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歷史重來,甲午之戰能夠避免嗎?(二)

各位花木僧的朋友,大家好。我們這一期開始要深度的講一本書,它就是今年三聯生活週刊剛剛引進的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和田春樹先生寫的——《日俄戰爭:起源和開戰》。

<strong>庫頁島之殤俄羅斯流氓日本無賴

1861年3月份,俄羅斯的一艘護衛艦 “波薩多尼克”號駛入了對馬群島的尾崎浦,要求在這個地方設立俄國的軍艦修理廠,甚至派水兵登陸佔領了島的一角。這個時候日本還未強大,因此英國遠東艦隊進行了干預,霍普率領一個小的艦隊來到了對馬海峽,向俄羅斯提出說:你的行動違反了日俄條約,你會使得所有的日本人強化對外國人的反感,因此希望你們離開。就這樣,在英國的干預下,俄羅斯艦隊撤退了。

在接下來的歲月裡面,俄羅斯對庫頁島的經營表現得很積極。而日本卻對庫頁島的態度開始動搖起來,因為在日本明治維新的前後,一方面是內部的各種叛亂需要鎮壓,另外一個是經營開發北海道已經耗費了日本極大的精力。在這種情況下,1871年的1月,北海道的開拓使黑田清隆,就給天皇上書建議放棄庫頁島。經過談判,在1875年的時候,日俄雙方締結了一個條約,在俄羅斯方面叫做《聖彼得堡條約》,在日本方面叫做《千島樺太交換條約》,樺太島就是日方所稱的庫頁島。在這個條約裡面,日本承認庫頁島全島是俄羅斯的領土,作為交換,日本獲得了千島群島中一個叫做烏魯普島(得撫島)這個部分以北地方的割讓,這個結果就使得國後島、擇捉島、色丹島等等,整個千島群島都成為日本的領土。

<strong>國境劃定日俄關係暫時緩和

我剛才所說的這三個島,大家可能聽起來名字比較陌生,但是再加上一個齒舞群島,就是我們所說的北方四島,日本和俄羅斯所爭執的北方四島問題,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雖然雙方達成了這樣一個條約,但是這個條約卻讓兩國的民間人士都十分不滿,都覺得自己吃了虧。當然這種現象對於兩個同時正在急劇膨脹的國家的國民來說是很正常的,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民都認為我們現在快速發展,怎麼能吃虧?日本方面覺得土地遼闊物產豐富的庫頁島,被俄羅斯奪走了!而日本只得到了幾個北方的無人的島嶼,這種意識使得日本人極為反感,同時日本人心中還留下了俄羅斯是一個貪心的擴張國家這麼一個印象。而俄羅斯人也認為這個問題只是使得我們得到了庫頁島,但是通往太平洋的水路經過這個條約全部被日本方面所控制了,為此他們感到深深的不安。

俄羅斯的大文學家契訶夫,他曾經到薩哈林島(庫頁島)去做過一個旅行,他寫了一本書叫《薩哈林旅行記》,裡面就流露出對俄羅斯慷慨地將整個千島群島拱手讓給日本的極大不滿。儘管民間人士有所不滿,但是在國境劃定之後,日俄兩國之間的關係終於穩定下來。並且因為俄羅斯的艦隊所在的母港海參崴是一個在冬天會凍起來的海港,所以很長時間之內日本都允許俄羅斯的太平洋艦隊把長崎港作為越冬港,就是冬天海參崴凍起來的時候可以到長崎趕來過冬,等海水解凍之後再重新回去。因此兩國的關係就比較的穩定、和平。

<strong>空暇的日本聚焦朝鮮

我們再轉過來,把朝鮮納入我們討論的視野。大家都知道日本對朝鮮一直是有很大的野心的,在明朝時期、豐臣秀吉時代就已經產生了,這個野心一直沒有斷掉。1873年,日本覺得經過幾年的明治維新自己已經比較牛了,要考慮朝鮮問題了,決定派使節去朝鮮,談日朝兩國的建交問題,他們做出這個決定的背後的基礎,其實是日本盛行已久的徵韓論。徵韓論說:如果朝鮮方面不接受日本的使節,不和日本建立正式的邦交關係,那麼接下來就要派遣軍隊。但是朝鮮政府保持了過去一貫的態度,繼續不予回應,日韓兩國仍然處於絕交的狀態。

為什麼朝鮮對日本的建交不回應?除了歷史上日本侵略朝鮮的記憶一直存在,警惕心一直在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日本向朝鮮方面送交的建交文書裡面含有“皇”“敕”等字,皇字就是天皇,敕就是皇帝對不平等的下級的說法。朝鮮方面表示,我們只承認清國有權利對我們使用這樣的文字,因為朝鮮方面這個時候一直是承認自己是清朝的宗屬國,只有我的上國有權利對我使用這種文字,而日本對我使用這樣的文字,我是拒絕承認的。所以兩國之間的交涉難以取得進展。

