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實的董卓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一個人的歷史


董卓,東漢末期的著名軍閥、奸臣。他的事蹟在《三國演義》中被演繹的淋漓盡致:廢立天子、濫殺無辜、酷虐朝臣、偷墳掘墓、荒淫無恥,成為很多人印象中,漢末三國時期的頭號惡人。

但是,如果我們翻開范曄所修的東漢正史《後漢書》董卓的傳,會發現一個和小說、戲曲、各種文藝作品中不太一樣的董卓。

在《後漢書·董卓列傳》的開始,史官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類似曹植《白馬篇》中青年遊俠那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董卓。

"性粗猛有謀,少嘗遊羌中,盡與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諸豪帥有來從之者,卓為殺耕牛,與共宴樂,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遺之,由是以健俠知名。為州兵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

這段話意思就是,董卓年輕的時候,武力高強,能征善戰。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對他十分畏懼,但董卓又十分仗義疏財,和少數民族的領袖們能夠打成一片。他經常殺牛宰羊,大擺酒宴,和羌胡的首領稱兄道弟。史官給這個時候董卓的評價是"健俠知名"。

在西北出了名的董卓,很快就吸引了朝廷的注意,他成為了朝廷的高級武官,負責在西北帶兵打仗。在西北期間,他把折騰了漢朝人幾十年的羌人,打得一片鬼哭狼嚎。

可見,此時此刻,無論從為人還是做事的角度看,董卓都不太像此後那個廢立天子、濫殺無辜、酷虐朝臣、偷墳掘墓、荒淫無恥的大惡人。

<strong>那麼,董卓,為什麼會成為後來的那個董太師呢?其實,《後漢書》已給出了答案。

因為董卓的出身,是六郡良家子。所謂六郡,是指漢代在西北地區建立的六個郡: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從西漢開始,朝廷就有徵用六郡出身的年輕人從軍,或者擔任軍官,與匈奴、鮮卑、羌等少數民族打仗的傳統。這些人被稱為"六郡良家子"。

與這一傳統幾乎同時產生的,是把持朝廷實際控制權的外戚、豪強地主、甚至儒生們,對"六郡良家子"們的歧視和打壓。外戚、豪強地主們大多是出生就含著金鑰匙,長期掌握著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大權;而儒生們以聖人自居,嚴於律人,寬以律己,佔領了兩漢特別是東漢時期的輿論高地。

《三國演義》中許多叱吒風雲的大人物,都是出身於世居中原富裕地區的世家級的外戚、或豪強地主家族,比如說出身汝南"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袁紹、袁術兄弟。他們毫無疑問,不希望六郡良家子這種從草根做起,一步一步積功爬上來的"非我族類"來分他們的"蛋糕",直接或者間接的對他們的社會地位甚至經濟地位造成嚴重威脅。

在漢代,六郡良家子或者其他從邊遠地區起家靠軍功起家,然後受到朝廷實權派的歧視和打壓而最後落得悲劇結局的名人很多。

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就是西漢的飛將軍李廣。李廣家族是典型的六郡良家子。李廣,包括他的兒子李敢和孫子李陵,都是西漢抗擊匈奴第一線的將領。他們打著最艱苦的仗,面對著最危險的對手,揹著最大的黑鍋,苦命一輩子,最後得不到該有的榮譽。榮譽屬於漢武帝的外戚們:前有衛青、霍去病;後有霍光、公孫賀。

到了東漢時期,出身於世居中原富裕地區的外戚、豪強地主、儒生們的地域歧視範圍進一步擴大,所有偏遠地區靠軍功發家進入朝廷高層的人,都成了他們歧視的對象。比如說,《三國演義》裡叱吒風雲的萬人敵呂布,和未來的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劉皇叔,對此都有一把心酸的淚水。他倆一個是五原人,一個是涿郡人,當時都是漢帝國的老少邊窮地區。

《三國志》裡記載,呂布在與曹操交戰失敗後,投奔劉備,倆人惺惺相惜,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兄弟,我們倆都是出身邊地的貧苦人啊,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啊。

這樣的苦酒,每一個六郡良家子幾乎都喝過,董卓也沒能倖免。

一方面他不斷的立功,大破西北叛亂的異族人,大破黃巾起義軍,另一方面,他不斷的被人鄙視。出身豪強、世家勳貴集團的張溫、孫堅等人不止一次的羞辱他,還有人要求朝廷調查他,剝奪他的軍權。蔓延了百餘年的歧視、打壓。積累了百餘年的仇恨與戾氣,最終在董卓身上迎來了總的爆發。

