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絕句和律詩平仄知識,哪位老師能講解一下嗎?

詩心痴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是真忘言,斗膽發表個人看法,失誤之處,還望諸君莫笑。

眾所周知,絕句和律詩都講究韻律,何為韻律?簡單來說,就是詩詞的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律。

先說平仄格式。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我們的語言發展至今,可分成四個部分。

①上古漢語———指從商到晉代時期的古漢語。

②中古漢語———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時期的漢語。

③近代漢語———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的漢語。

④現代漢語———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言。

還有一種簡單的分類方式,現代漢語,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普通話,稱之為今音。其餘的統稱為古音

古音中,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

不平就是仄”。

今音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來源度娘

因為古人作詩用的都是古音,所以如果用今音去解讀,就會出現平仄不符的情況,舉個簡單的例子。

絕句

[ 唐 ] 杜甫

liǎnggèhuánglímíngcuìliǔ

兩個黃鸝鳴翠柳,

yīhángbáilùshàngqīngtiān

一行白鷺上青天。

chuānghánxīlǐngqiānqiūxuě

窗含西嶺千秋雪,

ménbódōngwúwànlǐchuán

門泊東吳萬里船。

根據今音一二聲是平,三四聲是仄,我們可以推出這首絕句的平仄。

第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二句,平平平仄仄平平。

第三句,平平平仄平平仄。

第四句,平平平平仄仄平。

我們看下面這張圖,括號裡面表示可平可仄。對比發現,作者用的是第四個格式,即仄起首句不入韻。

我們可以看到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平平平平仄仄平,原本的平仄格式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問題出現在“泊”這個字。按照今音的劃分,應該是“平”。但我查了資料才發現,在古音裡面,“泊”字是“仄”音。

說到這裡,我想大家已經瞭解了古音和今音的平仄區別,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那麼我們該怎麼解決呢?

我認為有兩種方式,第一,做詩填詞時,可以通過字典等工具來確定每個字的平仄,當然這個很麻煩,而且與當代的說話吐詞不符。所以我推薦第二種方法,就按照今音,然後在標註清楚,是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當我們作詩完成後,可以通過線上工具檢測,平仄是否符合。如下圖所示。

雖然題主問的只是平仄,但我覺得韻律也很重要。我簡單提一下。

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對押韻均有嚴格的要求。

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 平生韻,專業來說叫平水韻(度娘上有)。簡單來說,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 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

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 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關於首句押韻與否的平仄規律 ,請參照“平仄簡表”(度娘上有)。

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律詩和絕句的押韻,必須 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 韻),也不能摻雜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鄰韻,即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 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關於詩詞押韻,推薦讀一下《聲律啟蒙》或者《翁笠對韻》,對寫作大有裨益。

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認可,謝謝。


真忘言


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統稱“近體詩”或“今體詩”,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唐詩。同古體詩相對而言,近體詩詩創作對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在詩歌規範形成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詩歌術語,如絕句、律詩、平仄等等。下面我們就簡單解釋下這些術語的意思。

律詩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稱為“律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成熟於唐朝初期。特點是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但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如果一首詩超過十句,則為排律。律詩中凡是兩句相配,稱為“一聯”。五律、七律的第一聯(第一、二句)稱為“首聯”,第二聯(三、四兩句)稱為“頷聯”,第三聯(五、六兩句)稱為“頸聯”,第四聯(七、八兩句)稱為“尾聯”。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絕句

詩體名。絕句也叫“絕詩”,亦稱“截句”、“斷句”。截、斷、絕均有短截意,因為定格只有四句,所以稱為“絕句”。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但未流行。唐代通行近體詩,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的規範。有人說絕句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雖然也講押韻但平仄比較自由,如《玉臺新詠》中就載有《古絕句》。後人於是用“古絕句”區別於近體絕句。

平仄

詩歌聲律專用名詞。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舊詩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和諧,稱為調平仄。

詩詞術語有許多,這裡只對絕句、律詩和平仄做了簡單的講解,如果想要系統深入的學習,建議查找與詩歌創作相關的工具書。


晉唐風骨


你好!

一,關於絕句

絕句,簡單來說,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由四句構成的小詩。

絕句分“古絕句 ”和“今絕句”。

古絕句產生很早,漢代開始就有四句的五言小詩。比如,南朝時代編選的《玉臺新詠》就收有《五言古絕句四首》

五言古絕句有不少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

七言古絕句,比如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

今絕句,也叫律體絕句,簡稱“律絕”。是截取了律詩的一半,所以也叫“截句”。其韻律,平仄,對仗要求與律詩相同。

比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

七絕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

二,關於平仄

絕句,屬於古詩歌的體式,平仄,屬於古詩歌的音調規則。

古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的形式要求必古體詩要嚴格得多。

近體詩主要指格律詩。句數,句法構造,押韻,平仄,對仗等有很多講究。

律詩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每一句的每一字該用平聲字還是仄聲字都有要求。

一般五律和七律有四種平仄句型。1.首句不入韻平起式,2.首句入韻平起式,3.首句不入韻仄起式,4.首句入韻仄起式。

建議你通過相關書籍仔細學習才能更多瞭解。前四個圖片是推薦的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