<strong>日本向朝鮮提出俄羅斯威脅論

這個交涉是在1873年,我們前面提到在這一時期日本開始因為庫頁島的問題和俄羅斯進行交涉,在這個交涉當中,日本就開始擔心俄羅斯是否會向朝鮮出手,或者說朝鮮是否因為對日本的懼怕而考慮接近俄羅斯。1874年,日本人森山茂就被派往朝鮮去做一些調查。在調查之餘他主動嘗試和朝鮮方面去進行交涉。1874年的8月24日,他就勸說他打交道的一個朝鮮官吏要警惕俄羅斯,並且對他強調了和日本建交的意義。他對他們說,貴國僅僅是在想著防範著海的這邊,海的這邊就是日本,但是你們一點都沒考慮到俄羅斯正在隔著滿洲,通過鴨綠江,逐漸把勢力範圍向你們的國境逼進。如果未來你們被俄羅斯人所損害了,那麼我們日本也得不到安寧,因此希望你們國家好好鍛鍊你們的兵力,來確保你們朝鮮的獨立,這也是我們日本人對你們的好意。這個其實是為了迫使朝鮮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所提出的俄羅斯威脅論。而這個論點之後,也是日本對朝鮮政策的整個基本的基調。日本特別關注俄羅斯能否取得對馬群島對岸的朝鮮,因為如果俄羅斯取得了這一塊,那下一步就是日本。他取得這一塊就相當於中間的朝鮮海峽,作為一個戰略要地失去了意義。因為一邊是俄羅斯,一邊是日本,不佔據海峽的兩側,是沒有辦法控制這個海峽的。所以它想提早佈局,通過控制朝鮮把這整個朝鮮海峽大通道佔據。作者去看日本當時的各種文書、報告裡面,反覆提到的都是要搶在俄羅斯之前控制對馬群島的對岸。如果朝鮮愚頑不化,對日本不夠友好,那麼日本就應該在軍事上控制對馬島的對岸。

<strong>日本迫使朝鮮簽訂不平等條約

在《千島樺太交換條約》,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日俄《聖彼得堡條約》簽署四個月之後,1875年9月,日本的井上良馨艦長率領軍艦以探查朝鮮西海岸航路的名義,靠近朝鮮首都的入海口。井上良馨是一個徵韓論者,帶有很強的侵略的意圖。他在韓國的江華島附近想讓水兵登陸,這當然是對朝鮮領土的一種侵犯,因此遭到了朝鮮軍隊的炮擊。第二天他就針對江華島的炮臺進行了攻擊,並且將它摧毀了。這個就是著名的江華島事件。1876年2月,日本的全權大使黑田清隆和副使井上良馨,打著追究這個事件責任的口號進入了漢城,迫使朝鮮締結了日朝修好條規,又稱《江華條約》。這是日本第一次強迫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這一條約與日本被歐美強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性質相同。由此我們認為它是整個東亞歷史上,整個日本歷史上的一個蠻大的轉折點。就是一個被人逼著去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國家,現在有能力讓別的國家去簽訂一個不平等條約了,這就表明日本的國力其實已經到了一個相當不容小覷的程度。

<strong>俄國想不費彈藥獲得朝鮮利益

倒回到俄羅斯方面的外交文書上,俄國這個時候是怎麼想的?和田教授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其中1876年5月25號,俄羅斯的外相叫戈爾恰科夫,他給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就提交了一份報告,裡面就對俄羅斯的態度做了一個說明。因為和朝鮮相鄰的俄羅斯的沿海州很貧窮,而且人口稀少,在這種情況下和朝鮮去開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涉,沒有什麼太大的好處。在1860年到1870年這十年間,只有4000多個俄羅斯人作為移民,從俄羅斯的中央部分遷移到他新開的這個領土裡面來。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兩年之間就從這個盛行饑荒的朝鮮北部,逃過來的朝鮮移民就達到了6500多人。因此從朝鮮來的這種勞動力對俄羅斯開發他的新領土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新生力量。如果兩國建立邦交之後,你反而需要去處理這樣一些逃出來的人,因為叫逃人,按理說這個兩國既然建立了關係,你要給他還回去,但是如果沒有建立這樣的關係,它就可以視而不見,放縱逃過來的勞動力,所以這個外相的報告是說,對於俄羅斯來講,這比進軍朝鮮本身更為重要。

