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董卓雖然殘暴,可他的初衷也是想保持國家完整,這樣說對嗎?

yvdlhq


這個說法我不認同,我以為董卓就不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漢末之亂雖然是源自黃巾,然而始卻是自董卓。

(影視劇中的董卓)

這可以從幾方面來分析一下。

董卓未進京前就已經有不臣之心。

從中平元年(184年),涼州發胡、羌為首的叛亂,朝廷無奈之下,又起用了此時因為鎮壓黃巾軍不力而被免職的董卓。

從這一年開始,一直到中平六年,董卓的兵力在鎮壓胡、羌叛亂的過程中急劇增加,這引起了漢朝的高度警覺,曾經兩次下令讓董卓將手中的兵力交出來。

第一次是在中平五年。

中平五年,徵卓為少府,敕以營吏士屬左將軍皇甫嵩,詣行在所。卓上言:“涼州擾亂,鯨鯢未滅,此臣奮發暛命之秋。吏士踴躍,戀恩念報,各遮臣車,辭聲懇惻,未得即路也。輒且行前將軍事,盡心慰恤,暛力行陳。”

第二次是在次年,也就是中平六年,這一年漢靈帝病重,對於涼州、幷州一帶糜爛的局勢憂心忡忡,也對董卓手握大量兵力盤踞一方心懷疑慮,因此,再一次下令董卓把手下的兵力交給皇甫嵩。

董卓又一次違背了詔令,並且還語帶威脅,要帶兵回到邊境州郡。

六年,以卓為幷州牧,又敕以吏兵屬皇甫嵩。卓覆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樂為國家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州,效力邊陲。”卓再違詔敕,會為何進所召。

所以我們至少可以確定,在董卓應何進的徵召而入長安作亂之前,就已經不聽朝廷號令,且有擁兵自重的嫌疑。

(影視劇中的董卓)

董卓進京後的作為表明其有不臣之心。

董卓進京本來是響應了何進的號召,進京是為了勤王,誅殺閹官,正本清源。按照何進的方案來說,董卓應該和他一起誅殺完閹宦,肅清朝堂後就直接回轉去守衛邊境。

靈帝崩,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進乃召卓使將兵詣京師,並密令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欲以脅迫太后。卓未至,進敗。

可惜,還沒等董卓進京,何進就在與閹宦的交鋒中敗下陣來,何進的死導致京城一片混亂,董卓於北邙山下趁亂救出了被中常侍張讓等人挾持的漢少帝。

這就給了董卓一個最好的帶兵進入洛陽的藉口。

本來救出了漢少帝之後,朝堂上的局勢稍安,此時就有朝臣看出了董卓的危險性,所以就讓漢少帝下旨令董卓退兵,董卓斷然拒絕。

典略曰:帝望見卓兵涕泣。髃公謂卓曰:“有詔卻兵。”卓曰:“公諸人為國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國家播蕩,何卻兵之有!”遂俱入城。

等到董卓吞併了大將軍何進及其家族的兵力,東漢朝廷成為其一言堂之後,他第一個舉動就是“行廢立之事”。

問題來了,為什麼董卓要在此時此刻廢掉漢少帝另立漢獻帝呢?他顯然知道在漢少帝並無大錯且是嫡長的情況下, 行廢立之事必然遭到朝堂內外的強烈反對。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1、漢少帝時年已經十四歲,已經懂事了,離成年沒有幾年,不利於董卓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

從史料記載來看,董卓一開始就已經有了廢立之意。

在舉朝皆知漢少帝繼位以來受制於何太后和外戚何進的勢力並沒有親政,但是董卓卻把十常侍之亂的帽子扣在了漢少帝頭上,這顯然一個是因為漢少帝曾經試圖讓董卓退兵,且對董卓帶兵前來也很警惕。

卓將步騎數千來迎,烈呵使避,卓罵烈曰:“晝夜三百里來,何雲避,我不能斷卿頭邪?”前見帝曰:“陛下令常侍小黃門作亂乃爾,以取禍敗,為負不小邪?”又趨陳留王,曰:“我董卓也,從我抱來。”乃於貢抱中取王。

2、藉由廢立之事清除異己。

《後漢書》中記載著董卓為了行廢立之事,開了一個百官大會,

首先就統一了輿論(不管這個輿論是不是被迫的)