可以說,董卓後來清洗朝廷、魚肉百官、誅滅外戚、和關東諸侯你死我活等一系列行為,都是他作為六郡良家子,對那些歧視打壓了他們百餘年的外戚、豪強地主、儒生們的報復。

而報復的代價,則是整個東漢帝國的崩潰,以及四百年大分裂局面的到來。


煮酒君


歷史上的董卓和三國演義裡面描寫的是不一樣的,並且基本上完全被羅貫中給黑化了。

董卓的父親曾經擔任縣尉,他年輕的時候好打抱不平,性情豪放,和羌人部落關係比較好。

董卓年長後,在隴西郡府擔任官吏,曾經大破匈奴。後來他戰功卓著,連續升遷,官拜幷州刺史、河東郡太守。

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和袁紹合謀除掉宦官,遭到太后阻攔。兩人便邀請董卓進京給太后壓力,以便能夠達成目的。

何進被太監殺害後,董卓便殺入長安城,另立了劉協為皇帝,史稱漢獻帝。

到這時,董卓希望能夠象霍光一樣,成為輔佐一代聖主的丞相。袁紹和曹操則希望能夠改變漢朝政府的政治格局,消滅掉外戚和宦官干預朝政的亂象。

董卓的行為嚴重傷害了士族集團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抗。

袁紹曹操和孫堅等人組成了反對董卓的聯軍,在他們的聯手進攻下,董卓接連戰敗,後脅迫皇帝遷都長安。

董卓原本是武人出身,看不起當朝的文官。文官們本來就屬於士族集團的成員,看到中國不斷的侮辱文人,就準備聯手除掉董卓。

他們買通越騎校尉伍孚,讓他身藏利刃,去刺殺董卓。結果刺殺沒有成功,涉案大臣紛紛逃跑。這就是三國演義裡曹操刺殺董卓的原型。

司徒王允花重金收買了董卓的義子呂布。

公元192年4月23日,李肅手持長戟刺傷董卓,呂布上前一刀殺死董卓。

董卓的死亡並不代表東漢朝局混亂的結束,而僅僅是一次開始。


新知傳習閣


正史上的董卓和《三國演義》的差不多,三國演義在刻畫董卓形象的時候,確實是比較符合史實的。當然董卓與呂布中了王允的離間計,那個是不符合史實的,其他的除了一些細節,基本吻合,那我們來看看董卓進京前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吧。

董卓的父親叫董君雅,曾經做過潁川郡綸氏縣尉,董君雅有三個兒子,長子叫董擢,字孟高,次子叫董卓,字仲穎,三子叫董旻,字叔穎。

董卓是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出生在潁川。董卓後來隨父親回到家鄉,董卓年輕的時候行俠仗義,經常到羌人部落那邊遊玩,也就認識了很多羌人頭的首領。有一次,幾個羌人首領來看望董卓。

董卓把他們帶回家,然後直接把家裡的耕牛給宰了款待他們,羌人很感動,回頭之後給董卓送來了上千頭牲畜。董卓先是在隴西郡擔任官吏,負責治安,當時匈奴人經常過來騷擾,涼州就徵董卓為從事,率軍大敗匈奴,殲敵上千。

幷州刺史段熲就把董卓推薦給了朝廷。漢桓帝時期,董卓被任命為羽林郎。董卓武藝高強,有臂力擅射,這一點跟呂布很相似。

公元166年,鮮卑聯合羌人入侵,朝廷任命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負責平定幽州、幷州,涼州三地的叛亂,而董卓擔任張奐的軍司馬。公元167年,羌人進攻三輔地區(京兆,左馮翊,右扶風)。

董卓、尹端率軍大敗敵軍,斬其首領,俘虜一萬多人,董卓因功拜郎中,後來先後擔任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後來董卓被司徒袁隗徵召,先後擔任幷州刺史、河東郡太守。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北中郎將盧植被免,董卓被任命為東中郎將,率軍攻打張寶據守的下曲陽縣,攻打兩個月不下,最後被免,冬,涼州北宮伯玉、韓遂、邊章起兵攻打三輔。

公元185年,朝廷命左車騎將軍皇甫嵩率軍出征,董卓被任命中郎將,擔任副將,後朝廷讓司空張溫代替皇甫嵩。張溫召見董卓,董卓遲到還言語頂撞,張溫參軍孫堅建議張溫殺死董卓,張溫沒同意。

張溫六路人馬,五路失敗,只有董卓這一路未敗,朝廷封董卓為斄鄉侯,封邑一千戶,後來還被封為前將軍。後來的事情就是三國演義的情節了。


歷史簡單說


董卓這個人很有意思,你可以說他有勇有謀,可以說他亂臣賊子,可以說他昏庸無道,濫殺無辜。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他是那個亂世之中的一個梟雄。

董卓這個軍閥一直活躍在西北地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也是董卓這個軍閥的力量最大。

為什麼說董卓的力量最大呢?

