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說話、做事要有度,那什麼是度?

許聖林


貌似在問一個“度”的意思。

我理解為——

度是尺度。

度就是標準。

度是做人的分寸。

度是做人的底線。

同時,用三個詞來一一對應說話、做事、做人,說話的度,依次遞增。

說話:溫度。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每個人都喜歡和溫文爾雅,對自己禮貌有禮節,能讓自己感到溫暖的人相處。同樣,一個人要想成功,必不可少的,就是人脈資源。而要想獲得一定的人脈資源,與人相處有禮節,又能給對方帶來溫暖的感受,這樣的人,會讓人感受到了一定的溫暖,所以,做人更會受到歡迎。

做事:風度。

風度是指人的言談舉止和儀態。一個人單單給人噓寒問暖還遠遠不夠,我覺得,一個人的風度,同樣重要。和人交往的時候,大家能否從你的語言中感到你的彬彬有禮,感受到你的對他們的吸引力,就需要我們淡定和有禮貌的語言,以及打扮得體的穿著。

做人:氣度。

氣度,則就是指一個人內在的涵養的了。一個有氣度的人,沉穩、細心、有膽識,做事有擔當。所以,有氣度的人,肯定比較大度,而氣度,往往能決定格局。一個有氣度的人,他們做事清晰,完事成功率高,而且給大家的印象更為深刻,也更能得到大家的肯定,更會吸引大家和有氣度的人交往,大家對有氣度的人,也會更加地信賴。



我是達達張


做人,說話,做事得有一定的尺寸,也必需把握好尺度。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人與人交往,首先是說話,溝通。

會說話,雙方都會很愉快,就算偶有不快,一句玩笑也會一掃而過。會說話有時可以當錢使。說話傷人,就會話不投機半句多。

做人,說話,做事,必需適可而止,不能夠太過分,太過分就會產生糾分,爭吵,打鬧或者更加嚴重的事情發生。

很多時候不能因為自己開心,不顧忌對方感受,就隨心所欲無節制的玩笑或事情。多考慮一下,拿捏好,做到一切盡在撐握,大家逗逗樂,調節一下也是生活情趣。





豫魏


做人,做事要有度,這個度是最關鍵的。

一種說法是“適度”。適度,也就是中庸,要求做人要外圓內方,大智若愚;做事要深淺有度、中正平和,剛柔相濟,恰如其分。為人處世做到中庸的度,才能周旋有術,遊刃有餘。

適度,也因時、因人而異。古語道:“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事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另一種說法就是要有“禮”。禮,就是禮貌、禮節,是文明的標誌,是行走於社會的通行證。禮貌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也是在人與人自之間拉近距離、消除隔閡與冷漠的手段。

古人推崇的恭、慎、勇、直是為人處世四字訣美德,但同時必須用“禮”來中和,才算得上完美。

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恭、慎、勇、直,總是通過謙恭有禮、溫文爾雅、友善和體貼他人等外在行為表現出來的。優雅文明的行為舉止總是讓人興奮快樂,使人心悅誠服。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常常掌握不了這個為人處世的度,因謙恭過頭,被誤解為“禮多必詐”,真是自尋煩惱;因謹慎過了頭,導致“錯失良機”;因抉擇自負,後悔“衝動是魔鬼”;因心直口快,錯在“禍從口出”。

古時候,比個賽什麼的,贏方要說“承讓”,輸方要說“領教”,這就是孔子推崇的“其爭也君子”。

現在可不這樣想了,想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了達到目的可謂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我們在競爭中,確確實實已經丟掉了一些老祖宗留下的精華,其實,和諧、共享、雙贏,才是我們走進和諧世界和社會的新理念。

在今天,為人處世的度很重要,要用禮來中和,才能做到孔子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風過無痕攝有痕


回覆誠邀:做人,說話,做事要有度,那什麼是度?

首先做人及說話,做事那是唯一的社交關鍵必須圍繞一個字“德”。

其次:我個人認為其實到底做人應該以什麼標準是個度來準確衡量,說老實話我也“模稜兩可”!

總而言之:恕我直言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你讓一尺,我敬一丈。

人心是相互的,你讓別人一步,別人才會敬你一尺。人心如路,越計較,越狹窄;越寬容,越寬闊。

不與君子計較,他會加倍奉還;不與小人計較,他會拿你無招。

寬容貌似是讓別人,實際是給自己的心開拓道路,短期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月所贈。

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留有一盞燈,照亮別人;同時也給自己帶來溫暖。





芳華自傲嬌


度,就是邊界。很多時候我們會誤以為度就是小心翼翼,看別人的反應而確定自己的行為,這是誤解。

有了邊界的人,在別人眼裡是有分寸,在自己的感受上是揮灑自如,從容自若,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建立什麼樣的邊界可以讓人進退有度?有這樣幾個:

第一,是角色邊界:我是誰?

