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破產了,是宿命還是咎由自取?

<strong>二個小故事

第一個

一個1980年的超市朋友,這個月剛被列入失信人名單,金額不大58萬。我們兩個徹夜長談,捋了捋這十年他的足跡和行為。

朋友15年前,一個小肉店起家,積攢了一部分錢後,來到山東西南的一個城市,開始開小超市,累積10年,在2013年,已經有16家店了。他自認為轉折點是2013年的採購經理離開,導致供貨商沒有現金不發貨,到這個月被銀行列入失信名單一敗塗地。可是我認識他這麼久以來,非常清楚其企業的運營狀況。簡單來列舉一下吧!

十年來,沒有一年去分析當年的營運狀況。只知道銷售狀況,供貨商應付款有個大概,而各項費用支出缺少明細,更不用說下一年的預算狀況。

超市行業的特點是,每天都有大量現金進賬,而付款則在一個月後對賬,到付出去幾乎要50天了,手頭可支配現金夠多,就誤認為自己賺錢。而銀行由於看到如此巨大的流水,也就敢授信,最終銀行授信300萬,這期間,企業根本沒有戰略規劃。

經濟下行,破產了,是宿命還是咎由自取?

2012年,購買的寶馬5系,這麼多年來卻不去給員工進行薪資和績效調整,跟了6年的採購。每月薪水只有5500左右,沒有社保,沒有績效,沒有分紅。結果就是帶走一批資源單幹,還給供貨商說了一句,注意你們的貨款。

而供貨商方面,其幾乎應付款達到了500多萬,每年沒有對供貨商進行詳細管理和支持,也沒有答謝公關行為,說實話,超市行業除了看成顧客是衣食父母,供貨商真就是手足兄弟。但當有供貨商資金困難時候,找到他提前支付貨款,其還按照月利息3%的規則去剋扣,更多時候是不到時間不付款,更有賬期到時間,還延遲付款。最終2013年下半年採購經理的離職,所有問題開始爆發。

經濟下行,破產了,是宿命還是咎由自取?

第二個

超市供貨商,農產品加工企業。省龍頭企業,省名牌企業。

企業產品性價比一般,但企業為了建樣板種植、養殖和加工專門成立個一個小組,不是負責項目實施,而是負責對政府部門提供各類可行性報告,有時候甚至花幾萬塊跑到大學裡找老師關在酒店裡寫可行性報告。

所以從財政口的國家、省、地市配套項目資金

開發銀行的貼息貸款

林業部門、商務主管部門的配套補貼資金

<strong>凡能拿的國家補貼,政府資源和政策都拿了

經濟下行,破產了,是宿命還是咎由自取?

資金來了不是用來做產品研發升級和生產流程的改造,而是為了項目驗收做一些一次性場面工程。20年下來,企業法人竟然成了地市一級代表(你懂的)。過多的重視終端形象,過多的應付領導視察,樣板考察。

<strong>產品價格一流,包裝設計二流,產品質量三流。

最後,由於一筆200萬的貸款,爆出了8家銀行3000萬的窟窿無法補上,掛了。

就在出事前的2月,剛喜提路虎一輛。員工這麼多年只有個別親屬經理有五險。基層員工採取計件和提成發工資。人才和研發隊伍處於需要的時候,在小圈子裡買配方,全部員工還處在休一天班扣一天工資階段(薪水按照月薪除以當月天數,休一天就減掉一天的做法)。年終福利就是臨期公司產品。

幾十萬的EMBA眼都不眨就報名,什麼斯巴達、教練技術等統統都報名去了。

當下,經濟下行,網上一片政府韭菜說、銀行吸血說、稅務工商逼死人說.......

這時候倒下來的企業,反問一句

你符合勞動法嗎?

你給員工多少福利和支持?

銀行給你錢的時候你是否真真實實的做提高效率的事情?

你每年的財務報表是否真真實實反應你的運營能力?

你有過預算應對大環境變化嗎?

<strong>倒下這一批,更多的規範性的企業發展壯大起來,該退出歷史舞臺的,終究擋不住發展的車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