可。但是,圓滿永遠難以存在。

《飢餓的蘇丹》照片解析

<strong>3

獲獎三個月後,1994年7月27日,晚上9點,33歲年輕的凱文•卡特在窮困潦倒中自殺,他的遺書中除了提到自己的窮困以外,還說到:“我心裡縈繞著那些對死亡、屍體、憤怒和痛苦的記憶……那些餓死或是受傷的兒童……”

今天,在這個寒冷的冬季,一位中國的攝影愛好者,坐在溫暖的屋子裡,欣賞這幅經典影像的同時,也感受到凱文•卡特摁下快門那一刻,眼神清澈如水,與杜甫“注目寒江”的悲憫情懷不無二樣。

於是,這位中國攝影愛好者在鍵盤上敲擊出這些心碎的文字,既是向攝影這門藝術致敬,也是對逝者凱文•卡特的緬懷與追悼。

――――――

《寧夏紀錄片頻道》――作者:餘成,紀錄片導演,寧夏省電影家協會會員,寧夏省作家協會會員,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員,文學作品《羞於啟齒的青春》,影視作品《求學》《牧羊詩人》

《飢餓的蘇丹》照片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