讓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自己的角色,跨越了就不得體。人的角色與自我是緊密相連的,但是隻要和人打交道,我們就有了角色,比如同事同學同鄉同胞,父子姊妹兄弟師生上下級之類,角色對了,度就得到把握了。

第二,是目的邊界:想幹嘛?

我們很多時候目的被放在無意識裡,所以自己根本意識不到。當你的目的是通過無意識傳達出去而闖禍的時候,就是無心之失。而無心之失是真正的過失,因為那個更真實。通俗意義上講,無心之失是有意識沒掩蓋住帶來的。做到目的邊界,就要承認自己所有的言行都是故意的。

第三,資源邊界:憑什麼?

當我們做事的時候要衡量手上的資源,如果別人認為你沒有,而你假裝富有,就是失度。除非失度是你的目標,否則失度就是失敗。

做到三個邊界有什麼好處呢?信任,或者容易得到別人的接納。


仲崇玉


說話,做事要有度,“度”在心中,心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度是一杆秤,秤人先秤己;度人先度己,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度在心上,行在外表,時刻掌握好這個度,不管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關係再好,別越界;不管是紅顏知己,還是患難朋友,情再深,別犯規;不管到何時何地,要有尺有度,別犯賤,別充楞。世上最聰明的人,是寬宏大量的人;世上最難得的人,是大智若愚的人;世上最敬佩的人,是有尺有度的人!


手機用戶於春江


過猶不及,做事太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行的,這就是度。

舉例說明:

<strong>“大學生還不一樣在我下面打工”,怎樣用一句話快速反駁這種言論?

說這句話的人,就是

沒有掌握好度。也許這個人說的是實話,是事實,也資格講這句話。但是一旦這句話,從他嘴裡講出來,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內心沒有太大的格局。只看到他養著大學生在下面工作,而不是以一個平等的心態去看待員工對公司的貢獻。

如何掌握好度,去把這個事實講出來呢?

“我企業下面的重要崗位,都是由大學生來擔任的。”


再說做事要有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人民的名義》,劇裡面的公安廳廳長祁同偉,<strong>為了晉升到副省級,他竟然在工作時間跑到退休老幹部陳岩石家裡面去刨地。因為他知道陳岩石

省委書記有親密的關係,想打通這條關係線去討好書記,所以不顧面子、不顧形象地去拍馬屁。熟不知,省委書記正好去探望陳岩石,祁同偉向書記打招呼,書記都沒有正臉瞅一下他。

這就是做事過度了。做人要守好自己的位置,不要做低於自己位置,也不要做高於自己位置的事。公安廳廳長,守著一省的安全事項,竟然在工作時間去做挖地刨土的事,就是不顧形象,不顧影響了。也就超過了度。


首席職場菜鳥


[做人的溫度] 做人做到36.3℃~37.2℃比較好吧,首先這個溫度自己會感到舒適;其次這個溫度 能給身邊寒冷的人溫暖,也能給身邊燥熱的人降降溫。

[說話的度] 在社會生活中,鋼的鍋努力把握好說話的深淺度。深度以不傷及他人人格獨立性為極限,淺度以不 說虛話、套話為原則。

[做事的度] 追求做到360度,放眼全局,沒有死角





搞笑小子鋼的鍋


做人.說話.做事要有度,那麼什麼是度?

度就是做人要撐握分寸。說話要衡量輕重。做事要計算成敗。

撐握做人的分寸是得體,說話衡量輕重是善解人意。做事計算是胸有成竹。

度就是自己的起心動念能否與所處的人事環境相融合運用得度。俗話說:人若十分精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若是十分都用盡,遠在兒孫近在身。這就是古代人對度的把握。

我們要向太陽一樣,把溫度給大地。


觀世音菩薩62


做人說話做事要有度,我們經常聽到人家這麼說。但是這個度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我認為這個度指的就是一種感覺。打個比方講。雙方談判,最後結果是雙贏而握手言歡。那麼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度。如果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跟人談話。雙方都是在一種很愉快的氛圍當中進行,那麼說明這個度把握得好。如果是有一方在那裡眉飛色舞高談闊論。而另一方只是在旁邊敷衍。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那麼說明這次談話質量是不及格的。也就是說,這個度沒把握好。做人做事都是同樣的道理。兩個人不能像蹺蹺板那種玩法。必須是一個人高高在上,一個人落下去。而要像一根扁擔挑重物一樣。兩者達到一個平衡。平衡的狀態是一種和諧。縱觀那些偉大人物和成功者。他們做人說話做事的度大都把握得很好。他們可以和身邊平凡的普通大眾。和睦相處。而不是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和人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