因為皇室裡有事情的時候,是想借助董卓的兵力來解決的。那時候漢靈帝已死,朝中的大權落到了宦官和外戚派的手中。

因為宦官和外戚派的利益發生了衝突,外戚派想借助董卓的力量,把宦官集團給滅掉。可以說能想出這種辦法的人,腦袋裡絕對是進了水的,這明明就是引狼入室呀。你不想想,董卓這樣的人,若是被請到朝中來,那你還能把他給送出去嗎?

結果董卓真的被他們請來了,董卓一看朝中這個爛攤子,已經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了,這樣的皇室,還擁護它有什麼用,不如自己來當個皇帝快活呀。

董卓來到朝中進行了大肆的屠殺,為了彰顯自己的威名,董卓竟然有了新立皇帝的想法,這時候他想立一個傀儡皇帝,當做是他的槍,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當時漢靈帝立的皇帝是劉辯,劉辯也就是歷史上的漢少帝。董卓想廢了他,立只有幾歲的劉協為皇帝,劉協也就是漢朝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

這件事董卓有徵求當時的袁紹的意見,因為袁紹家的勢力很大,他必須要爭取文官集團的認可,但是,廢立皇帝,這可是大事,袁紹當然不會答應他了。

董卓很生氣,他要用殺戮來征服那些不服從他的人。

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備實力,董卓白天就讓士兵大搖大擺的出城,然後晚上在讓他們偷偷的溜到城中,第二天接著外出。一連幾天都是這個樣子,大家都覺得董卓的力量真的是太大了。

通過這個手段,他還真的唬住了很多人。

但是,曹操和孫堅(孫策的父親)兩個人不屈服董卓,他們開始率兵到都城攻打董卓去了。結果,曹操戰敗,差點把小命給丟在這一次戰役之中。

孫堅就厲害了,不但把董卓給趕出了都城,而且還得到了傳國玉璽。當時的孫堅是袁術的部下,後來,這個傳國玉璽又跑到了袁術的手中。才有了後來的袁術當皇帝的事情。

董卓把都城裡的所有寶貝洗劫一空,又回到了西邊,他還挾持了漢獻帝。

這期間董卓殺人無數,手段之慘烈,駭人聽聞。不過,他也得到了應有的報應,被自己的樣子呂布給殺害了,並且被滅了族。

董卓暴殄天物,死有餘辜,這樣的亂臣賊子,留在世上,也只能是禍國殃民,不得不說呂布殺了他,也算是為民除了一害。


史學達人


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裡,對於董卓有如下記載:

行俠仗義,武藝超群

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人。他從小喜歡行俠仗義,曾經遊歷羌人聚居地區,與羌人所有的首領都相交結。後來返回家鄉在田間務農,羌人首領中有人來看望他,董卓和他們一起回到家中,殺掉耕牛置辦酒席,與他們一起暢飲作樂。羌人首領們被董卓的真誠豪爽所感動,回去之後,收集各種牲畜一千多頭贈送給他。

漢桓帝末年,朝廷徵召六郡良家子弟充任羽林郎。董卓由於武藝高強,力大無比,能夠攜帶雙份弓箭騎在飛馳的馬上左右發射,被任命為中郎將張奐的軍司馬。跟隨張奐征討幷州立下戰功,朝廷任命他為郎中,贈絲帛九千匹,董卓把這些賞賜全部分給了手下將士。

有勇有謀,全身而退

黃巾起義爆發之後,朝廷徵招董卓,任命他為幷州刺史、河東太守、升任中郎將,率軍討伐黃巾軍,因戰敗被免職抵罪。韓遂等人在涼州起兵,董卓又被任命為中郎將,統軍西進抗擊韓遂。在望垣硤北,董卓軍被羌人萬人包圍,軍糧斷絕。 董卓假裝要捕魚,在回軍路上需要渡過的河中築壩截流,使數十里的水流靜止不動,暗中率領軍隊從壩下通過後再決開堤壩。等著羌人軍隊聽說消息後追來,河水已經很深,不能渡過了。

當時朝廷派出六支軍隊進兵隴西,五支軍隊大敗而回,只有董卓一支全軍而返,駐紮在扶風。朝廷任命他為前將軍,封斄鄉侯,後又徵調他出任幷州牧。

奉命進京,軍權獨攬

漢靈帝去世,漢少帝繼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劃誅滅眾宦官。

何太后不同意,何進於是徵招董卓,讓他率領軍隊到京師,並暗中命董卓為朝廷上書說:“中常侍張讓等人竊取並仰仗皇帝的寵愛擾亂天下,從前趙陽發動晉陽的軍隊來驅逐君主身邊作惡的人,臣下我集合將士來到洛陽,就是要討伐張讓這些人。”

