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苏丹》照片解析

文 舒涵

《饥饿的苏丹》照片解析

1

这是一张沉默而悲伤的照片,它让观看的人感受到一种几乎不堪忍耐的痛苦,一种窒息感。画面简洁,主体突出,真实感强烈,没有任何隐饰、摆拍或欺骗的痕迹。

一个极度瘦弱的苏丹女童,正蜷缩着身体,脑袋低垂,跪倒在地——她饿得没有一丝力气,死亡气息正一缕一缕向弱小的身躯围聚。虽然看不到她脸上的表情,但似乎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她的吃力与所受的折磨。小女孩的身后,一只秃鹫正虎视眈眈,静静地等待着这奄奄一息的生命。拍摄角度的选择,主陪体对角线排列构图,主陪体色彩与荒芜干枯的背景鲜明的对比,这一切都揭示了这只猛禽下一步的举动。这时,你会突然警觉:死亡与绝望已经近在咫尺。

这是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1993年拍摄于苏丹伊阿德村,作品名《饥饿的苏丹》(The Starving Sudan),又名《欺凌的苏丹》。作者于1993年3月26日,授权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紧接着,国际媒体争相转载,很快便传遍世界。

照片震憾人心的感染力,激起世界人民对苏丹大饥荒的强烈反响,引发各国政府对苏丹内乱和内乱中深受苦难的苏丹人民的关注。

这是一张申张正义饱含悲悯情怀的作品,这是一张令世界震颤群情激愤的作品,这是一张能量空前力拔山气盖世的作品。

《饥饿的苏丹》成为非洲大陆遭受灾难的象征,成为位于非洲东北部贫瘠国度——沙漠、高温、饥荒、贫穷、叛乱、战争的独有标签。

方寸之间,彰显着用摄影艺术唤醒国际社会良知的无穷魅力。正因如此,凯文•卡特这幅《饥饿的苏丹》赢得了九四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strong>2

这张举世力作有着怎样的抓拍经历呢?我想,摄影爱好者们必有这样的一问。

凯文•卡特当时是与他的同事席尔瓦一起,前往苏丹北部的伊阿德村采访当地的饥荒和战乱,那就随凯文•卡特的同事席尔瓦的回忆一道去体悟、去感受吧。

席尔瓦回忆说,当飞机一降落在伊阿德村,充满职业责任与热情的卡特马上着手拍摄那些领取救济的饥民。遍地的饥饿震撼了这位年轻摄影师,为了让自己从成堆的快要饿死的人的悲惨景象中放松一下,他走进了一片灌木丛。这时,耳边响起了一声微弱的哭泣,卡特眼前出现这样一番景象: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而一只秃鹫就站立在她的身后,眼中布满贪婪。卡特说,他原本希望在那秃鹫展开翅膀起飞的时候拍照。等了20分钟,秃鹫迟迟不动。他这才明白过来,原来秃鹫站在那里,是在等待女孩死亡,然后饱食一餐。那一刻,凯文·卡特摁下了快门。拍完照片后,卡特赶走了秃鹫,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然后坐在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席尔瓦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卡特不停地嘟嚷着想要拥抱他的女儿。”

在这张照片的下面,卡特清楚地写下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小女孩最终也站起来走到了救济站,而她手上的银环也说明她正受着人道主义保护。

这一次摁下的快门声虽然低沉,但叩醒了国际社会的悲悯之心与关注之情,同时,也叩开了摄影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的门扉。

事情到此似乎圆满:非洲人民可以得到更多的救援,卡特的工作也获得了认可。但是,圆满永远难以存在。

《饥饿的苏丹》照片解析

<strong>3

获奖三个月后,1994年7月27日,晚上9点,33岁年轻的凯文•卡特在穷困潦倒中自杀,他的遗书中除了提到自己的穷困以外,还说到:“我心里萦绕着那些对死亡、尸体、愤怒和痛苦的记忆……那些饿死或是受伤的儿童……”

今天,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一位中国的摄影爱好者,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欣赏这幅经典影像的同时,也感受到凯文•卡特摁下快门那一刻,眼神清澈如水,与杜甫“注目寒江”的悲悯情怀不无二样。

于是,这位中国摄影爱好者在键盘上敲击出这些心碎的文字,既是向摄影这门艺术致敬,也是对逝者凯文•卡特的缅怀与追悼。

――――――

《宁夏纪录片频道》――作者:余成,纪录片导演,宁夏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宁夏省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员,文学作品《羞于启齿的青春》,影视作品《求学》《牧羊诗人》

《饥饿的苏丹》照片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