卓兵士大盛。乃諷朝廷策免司空劉弘而自代之。因集議廢立。百僚大會,卓乃奮首而言……公卿以下莫敢對。

其次就是藉此事驅逐或消滅了大量的反對勢力。

比如袁紹逃亡冀州。

又比如以不肯解劍作藉口殺死侍御史擾龍宗。

英雄記曰:卓欲震威,侍御史擾龍宗詣卓白事,不解劍,立撾殺之,京師震動。發何苗棺,出其屍,枝解節棄於道邊。

因此,我們可以說董卓本來就是一個不臣之人,進京之後做的又都是不臣之事。

如果不是董卓性格暴戾,御下不嚴,他所帶的涼州兵更是兇殘至極,引起萬民怨憤,其後事為未可知也,成為另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也並不是不可能。

(影視劇中被廢的漢少帝)

實際上對於董卓的不臣之心,當時的人早有察覺。

東漢末年的濟北相鮑信曾經就直接和袁紹說,董卓“有異志”,可見天下有識之士對於世事自然有其判斷。

先是,進遣騎都尉太山鮑信所在募兵,適至,信謂紹曰:“卓擁強兵,有異志,今不早圖,將為所制;及其初至疲勞,襲之可禽也。”紹畏卓,不敢發,信遂還鄉里。


閒話說歷史


不是。

董卓本身出身低下,大體是袁家與太監共同培養出來的怪物。

本來,在正常的東漢體制下,董卓是沒有出頭機會的。東漢是世家社會,但世家雖然成型,擁有強大經濟政治軍事力量 ,尚被東漢磨合出來的宦官—外戚體制壓制。所以世家實力最強,但出身寒門的宦官外戚借用國家力量能有效壓制世家,宦官外戚都是皇族穩定政權的重要平衡力量,交替上臺,世家只能依附一方打擊另外一方。黃巾暴動打破了這個局面。世家在鎮壓黃巾過程中迅速膨脹,宦官外戚已經壓不住,還不知死活互相鬥爭,最終同歸於盡。不過世家沒得到自己期待的局面,因為大軍閥董卓來了。

董卓最初依靠軍功晉升,然後依靠袁家與太監庇護才躲到邊境,等待機會。

巧取政權後,董卓也曾想好好治理,解除弊政,拉攏清流。可惜,以袁家王允為代表的世家不承認董卓有資格領導自己,連曹操這樣的太監之後也不承認。加上董卓本就是武夫草莽,殺戮成性,也沒有足夠的政治智慧與人員班底完成人心的收攏。所以,董卓對袁家進行報復,終被關東聯軍逼迫退去長安,成為天下之敵。


四川達州


這種說法從何而來,董卓從入朝以來,可以說是殘暴無比,滿懷私慾和野心,他從隴西髮際,一直到率軍進京朝廷,他始終想得是自己的私慾,為了達到目的,董卓不擇手段玩弄權術,踐踏法律,破壞經濟,殘害人民,他的種種倒行逆施,舉例

一 殺死少帝劉辯和何太后,立漢獻帝劉協,因為劉協的養母是董太后,跟他同族同姓

二 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飾及車駕,呼召三臺,儼然一副天子姿態

三 董卓仗著軍權的威勢,放縱士兵在雒陽城內劫掠富戶,搜刮財物,姦淫婦女,自拜相國,上朝可以佩戴佩劍

東漢政權日趨衰敗、最終傾覆,董卓無疑加速和促進了東漢政權的滅亡。


it從業


董卓幹了和他身份不相稱的大事,費了一個皇帝立了一個皇帝。一個軍區司令立一個皇帝,這個逾制之舉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不可被天下容忍的,於是董卓就描述成了暴虐的亂臣賊子。


tony1000


目的是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統一,結果,事情成功了,灘子大了,局面控制不了了,諸侯割據,國家四分五裂,最後導致國家崩潰,一個統一走向分裂國家


朱曉斌


每一個貪官的初衷都不想要國家滅亡,他們當初只是想為自己多謀點利益,卻不知,不小心將國家貪沒了。董卓肯定是想要維護國家完整的,只有這樣,他才能維持現有的地位。


大輝boss


沒那麼簡單 魏忠賢跟東林黨差不多 真的是魏忠賢很壞 東林黨人就是忠君愛國? 袁隗為代表的 有幾個是好東西 不都是為了自己


武漢人用戶9527


他的初衷和他的實力不相等的,那時候他只不過機緣巧合歷史把他推在了那個舞臺,造成準備不足,經營不善,十八路諸侯實力和他相差不大,就各種不平衡心理和他分庭抗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