何進此舉的目的是想脅迫太后同意他的計劃,董卓還沒有到京城,何進已經事敗身亡,中常侍段珪等人劫持少帝逃至小平津。董卓便率領將士到北芒山迎接少帝,保護少帝返回宮中。當時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被何進手下將士殺掉。何進、何苗的部眾沒有歸屬,便都依附了董卓。董卓又指使呂布殺掉執金吾丁原,吞併了他的部隊,所以京師的兵權只掌握在董卓一個人的手裡。

廢立揚威,兇殘不仁

這時董卓以很長時間不下雨為藉口,迫使少帝下令罷免司空劉弘,而由自己出任司空,不久升任太尉,又讓少帝授予他符節及虎賁衛士。

董卓廢黜少帝為弘農王,隨即又殺掉弘農王和何太后,改立靈帝的小兒子陳留王劉協,這就是獻帝。董卓升任相國,並讓獻帝封她的母親為池陽君,併為母親設置家令、家丞等官員。董卓率領精銳部隊來到京師後,正趕上朝廷大亂,所以能夠獨斷自主做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控制了朝廷的武庫和軍隊,佔有國家的珍寶,威震天下。



董卓生性殘忍暴虐,於是用嚴刑酷法來威懾眾人,睚眥必報,滿朝官員人人都害怕自己不能保全性命。他曾經派遣軍隊到陽城,當時正好趕上二月初二,百姓都在設灶下拜祭神靈。軍隊的士兵衝上去,砍下所有男子的頭顱,駕駛他們的車輛和牛,裝載著婦女財物,把砍下的頭顱拴系在車轅和車軸上,一輛挨一輛回到洛陽,並說是攻擊盜賊所繳獲的,士兵們高呼萬歲。軍隊進入開陽門後燒掉帶回來的頭顱,把婦女們分給士兵做婢女侍妾。董卓甚至還進入宮中,姦淫宮女和公主,他的兇殘叛逆就是這樣。

遷都洛陽,權傾朝野

河內太守王匡派遣泰山郡的軍隊,駐紮在河陽津準備進軍洛陽討伐董卓。董卓派出一支疑兵做出要從平陰渡河的態勢,然後暗中派遣一支精銳部隊從小平津北渡過黃河,繞到王匡的軍隊後面發動突然襲擊,在河陽津北大敗王匡軍,王匡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滅。

董卓因為山東群雄都想起兵來討伐自己,惶恐不安。初平元年二月,他便脅迫獻帝離開洛陽遷都長安,臨走前焚燒洛陽皇宮,把洛陽地區皇帝、大臣的墳墓全都挖開,盜取裡面的寶物。



董卓到了西京長安後,自任太師,給自己加稱號尚父。 董卓又在郿縣修築城堡,城堡的牆和長安城的城牆一樣高,裡面儲存了夠吃三十年的糧食。聲稱如果大事成功,可以雄踞天下。如果不成功守在郿塢裡,也足以終老。

弄權害民,人神共憤

董卓十分殘暴,他曾經將投降的士卒幾百人押到酒席間,當眾割掉他們的舌頭,還有砍掉雙手雙腳,挖出雙眼的,但他鎮定自若,泰然無視。



太尉張溫素來與董卓關係不好,董卓對他懷恨在心,藉著天氣變化,讓人誣告張溫與袁術勾結,將張溫鞭打至死。

董卓還派人嚴密監視天下百姓的言行,一旦發現有不軌言行,立刻嚴刑拷問,輕則刑罰重則處死。當時天下百姓人人自危,見面也不敢交頭接耳,生怕被人聽到受到懲罰。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初平三年四日,司徒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董卓的將領呂布共同謀劃誅殺董卓。這時,漢獻帝的疾病剛剛痊癒,在未央殿大會群臣。呂布讓同郡老鄉騎都尉李肅等人,率領十餘個親兵穿上宮廷衛士的服飾,裝作守門的衛士。



呂布按懷裡藏著誅殺董卓的詔書,董卓剛到,李肅等人就上前用兵器刺殺董卓。董卓說:“呂布在哪?”呂布說:“皇帝詔書在此。”於是殺掉董卓,又誅滅他的三族。

董卓的主簿田景撲向董卓的屍體,呂布又把田景殺掉,一共殺了三個人。

董卓手下沒人再敢亂動,董卓被除掉,長安的百姓都高興的互相慶賀,那些討好董卓的人都被抓進牢獄處死。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三國演義》裡的董卓是十惡不赦的,但是看正史《三國志》,董卓的形象反差很大。

年少的董卓出生在隴西臨洮,也就是現在的甘肅地區,董卓小的時候就喜歡結交朋友,而且都是豪強之類的,並且他和羌族人的首領關係比較好,擅長交際。

而且小的時候董卓的力氣就比同齡人大很多,隨身攜帶者兩隻弓箭,騎在馬上可以左右開弓。

可是為什麼後來的董卓暴虐成性,肆意殺害身邊的人?