<strong>一場意外俄堅守專制日本走向立憲

根據這個見解,俄羅斯外交部提出,我們現在沒有必要對日本在朝鮮的舉動採取任何新的舉措,我們認為應該繼續以往的觀望政策。1881年3月1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首都的道路上被主張民權的恐怖分子用炸彈炸死。日本政府因為俄羅斯沙皇被暗殺而受到了衝擊,更加感覺到了民權運動的威脅,於是他們做出九年之後的1890年設立國會的決定。但是俄國卻並沒有走上這樣的道路。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即位之後頒佈了一個詔書,他說,朕的統治大業是依靠神的偉大指示,我們相信專制權力是強有力的真理,朕的使命在於為國民的幸福,與一切陰謀作鬥爭,確立、堅守專制權力。新的沙皇廢除了本來打算實施的政治改革方案,驅逐了改革派的大臣。俄羅斯在既沒有內閣制,又沒有總理大臣、議會的狀態下走向了20世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暗殺,這個事件在日俄兩國引起了不同的反映。日本開始意識到對於民權、立憲的要求,走向立憲制的方向。而對於沙皇俄國,這樣的舉動反而逼使他們走向更加專制的道路,兩個國家在這個地方開始走不同的方向。這可能也是1905年日俄戰爭結果的一個提前的設定。

<strong>日清美英德五國相聚共議朝鮮

1882年5月,美國和朝鮮簽署了通商條約。6月的時候,英國和德國也相聚於朝鮮,簽署了通商條約。這樣一來新的外相叫做吉爾斯,也不得不修改對朝條約,於是沙俄駐天津的領事韋貝爾就被派往海參崴去探尋俄國和朝鮮建立邦交的可能性。但是韋貝爾從海參崴和俄國遠東方面的官員交換完意見之後,剛剛返回天津,朝鮮就發生了一個重大的事件,這就是我們之前講袁世凱在朝鮮裡面給大家提過的“壬午事件”。1882年7月,朝鮮軍隊對於國王和閔妃迫於日本的壓力推進的開國政策不滿意,於是就發起了叛亂,抬出了十年前被從攝政王的位置上趕下去的大院君,他們火燒了日本的公使館,殺害了新式軍隊裡面的日本教官。朝鮮這個時候也像中國一樣分新軍和舊軍,這個叛亂是舊軍掀起的。之後,日本駐朝公使率領日本士兵進入了漢城,在緊張的對峙當中清朝為了收拾事態,強行將大院君送往天津,恢復了高宗的權利。這個就是“壬午事件”。

沙俄的外相吉爾斯這個時候仍然主張繼續保持觀望的行動模式,但是應該和朝鮮建交。拖到1884年的7月,俄羅斯和朝鮮簽訂了通商條約,兩國建立了邦交。但是俄羅斯這種慢慢悠悠登場的觀望政策,反而使日本的領導者感到不安。他們一直認為俄羅斯應該是理所當然地把手伸向朝鮮的。現在這麼慢慢悠悠磨磨唧唧,背後不知道是想幹什麼。日本政府內部開始討論一份圍繞朝鮮的對俄防禦政策性的文書叫做《朝鮮政略意見書》,它是協助日本外務卿井上馨處理朝鮮“壬午事件”的官員井上毅,在山縣有朋的授意下寫的。井上毅認為,朝鮮將來一定會成為東亞國際政治上的一個大問題和大麻煩。假如歐洲某國佔據了朝鮮、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又仿效印度之例,則我國即如頭懸利刃。這裡指的是英國,所以說如果英國出手佔據了朝鮮,那又把它作為像印度一樣的殖民地,那就相當於在我日本的頭頂上懸了一把利刃,若更為不幸,朝鮮被俄國奪佔,東洋大勢則全不可為。如果是俄國把朝鮮搶去了,那日本在整個東亞基本上就是幹不了什麼了。因此為了保持東亞的軍事,清朝與日本必須要全力保護朝鮮的獨立,防禦俄國的南侵。但是在現實當中,朝鮮看起來並不想跟日本合作。而中國也認為他們不足與謀。因此中日韓三國同盟的這種想法只不過是一個夢,那剩下的辦法是什麼?叫日清美英德五國相聚,就是把歐洲的列強拉進來,共議朝鮮之事,使朝鮮成為中立國,五國共同保護,這就是日本的一個想法。一方面通過這種做法,使得朝鮮在事實上從和清朝的宗屬關係當中解放出來。另外把俄羅斯遠遠地排除在外,但是日本政府這個時候的主要政策還是消極一點,他們提出要對朝鮮提供不至於給日本國家帶來危害的幫助。也就是說既想插手朝鮮事件,但是又不想把這事鬧大,使得日本和列強爆發戰爭。

好,我們這一期因為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個地方,咱們下一期再接著說。我也不知道大家對如此細緻的說這個事情會不會有興趣,因為我自己也感覺到咱們說的有點細,兩期已經花了50多分鐘的時間,甲午戰爭前面的鋪墊咱們還沒有說完,其實我自己內心也沒有把握,要把整個日俄戰爭給講完,我們要花多長時間?但是我自己覺得至少甲午之戰的來龍去脈,我們可以把它說得很清楚。謝謝大家,咱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