首先董卓的大起大落,剛開始董卓是在張煥的手下做事,因為他征討幷州立下了功勞,所以朝廷封他為郎中,而且還賞賜了他好多東西,但是他卻把這些好東西都賞賜給了部下,可見董卓這個人,很會拉攏身邊的人,好培養自己的勢力。

但是不久,董卓被免職了。

可是,黃巾之亂開始,董卓再一次被朝廷任命為幷州刺史,河東太守,中郎將,但是令眾人大失所歸。

董卓再次被免職。

不久,韓遂起兵在涼州造亂,董卓又被任命為中郎將。

可是在望垣硤,董卓被數萬人包圍,他築壩截流,掘開堤壩,切斷了敵軍的進軍路線,而當時的東漢朝廷派出六支軍隊前往隴西,無一倖免,只有董卓的軍隊全軍而返,不久朝廷封他為幷州牧。

董卓的政治生涯便從此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在這,可以看得出來,當時東漢末年,朝廷的軍隊有多麼的脆弱,軍隊的戰鬥力及其地下,對於久經沙場的涼州軍來說,完全是碾壓的狀態,而董卓手下的涼州軍以至於後來所向披靡,其實和久經沙場有很大的關係。

而董卓進京的導火索在此刻爆發了,漢靈帝去世,少帝劉辯繼位。

似乎每一個朝代帝王的更替迭代都會經歷一場腥風血雨。

而東漢末年的這場腥風血雨來的更猛烈。大將軍何進想要誅殺宦官,便召董卓進京,但是沒想到董卓還沒有到,外戚和宦官這兩個集團都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董卓率兵在北芒山迎接少帝。這場你內鬥董卓成了最大的人生贏家。

也就是這個時候董卓的野心開始漸漸膨脹,他借呂布之後斬殺丁原,吞併了丁原的軍隊,廢少帝,立陳留王為帝。

這個時候董卓的夢想已經開始往走向罪惡的深淵,擁有權力的他,獨攬朝政大權,視他人為無物。

野心勃勃的他,開始屠戮忠良,挖眼珠,割舌頭,無所不用其極。

但是為什麼董卓會變得這麼兇殘,其實看他的個人經歷,我們不難發現董卓對於自己的大起大落是心存不滿的,他開始時漸漸明白,只有擁有無上的權利,才能控制身邊的一切。

他焚燒洛陽宮殿,遷至長安,這個時候的可以說權力到達了鼎盛時期,物其必反,終於王允設計和呂布一起斬殺了董卓,斬殺了他的三族。

一個人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擁有再失去,復得再失,也許董卓心裡的變化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經歷過官場的失落,經歷過戰場的洗禮。

他開始漸漸懂得王權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是聰明人,君為臣綱的道理他沒有明白,縱使岌岌可危的大漢王朝已經時日不多,但是仍然有忠貞報國之士深深地愛著這個國家,愛著這裡的子女。


歷史總探長



董卓,祖籍在隴西臨洮,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岷縣,父親名叫董君雅,當過潁川輪氏尉,這是一個不大的縣級武官,有兩個兒子,董卓和董旻,董卓字仲穎,董旻字叔穎。董卓這個人,從年輕時代就很接地氣,有市井豪俠的名聲,因為臨洮和羌人聚居地毗鄰,所以董卓當時也和不少羌人有來往,與這些羌人結交時,董卓出手很大方,請到家裡吃飯,臨時把自己家的牛宰了,招待客人,羌人首領就覺得董卓又義氣,又好客,身上有遊牧民族推崇的那種氣質,於是後來轉而送了他許多牛羊,作為回報。

董卓的仕途之路,是從漢桓帝末期開始。因為長期和羌人打交道,董卓從小的技能點就全加在了武力這一欄,史書上說,他善於騎射,左右手都可以開弓,可以做到在馬鞍兩邊都置放箭囊,任意往兩邊發矢,而且精確度非常高(寫到這裡,腦子裡冒出的董卓人設,是肥胖版的精靈王子奧蘭多布魯姆...)一開始董卓的職位,是羽林郎,說白了就是中央禁衛軍裡的一個低級軍官,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鮮卑與羌人一起入侵東漢邊陲的幷州,漢桓帝連忙任命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負責平定幽州、幷州和涼州的戰亂,董卓就在張的軍中聽命,擔任司馬,這一仗,漢軍大獲全勝,俘虜了羌人萬餘,168年,張奐率軍班師回朝,恰逢漢桓帝駕崩,這時候宦官集團趁機發動內亂,想打擊朝中竇武、陳蕃為首的黨人外戚集團,張奐選擇站隊宦官集團,幫助他們剷除了竇武、陳蕃。這一仗,董卓肯定也在軍中並立了戰功,因為在事後,董卓被升官為郎中,受賞九千匹縑,但董卓全部分給了下屬官吏和士兵。這件事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因為參與首都政變並接觸到了最高權力,讓野心勃勃的董卓瞭解到,強悍的邊軍戰鬥力強過禁軍這樣承平已久的內地軍隊,而且,這種“外兵進京”的模式,可以用來幫助邊將掌握中樞權力,總之,這個事件,是董卓日後進京擅權種種行為的起因和導火線。

接下來,董卓官運亨通,做過雁門郡廣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雖然跟隨涼州刺史孟佗出兵疏勒戰敗,受了牽連,因為後來又抱上了汝南袁氏這條大粗腿,再次飛黃騰達,先後任幷州刺史和河東郡太守,然後就是184年黃巾大起義,董卓以中郎將身份再次領兵出征,攻打張寶佔據的曲陽縣,圍攻了兩個月沒有打下來,結果被朝廷降罪,削了兵權。但這時候東漢朝廷能征慣戰的宿將不多,董卓沒坐幾天冷板凳,185年左車騎將軍皇甫嵩率軍出擊涼州,平定韓遂叛亂,董卓又上陣了,官復原職還是中郎將,輔佐皇甫嵩。


但是,董卓這次運氣還不好,戰事不順利,皇甫嵩被免職,取代他的是司空張溫,張溫和董卓產生了矛盾,張溫還差點聽從手下孫堅的意思,殺了董卓。但不久後,董卓就打了一個大勝仗,史稱“美陽大捷”。

188年,涼州叛軍再度攻入扶風,圍攻陳倉,這一次,朝廷又重新啟用了皇甫嵩,還是原來的搭檔,還是原來的味道,左將軍皇甫嵩是總司令,前將軍董卓是副司令。二人各率兵兩萬救援陳倉。叛亂平息後,董卓把不少涼州人納入了自己的麾下,漢靈帝再度重用董卓,安排其去做幷州牧。州牧這個官職是東漢末年出現的,集行政軍事財政大權於一身,董卓能坐這個位置,應該是靈帝不僅看重他的軍事才能,也看重董卓有和北方各異民族打交道的經驗。


董卓帶著5000涼州軍,從陳倉前往幷州,走到河東郡的時候,消息傳來,靈帝駕崩。董卓就停下不走了,因為他接到了袁紹的密報,要他帶兵進京剷除宦官勢力,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何進被宦官以何太后的名義騙入宮,然後被誅殺。宦官集團暗殺何進後,立即起草詔書,要求免去袁紹的司隸校尉和王允的河南尹之職,尚書盧植拼死把何進被殺的消息傳到宮外,袁紹的弟弟,禁軍統領虎賁中郎將袁術率軍入宮,袁紹也開始行動了,““紹既斬宦者所署偽司隸校尉許相,遂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 最後,大宦官頭子張讓拐著小皇帝、陳留王劉協出逃,被追兵追上,被迫在黃河渡口跳河自殺。

這個當口,董卓帶著兵也趕到了。原本董卓的目標是進洛陽協助剿滅宦官勢力,到了洛陽,聽說何進已死,皇帝被張讓拐跑了,於是董卓馬不停蹄,一夜未休,直接去迎聖駕。


回到洛陽,各方反宦官勢力手中的兵力大概是:司隸校尉的袁紹,能調動的司隸京軍和一部分由袁術掌握的禁軍,總兵力大約有2萬人;董卓的涼州兵5000人;幷州刺史丁原的幷州軍加上當任執金吾後統領的一部分禁軍,兵力大約有1萬人,和三國演義裡的描述不一樣,董卓反而是最弱的,然而丁原手下的主簿呂布,被董卓策反了,殺掉了丁原,董卓也順勢兼併了丁原的部隊,所謂“誰的拳頭大誰的聲音響”,董卓這下有資本和袁紹叫板了,而政治上略幼稚的袁紹也發現,董卓彷彿自己從膽瓶裡放出來的魔鬼,不但不聽自己使喚,還要幹掉自己........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肯定就很熟悉,不用我講了。董卓進京,正式解開了東漢中央政權分崩離析的序幕,也變成了實際軍閥混戰的開始。


晴天有時下豬


董卓就是漢末的袁世凱。

史書上說:8月28日,董卓率領三千軍隊進入了洛陽城。

在同一日,鮑信和丁原的軍隊也進入了洛陽城。橋瑁和王匡則已率軍到達了洛陽城外圍。

洛陽城直轄的兵馬有多少呢?估計最少也有三五萬。

上述內容說完,我們的問題是:董卓憑什麼控制洛陽城呢?難道就靠那三千軍隊嗎?

主流史書的說法是這樣的:董卓最初進入洛陽城時,也知道自己的兵力實在太少,並不足以控制洛陽城。於是,董卓就在夜裡把軍隊偷偷調到城外,白天再大張旗鼓的回到城裡。這樣折騰了四五天,人們以為涼州的軍事主力進洛陽了。

<strong>因為上述內容是史學界的主流意見,所以它的可信度好像非常高。實際上,這是謊言千遍成真理的結果。

表面上看,這一切是可信的。但只要我們有一點點畫面感,就知道這純粹是在扯淡。

洛陽城是什麼地方?那是東漢帝國的都城!這種地方的城門,豈能任由一個毫無根基的地方軍閥自由出入?大宦官蹇碩的叔叔都不能無視夜行令,三千人的外地軍隊憑什麼就能做到這一點啊?

退一萬步說,就算董卓神通廣大,能夠無視夜行令,帶著三千軍隊自由出入洛陽城。可董卓畢竟是個外地人啊,難道袁紹和曹操等地頭蛇一點察覺都沒有嗎?連基本的情報工作都搞不好,袁紹和曹操估計也就是傳說中熊大熊二的水準,這種人也配爭奪天下?

<strong>趁著黑夜偷偷帶兵出城,第二天一早再帶兵進城,所有人都沒發現。什麼叫胡說八道?這就叫胡說八道。

事實上,在閱讀<strong>董卓相關的史書記載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個人——<strong>袁世凱。

我們先來看看史書記載董卓的套路:

董卓的爹和爺爺都是無名小卒(至少與袁紹曹操相比是如此的)。董卓出場後也沒有打過什麼大的勝仗。卻稀裡糊塗的成了軍界首屈一指的重量級人物。

何進和袁紹等人的腦袋大概讓驢踢過,竟然讓董卓這種腦門上刻著壞人兩字的人率軍進京。董卓之所以能夠登上歷史舞臺,完全是因為狗運當頭。

董卓是如何以三千大軍控制了洛陽城呢?只是隨便玩了一個小把戲,就把整個洛陽城都鎮住了。

何苗(何進的弟弟)就是一個二傻子,他手下的將領那自然就是一群二傻子,所以稀裡糊塗地就投靠了董卓。

董卓之所以能兼併丁原,就是因為丁原的乾兒子呂布被董卓用幾塊糖收買了。所以董卓讓呂布火併丁原,呂布開開心心地照做,然後丁原的軍隊也開開心心地為董老闆打工了。

這樣一寫,董卓作為三國曆史上最大的反派角色,自然是塑造的非常成功了。因為你很難在三國系列的書籍中找出一個比董卓還壞的人。

<strong>可歷史不是小說,研究歷史最重要的是對比力量,而不是區分對錯,對於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也不能非黑即白。

我們再來看看史書記載袁世凱的套路:

在康梁一系、孫文一系寫的文章裡,甚至在我朝的官樣文章中,袁世凱也是這種腦門上刻著壞人兩字的人。至於這樣袁世凱為什麼能爬上朝代舞臺的正中央呢?顯然是因為他狗運當頭,所以人送外號袁大頭(笑)。各路軍閥都是二傻子,所以看到袁大頭之後的普遍動作就是納頭便拜。

袁世凱的身後評價爭議頗多,完全是因為近現代歷史留下的原始資料實在太多。而且在網絡時代,沒有哪個利益集團能有效控制輿論,所以讓衛道之士痛心疾首的歷史翻案風愈演愈烈。

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終於發現,把許邵對曹操的評價用在袁世凱身上也是非常恰當的。袁世凱那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沒有兩把刷子,袁世凱怎麼可能站在那個時代的舞臺正中央呢?

我想,董卓大約也是如此吧。因為留下的原始資料比較少,董卓進洛陽之前的履歷我們很難還原。但是,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城之後的歷史,卻可以從眾多原始資料的字縫中拼湊出來。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自然可以窺見董卓的雄才與霸氣。

因為客觀地記述董卓控制洛陽城,很容易讓人感覺董卓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反面角色。所以,當董卓的對手取得勝利後,自然會刻意模糊董卓控制洛陽城的原因及過程。於是董卓控制洛陽城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玩了一個幼稚的小把戲。

<strong>但歷史基本事實<strong>是無法否認的。什麼是歷史基本事實呢?

歷史基本事實就是:洛陽城的禁軍沒有投靠袁紹和曹操等人,而是投靠了那個腦門上刻著壞人兩字的董卓。

歷史基本事實就是:丁原的軍隊沒有投靠袁紹和曹操等人,而是跟著白眼狼呂布一起,投靠了那個腦門上刻著壞人兩字的董卓。

<strong>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還用問?當然是因為董卓狗運當頭啦!其實董卓本來就是豬一樣的人嘛!

問題是:如果董卓就是豬一樣的人,那麼被董卓逼得逃出洛陽城甚至被通緝的袁紹和曹操等人,豈不是連豬都不如?

原以為只是抹黑董卓,卻不曾想把所謂的“大英雄”袁紹和曹操等人一起黑了一把,這才叫“粉到深處自然黑”啊!


顧道驚城


大家對於董卓的認識僅僅限於小說《三國演義》中,這是比較片面性的,因為這畢竟是一本小說。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美化了劉關張三兄弟的形象,但卻極度醜化了董卓的形象。演義中,羅貫中把董卓的描述成一個殘暴狂虐、濫殺無辜、草菅人命、好色荒淫的軍閥形象,堪稱三國中第一大惡人。

其實,在正史中董卓年輕時便愛行俠仗義,結交了不少朋友,成年後的董卓還擔任官吏,負責地方的治安;因匈奴經常騷擾邊境,董卓徵為從事,領兵大破匈奴,一戰成名,後便一直在邊關抵禦外侮,曾任幷州雁門郡廣武令。

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天下大亂,董卓領皇命鎮壓黃巾,後因圍攻不利被免職;同年,涼州發生叛亂,董卓被拜中郎將,率兵大破叛軍。後靈帝病重,下詔拜董卓為幷州牧,但董卓不願交出手中兵權,在上任的途中拖拖拉拉,觀望局勢。

中平六年,大將軍何進被害,發生政變,董卓抓住機會,率軍日夜兼程跑了三天三夜到北邙山下,迎接少帝,成功入主朝政。在野心利益的驅使下,董卓要挾大臣與他共同廢除少帝,扶持陳留王即位;董卓開始了他權傾朝野的時代。荒淫無道、性格暴躁、縱然手下士兵姦淫婦女、搜刮民脂民膏、偷墳掘墓,群臣怨聲載道,各路諸侯起兵發董,后王允用計謀,被義子呂布所殺。

縱觀董卓一生,年少為人仗義,到處行俠仗義,好結交朋友;成年以後更是戰功赫赫,抵禦外侮、征討黃巾、平定涼州;可惜隨著權利越來越大,卻劍走偏鋒,變得荒淫無道,殘忍暴虐;最終慘死於義子之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違權,請及時告知。


球球說史


兩版《三國演義》裡董卓都是一個“痴肥胖子”的形象


現在我們看到董卓形象都是經過史學家精心塑造過的,並不能代表董卓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


今天正史裡關於董卓的形象都不是特別好,比如《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裡說董卓身材肥碩,他死後老百姓用他的肚臍眼點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


以至於我們今天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子遊戲,凡是塑造董卓的形象都是一個痴肥的大胖子的形象。


但是這真的是董卓嗎?


有沒有可能董卓還有另外一個形象呢?



事實上是有的,大家看後漢書以及相關史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董卓早年間在西北地區完全是一個遊俠的形象,他打仗勇敢、對部下大方仗義,可以說董卓在西北地區應該就是一個成功偶像的形象。


哪怕他日後威逼漢室,廢立皇帝,受天下諸侯討伐最後兵敗身死,被史學家和當時輿論批評為“亂臣賊子”也沒有損害他在西北人民心目中偶像的形象,甚至可以說他率軍進入關中後的的一系列事蹟反而加重了他身上的傳奇色彩。


使得儘管董卓在正史中聲名狼藉,但是在西北地區他的男性“偶像”地位卻維持了接近一千年,在這漫長的時光裡,董卓成了西北男兒心目中當之無愧的偶像。


證據就是現代考古發掘了一處五代時期的古墓,墓主人的墓誌銘還保存完好,這個墓主人是誰呢?他是在五代時期朔方軍節度使馮暉,他發跡於後唐與梁交戰之時,死在後漢,死時被追贈“衛王”爵位,可以說是五代一位很成功的軍閥。



他的墓誌銘上有這麼幾句話“男於休,西陲襲慶,南陽孕靈,<strong>類董卓之儀形,愛謝玄之器度,經綸有智,通變多機,匪膺間代之才,曷處超倫之事。”(馮暉墓於1992年保護性發掘,此前已被盜兩次)


眾所周知,墓誌銘上肯定都是寫的死者的好話,尤其馮暉在當時是非常大的人物,活著時已經受封陳留王,所以肯定不會有哪個文人吃飽了撐的在他墓誌銘上亂寫。


而他墓誌銘裡為了誇他帥,特意用了一句“類董卓之儀形”,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長得好像吳亦凡”。


由此可見,董卓死後接近一千年,但是在五代西北軍人心目中他依然是“偶像”級人物,連死後都要在自己的墓誌銘上加一句“我長得和董卓一樣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